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读”字了得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朗读指导

2018-02-23 02:26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8期
关键词:刘老师文本课文

(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江苏宜兴 214200)

我们都知道,一堂好的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读书声。但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朗读常常成为讲课的点缀和附庸,存在着随意性,达成度也不高……这些问题往往阻碍着朗读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那么,究竟该怎么读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朗读行之有效而非空头支票呢?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巧用心思,带领孩子用心去朗读。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或循序渐进,或因文而异,但始终着眼于学生,必定能让他们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诵出“味”,读出“情”。

一、享受乐趣——有滋有味地读

1.移情朗读,情景交融

在阅读过程中,将个体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做到作者、读者、教者的情感交流。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情感,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理解词语读,体会内心读,移情体验读,一遍比一遍读得生动,一遍比一遍有感觉,这是因为教师准确而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将学生内在的体验挖掘了出来。此时,文本,学生,作者,已经融为了一体,学生有感而读,怎能不读得有滋有味呢?

2.竞赛比读,体验感染

竞赛读能激发学生潜在的朗读欲望,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来。竞赛读是朗读教学的一个亮点,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的对朗读过程进行比较,发现更优的朗读体验过程,同时提高学生的判断力、鉴别力、鉴赏力,多方位培养情操。

《长江之歌》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在指导朗读时,我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自由读和竞赛读相结合的办法:“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句话,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你认为怎样能读好就怎样读,一会儿咱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棒!”此言一出,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孩子们一个个捧着书本,兴致勃勃、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

事实证明,由于竞赛读这个方式的独特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教学活动过程,若老师再用一些风趣、幽默、灵活、巧妙的语言,则更能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美的体验,同时得到更多的乐趣。

3.分合并读,悟文激情

分读是一种个体或群体的竞读,易于比较优劣。合读能增强信心,形成合力。分合读是一种由文章结构来决定的朗读方式。这是一种群体的竞读形式,竞读中男女生不甘示弱,组与组之间互不相让。最后的合读,加强了语势。先合读后分读,比较适合读一些总分结构的句子。分合朗读的方法,既有变化,又具有竞赛性,是一种较好的朗读方式。

4.配乐美读,升华情感

音乐,能以其独特的节奏、韵律波动的美,打动听者的心。音乐具有动人心扉的绝妙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审美教育作用。配乐朗读,目的是让悦耳悠扬的乐章对情景产生的形象和所朗读的课文内容融为有机的整体,使学生进行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将音乐巧妙地融入其中,让学生合着音乐的节拍读课文。

教学《月光启蒙》一文时,我选择了经典名曲《相处岁月》,流畅平滑且高贵典雅的音乐声,和课文的意境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同时也连接着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理智得到启迪的同时,情感也得以渲泄、升华。艺术的美、语言的美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二、走进文本——静思默想地悟

1.内化文本:感同身受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真正走进文本,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要感同身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烟台的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烟台海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如何巧妙地借助朗读,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并表达这份美的目的呢?教学中,我运用动感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指导朗读时,适时地插以图象和音乐,形象促情感,以情感促朗读,使朗读指导富有层次性。如在教学“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一句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初步感知清晨日出的美,再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再指名读、齐读),读中有评,评后再读,学生朗读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对美的感悟也在不断深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输入头脑,真正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

2.感悟内涵:读思结合

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一文中,刘老师在和学生谈到自己的腿疾时,是“笑”着说的。这个“笑”字举足轻重,如何通过这个字体会刘老师的内心世界?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刘老师笑着谈起他的腿疾,他说得轻松幽默。你们能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吗?大家练一练。(自由读)

师:谁来读?(指名读)你觉得读出幽默了吗?

生:没有。(读不出来)

师:为什么?

生:心里难受。

生:面对老师的残疾,心里很酸涩。

师:我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也没能很好地读出这种感觉。到现在还是读不出,因为我和你们一样,忘不了刘老师有腿疾,只要读到这儿,心里总是沉甸甸的。

(学生纷纷点头)

师:刘老师为什么会笑着和学生谈自己的腿疾呢?再读读课文,体会体会。生:刘老师不把自己的残疾当回事。

生:刘老师很乐观。

师:面对刘老师的腿疾,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都忍不住心痛。可刘老师在巨大的痛苦面前居然还能笑着说,可见他是多么的乐观,这样的乐观值得尊敬。

读思结合帮助学生领悟了“笑”的内涵,而刘老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也高大起来了。

3.融入文本:想象补白

在学习《三亚落日》中“……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这句话时,我采用了“想象补白”法,让学生亲身经历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强化感受:

师:这段句子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巧妙,看谁眼睛最尖,找到了。

生:沉。

师:在文中,它可以用哪个字来代替?

生:落。

师:“下沉”就是“下落”的意思。这里为什么不用“下落”,而用“下沉”呢?把“落”字代进去,好好比较比较。

生:“沉”是指沉的事物本身具有很大的力量,体现的是过程的缓慢;“落”给人的感觉则比较轻松,只一眨眼的功夫就下去了,这与夕阳滑落的过程是不符的。

师:正是这过程的缓慢,仿佛是欲走还留,在作者的眼里,夕阳似乎也有了感情,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停住了。它在留恋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试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个填空补充完整。(出示填空,学生回答)

夕阳慢慢地,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眼见就要入水了,可它又平稳地停住了,它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想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一设计使学生很快地融入文本,他们的情感被激发了,想象的翅膀被打开了,到位的想象补白,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喜爱的情感,因为有了这样的体验,所以朗读时深情并茂。

三、外化个性——入情入境地品

朗读,不仅是照本宣科,它还是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同时意味着对作品进行解释”(邵燕祥)。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化朗读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的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

1.给足“品读”的时间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足学生“品读”的时间,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地让学生进入深入的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2.营造“表达”的氛围

有了充分酝酿的基础,学生基本上对语言材料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就可以试着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紧时间,充分自由地练习,鼓励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朗读方式把自己刚才独特的体会、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这样的朗读氛围中,他们的情感不由自主地释放出来

3.搭建“展示”的舞台

在自由充分练习的基础上,个性化朗读还需要在小组或班级集体中进行展示。一方面学生有了自己练习的成果需要表达,同时也验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否为众人所接受、所欣赏,是否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构建多元朗读展示的舞台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的舞台上,尽量让有不同感受的学生得到充分表现。

4.健全“评价”的机制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教师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把评价的过程当作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自我调控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我。

朗读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领悟表情达意之法,练就学生自主读书的本领,最终在读中学会积累、运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刘老师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刘老师想开小车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幽默的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