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

2018-02-22 11:55梁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北京市

梁燕

摘 要 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内涵发展寻求突破,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2017年获奖教学成果反映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重点和方向。基于获奖项目相关数据的梳理分析,全面呈现北京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及城市功能定位有效呼应,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的成就得到全面反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中职教育层面创新实践得到一定呈现。未来发展中,北京市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发展彰显首都特色和国际一流;突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持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产业升级发展。

关键词 教学成果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式发展;职教体系建设;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7-0028-07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要求,鼓励广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城市发展与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办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共同启动了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中等职业教育战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是一次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全面展示。

一、成果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成果参评总体情况

与上届相比,2017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的参评院校和机构来源范围扩大,本届除了高职院校由高等教育系列转入外,还增加了社区成人农村教育机构、区县教研中心、技工院校、部分高等学校职业教育教学和科研机构。尤其是本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将归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技工院校纳入进来,充分体现了北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大格局、大视野。总体上看,本届评奖影响面更大、参与人员更多、受关注程度更高。

(二)成果获奖总体情况

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近年来一直呈递减趋势,无论学校数还是在校生数都在减少。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市有中等职业学校121所,普通中专31所、成人中专11所、职业高中50所、技工学校29所[1]。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职业高中归属市教育委员会管理,技工院校则归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本文仅对参评本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举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的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院校所获94项和教研机构所获6项共100个相关奖项进行分析。这些获奖项目是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的反映,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示范校建设计划”)等项目推动下,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已经在全国居于前列,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三)获奖成果数量分布

本届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全部由公办职业院校和教研机构获得,北京市公办职业学校占据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主体,并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居于主导,而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处于绝对劣势,生存发展问题突出。

本届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专学校31项、职业高中39项、技工院校24项、教研机构6项,见图1。与2016年各类学校数统计相比照,中专校达到校均1项获奖,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均低于此水平。

2010年以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启动了三批“示范校建设计划”,北京市共有21所中等职业学校参加。本届获奖项目中,“示范校建设计划”学校参评获奖项目成绩显著,见表1。其中,2项特等奖由参加第一批“示范校建设计划”的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和北京市商业学校获得;17项一等奖项目由“示范校建设计划”学校获得,占比85.7%,技工院校5项一等奖全部由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等4所“示范校建设计划”学校获得;二等奖项目中40项由“示范校建设计划”学校获得,占比54.9%。以上数据表明,“示范校建设计划”有力推动了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本届教学成果奖培育中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果,其在特等奖、一等奖项中标志性成果更加突出。

(四)完成单位申报形式

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鼓励若干学校以及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凝练提升成果进行申报。本届获奖的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有5项成果为联合申报,95项为院校独立申报。联合申报有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等多种合作形式,其中校企联合申报获奖项目仅有1项,占比1%,远低于高等职业教育奖项中校企联合申报获奖占比18.7%的获奖比例。

(五)获奖成果对应产业分析

本届获奖的100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项中,57项有明确的产业对应;43项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或者有产业或专业复合交叉,或者对应比较模糊笼统。

2012年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三、二、一”格局继续保持并愈加明显,第三产业占比持续增加,第一、二产业占比持续减少。数据显示:2016年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0.5%、19.2%、80.3%[2]。本届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对应三次产业分布来看,与北京市产业布局不太适应,二产类项目比例最高占比52.63%。如果分别统计两类中职学校获奖项目对应三次产业情况,则呈现比较明显的差异性:职高中专校获奖项目分布比较符合,一产类项目、二产类项目、三产类项目分别占比5.2%、38.5%、56.4%;技工院校获奖项目背离明显,一产类项目、二产类项目、三产类项目分别占比0%、83.3%、16.7%。見表2。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与《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2013年修订)》在专业大类设置上有一些区别,前者分为19个专业大类(含其他类)、后者分为15个专业大类(含其他类)。为更好进行比较,本文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的19个专业大类为依据,对57项获奖成果进行分析。

