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是学生提高阅读质量的有力保障

2018-02-25 07:11
关键词:静思课文思维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西华园小学 云南昆明 650100)

古语曰:“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昭徳新编)不知何时起,语文课堂变得热闹非凡,话题高频转换,形式花样翻新,师生问答不断……喧嚣热闹,让语文走向浮躁、肤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安宁沉静的课堂,静思默想的学生,这极美好的一幕,此时变得有些奢望。“语文教学应静下心来潜心会文,切忌把语文都讲‘肿’了”,这是崔峦老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中提到的见解。阅读理解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既需要集体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交流。静思,学生才有深度的阅读与思考;静思,学生才有个性化理解与独特见解;静思,师生对话才有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由此可见,静思非常重要。

一、阅读中静思能促进学生体验

静思能默默地思虑、推敲、揣测、能根据思虑的问题,需要反复看,频频想,从而推进思虑,推进理解的深切。阅读需要静心思虑,潜心课堂教学就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静静的阅读外酝酿属于他们本人的思维。

例如《孔子游春》中,教师问:“孔子观水,观出了大学问,大智慧。咱们静静地来观一观这段文字,看看你能不能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秘密。隐藏了哪些写作特点?”老师让学生默默地读,寂静地思,之后课堂呈现了几分钟的缄默!一片沉寂外,同学们的眼睛明亮起来! 虽然正是那几分钟的时间,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换,但能够断定的是潜心之本忘我入境,学生的纯实善良正在奔流不息。“老师,这段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温柔,从无惧色看出。”“老师,第8自然段还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把水比喻成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学生自主静思,立体地感悟君子的特点,准确把握读写结合点。

没有经历一番默默的研读,学生就没有那样深入的思考体验!孔子教育学生,最喜带着学生到自然中去,远离尘世的喧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外部环境的清静有利于学习者不受干扰,专注学习。圣人那么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所以我们作为教师遇到文章动情处,不妨“放一手,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

二、阅读中静思能彰显学生个性

让学生“静思”更能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存心去揣测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者的心灵碰撞。静思不只是领会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它还让我们了解学生奇特的联想、体验、认知,成为对课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彰显个性色彩。

例如讲授《草船借箭》一课,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无学生质疑:诸葛亮神机奇谋,他明知周瑜让他三天制造十支箭是无心,为什么还不推辞呢?这个问题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采用让学生默读,自主探究方式。先指导学生默读下文借箭的过程。课堂呈现了学生默默研读的场合,学生们全神贯注,自主探究。默读后教师指导学生对初时的疑问进行交流讨论,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诸葛亮胸无成竹,有完成任务的使命的把握。”有的说:“那是因为诸葛亮了解周瑜性格,自己有良策可成功借箭。”还有的说:“诸葛亮那样做是为了周瑜的面子,以便为孙权、刘备联盟共同抗曹。”

语文课堂需要活跃的氛围,热闹的排场,可是适度的“静读默思,”让课堂呈现另一派风景,也彰显学生的个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把书声郎朗和静思默读联系起来,要让“静思”点亮课堂:让学生在静思默读中深切研读,释信解体味盛情。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遇,一个静静思虑的时空,使学生“读”与“思”并举,真正让学生驰骋在无边无际的语文课堂,神思飞扬,个性飞扬,点亮课堂。

三、阅读中静思能培养学生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人的一生大量的阅读都是处于静思默读状态中,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只要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课堂学习的纪律,导致了“静思缺席”,那无悖与课程的初衷。如在课堂上“静悟”,培养其一边静心默读,一边拿笔圈画,以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位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

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畅所欲言。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内容有趣,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标记下来。大部分学生说珍珠鸟与我亲近得部分最有趣,于是笔者就从这一节切入进入局部的阅读感悟。请学生再次默读这一节,并且想象珍珠鸟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学生在阅读中自觉批注,主动思考,此时正是它思维、观察、注意、倾听等能力的根须在活跃地汲养、生发。

学好语文需要“静思”, 静思是学生提高阅读质量的有力保障。静不下来的课堂,学习质量肯定大打折扣。静思,应该是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在有效的课堂静态环境中,师生平等、和谐对话,安安静静的课堂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那恰巧是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静思中,学生才有深度的阅读与思考;静思中,学生才有个性化理解与独特见解;静思中,师生对话才有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静思中,学生才会沉浸在文本之中,走进人物内心,实现情感的共振和升华,达到读、思、悟的有机融合。

[1]《新课标解读》

[2]李小融.《学校教育心理学》

[3]《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策略》

[4]陈铮.《语文新课程百问》

猜你喜欢
静思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静思》 《泪》
静思 萧声意无言 赏游
背课文
关于“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