57项成果覆盖了19个专业大类中的13个,项数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文化艺术类10项、加工制造类10项、交通运输类8项,见表3。其中,文化艺术类项目居首位与北京市建设文化中心的定位相适应,10项成果全部来源于中专职高校,技工院校文化艺术类专业也有一定办学规模,尤其非遗类专业已经有积淀和特色,却没有入围和获奖的教学成果项目;加工制造类项目体现了实现北京科技创新中心进行的产业转型升级,技工类院校占比较大,是这类院校近年来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建设领域的成果;交通运输类项目是两类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共同着力点,较好地适应了北京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是教育大类的唯一专业,也是近年来中职学校办学规模比较大的专业,2016年职高和中专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数占2.19%,仅次于交通类和文化艺术类专业,然而仅有1项学前教育成果获得二等奖。

在获奖成果对应专业大类方面,职高中专校和技工院校呈现不同分布,见图2、图3。图中数据反映了北京市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两类学校,近年来在专业设置和布局方面以及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有不同着力点。

(六)获奖成果内容分析

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类别相同,本届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内容为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其他共五类。本文依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发布的《关于表彰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京教人[2018]13号)文件中获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项目,进行了成果内容细分。对两类中等职业教育举办学校的细分类别不同,细分类别主要呼应教育教学基本分类,以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别组织的若干领域教育教学改革。职高中专校及教研机构等获奖项目细分为13类,分别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监测与评价、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教材与课程资源、教育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职业素养与德育、职普融通、精准扶贫;技工院校获奖项目细分为8类,分别是: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资源与教材、职业素养与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质量监测与评价。

职高中专校和教研机构获奖项目对应内容细类比较集中的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13项、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10项、德育与职业素养10项、课程建设7项、教材与课程资源7项、教育教学信息化7项,如图4所示。这些内容细类是北京市教委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领域,比如:中职课程改革带动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出了一批优秀教材和课程资源;北京市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长期投入,国赛成绩始终居于全国前列,“赛教结合、大赛引领”成效显著。另外,职普融通和精准扶贫是近年北京市中职教育改革新着力点,本届成果奖结果反映了工作开展的阶段成效。

技工院校获奖项目对应内容细类比较集中的是:课程资源与教材7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5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项、职业素养教育3项。几乎在职高和中专开展“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同时,北京市技工院校参加了三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引领带动了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开发了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开展了一体化课程试验教学,建设了一体化教学场地,配备了一体化教师等。除了举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培训是技工院校办学的重要一翼,3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全部获得一等奖,占技工院校一等奖项目的60%,并且全部由“示范校建设计划”学校获得。

(七)推荐参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分析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推荐4项中等职业教育成果(不含行指委和教指委推荐项目)参评2018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分别是:北京市商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护照的研究与实践”,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创建产教共同体,实施‘有用、有趣、有效教学综合改革”,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院联合东城区中职学校申报的“融通区域职普教育资源,构建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服务体系”,“‘竞赛引领,培训助推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这4个项目涉及职业素养培育、“三有”课堂建设、职普教育融通、高技能人才培训,均为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推进的重要领域,体现了改革成效和亮点特色。

二、基本结论与启示

(一)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及城市功能定位有效呼应

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是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过程,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对产业格局影响很大,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四个中心”首都城市发展定位,对北京市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有大的调整,必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回应互动。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始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2009年,北京市成立首个职业教育集团——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之后市教委联合统筹多方力量、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截至2016年,陆续建立10 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搭建起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共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交流合作平台。伴随北京城市“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明確定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大背景下,本届教学成果奖培育的四年周期是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的关键期。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据此进行了专业布局调整,特别是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2014年、2015年连续发布两版《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北京市教委提出确立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五个一批”①标准,学校调整专业布局的步伐加快。北京市教委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涵盖了三次产业和所有18个专业大类,专业设置基本与北京市产业发展的“三、二、一”比例状况相适应,呈现了专业大类较为齐全、专业大类之间数量比例关系相对合理的布局结构,能够为北京市经济各行各业提供中等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相应人力资源支持。2016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院校)在校生数排名前六位专业大类分别是:交通运输类(18.5%)、文化艺术类(18.48%)、教育类(12.19%)、医药卫生类(11.79%)、财经商贸类(10.08%)、信息技术类(7.25%)[3],此六大类专业占在校生比例达78.29%,三产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绝对优势。

从本届中等职业学校获奖成果内容看,比较契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重点,尤其职高中专类学校获奖项目较好地呈现了近年在专业布局调整和专业建设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其中,交通运输、财经商贸、旅游服务、文化艺术大类教学改革成果显著,适应北京市产业结构高端化特征和产业发展重点,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传承与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和高端商务产业发展等。在交通运输大类,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等学校“校企对标、双轨融通城轨车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等4项成果获得一等奖;在旅游服务大类,北京市外事学校等学校“以需求为导向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等4项成果获得一等奖。

(二)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的成就得到全面反映

相比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北京市职业教育始终处于边缘状态,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持续下行,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数据显示:北京市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和招生数超出中职学校的差距逐年加大;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121065人、招生数35483人、毕业生数43227人,全日制在校生从2012年的91167人大幅缩减至2016年的68495人[4]。一方面,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控制人口規模等政策加剧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危机,另一方面,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又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输出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挑战。

在此背景下,北京中等职业教育坚持内涵发展道路,“高端化、精品化、国际化”发展方向明确,服务首都功能定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教委组织开展了多项教育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机制,强化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培育;扩大中高职衔接试点规模,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示范专业建设;以全市范围课堂教学现状调研为契机推进“三有”内涵课堂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通;等等。在以上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中,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培育了一批有成效、有亮点、有创新的教学成果。

获得推荐参评2018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4个项目是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优秀典型: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长期进行“三有”课堂内涵建设研究和实践,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先试先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成效、有影响力。北京市商业学校重视德育和职业素养培育,创新性开发研制“职业素养护照”,具象呈现学生职业素养成长历程,彰显鲜明的时代特征、首都特色和职教特点,是贯彻落实北京市教委“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意见”的有效探索,是北京市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创新品牌。北京市东城区职普教育融通走在全市前列,整合校内外学科资源、文艺体育资源、科技资源等,在东城区中等职业学校挂牌成立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开发系列职业体验课程并覆盖所有学区,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适应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特点,开发了以“职业启蒙”“技能体验”“专业探究”为主的不同层次职业体验课程,在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桥梁,推进首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有很好的创新实践。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中职教育层面创新实践得到一定呈现

本届教学成果培育的四年周期,也是北京市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处在以内涵提升为核心的攻坚阶段。本届中等职业教育获奖成果,突出呈现了北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效,体现了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反映了首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向,全面贯彻职业教育立德树人、职业素养培育、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校企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适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等方面都有成效,并凝练提升为教学成果,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和推广性。

归属市教委管理的职高中专学校和归属市人社局管理的技工院校获得的中等职业教育各项教学成果奖,均涉及北京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各领域,并且各有特色亮点,比如:技工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发挥技工院校办学资源优势构建特色培训体系,一体化课程资源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优势比较明显;职高中专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信息化建设,职业素养培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等方面,成果比较突出。这些中等职业学校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在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国际一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均有贡献。

三、未来展望

(一)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彰显首都特色、探索国际一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5[57]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首都特色的国际一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北京市教委在中高职一体化衔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搭建立交桥、服务社会需求做强中职学校培训功能等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工作,在此基础上需要持续深入地创新性开展。一是继续推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和“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稳步扩大试验试点参加院校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解决试验试点过程中的经费投入、学籍管理、学段转换等制度性问题,优化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式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试验试点项目质量监控,进行过程监测和完善改进,进一步加强与高职院校、对接本科院校的实质性紧密合作,实现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项目从形态一体化走向机制一体化[5]。二是发挥中职学校在构建首都特色职业培训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突出学校开展社会培训功能和地位,将培训作为中职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重要一翼,挖掘培训资源、优化课程供给,在面向行业企业职工开展培训的同时,开辟面向弱势群体、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部队转业人员等开展定制培训,打造北京职业培训品牌。三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和各层次普通教育的渗透互补,构建新型的职普融通关系,推进职普教育之间在课程研制和互通、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等方面取得突破,改变当前为普通教育单向提供输出职业相关课程的局面。

(二)突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持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在“四个中心”城市定位明确、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人口调控政策异常严厉的背景下,长期依赖外地生源的北京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6],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形势将更为迫切。一是突破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部分中职学校通过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对中小学生开放、中高职衔接和贯通培养、精准扶贫对口支援、“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等路径,寻求转型发展和突破困境。二是继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内涵,走精品化、特色化、国际化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市职业教育规模结构更加合理,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契合,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和贡献力更加显著,形成职普相互融通、产教充分融合、学段衔接贯通、校企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新目标提出给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描绘了前景,也带来了转型发展的新契机。统计显示:2016年9月中职在校生为12万余人,距离到2020年将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压缩至6万人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仍需要合并、撤销等调整压缩规模,适应北京“疏非控人”政策及在校生规模目标,持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方向。三是要适应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需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精品化发展,以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为基础,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精品学校;以北京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引导,打造一批首都特色精品专业;以教学诊断改进机制为保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走低的趋势下,在特色、质量、内涵上下功夫,打造精品中等职业教育。

(三)深化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近年来,通过采取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与校企合作协议制度等多项措施,北京市中等教育逐渐健全和强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开展企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引企入校、引智入校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组建了10个经市教委批准的职教集团,覆盖了全市近20所本科高校、30所高职院校、100所中职学校、200余家企业、10余个行业协会、10余个技能鉴定机构和近30家科研院所,基本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行业穿成线”“区域捏成团”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模式。未来发展中,要结合北京区域特征,加强政、产、学、研、训之间的联动,推动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走向深入,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逐步提高参与办学程度,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使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在探索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在中职学校层面,从建立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立足北京市乃至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开展前置需求研究并据此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以及完善學校产教融合的教学机制,引进优质企业进校开展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和实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考核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对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和调整有直接影响,必须与之相适应做好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规划,进行专业升级改造,这是突出特色、优化结构,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前提和基础。要大力发展并重点扶持一批“紧缺”专业,金融、保险、会展、商贸、物流、旅游、法律等对应服务经济的专业,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数控技术、互联网等技术升级的现代制造业,工艺美术、珠宝玉石、文物修复和戏曲表演等对应北京传统文化产业的非遗类专业,旅游服务、文化艺术、休闲保健、养老服务等与城市民生密切关联的现代服务业;打造升级一批传统专业,农林类专业向生态和观光农业转型,并与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结合,汽车、医药、电子等制造类专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财经商贸、饭店服务、美容与美发服务等传统服务类专业与电子商务融合,部分旅游服务类专业向高端商务服务转型。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雄安新区的需要,加强京津冀在物业服务、旅游服务、电子技术、物流、食品工艺、养老等相应专业协同,在生态农业、电子、旅游等专业调整方面考虑津冀需求。

参 考 文 献

[1][3][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2016-2017学年度)[Z].[2018-06-18].http://zfxxgk.beijing.gov.cn/110003/jysytj32/list.shtml.

[2]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标国际一流 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EB/OL].(2018-01-07)[2018-06-18].http://zhengwu.beijing.gov.cn/zwzt/ZWZT/CXFZ/GJJ/t1504113.html.

[5]史枫.人口调控背景下的首都职业教育:困难、机遇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4):39-44.

[6]史枫.发生存在危机的北京职业院校转型与突围:背景、行动及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5-12.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北京市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