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素养,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2018-02-25 13:37江苏无锡市峰影小学214092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31期
关键词:谈迁素养语文

江苏无锡市峰影小学(214092)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时不时会听到“语用教学”“语文素养”等热词。大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叫语用教学?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所谓语用教学,通常是指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语言进行理解、揣摩、感悟,并且能在语文实践中恰当、规范、个性地进行表达的言语技能和素养。而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价值的综合素养,具体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谈一谈聚焦语文素养,提升阅读教学品质的具体策略。

一、涵养底蕴,厚积薄发

苏轼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们知道,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大量阅读,广泛积累。语文教学最忌讳的就是要求学生整天抱着一本语文书翻来覆去机械地读、背、记。也许有教师会这样说,我这样做至少有一个好处:不管怎样考试,我的学生都能取得高分,至少不会很差。是的,为了应付考试,不排除有些教师采用这种急功近利的办法,在短期内会取得一些效果,但是无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语文学习是急不来的,是需要慢工细活的。这就像熬一锅骨头汤,要慢慢地煮,细细地炖。只有这样,才能煲出一锅鲜美可口的浓汤。一本语文书,你就是从头到尾把它全背下来,也仅仅是一本书。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要能通过一本书引导学生读几本书、十几本书,甚至读几十本书。这样,学生的知识涵养就厚重了。比如,苏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师生情义,安排了《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等几篇课文。《师恩难忘》是一篇朴实而又深情的记叙文,而《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仔细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读一读梁实秋笔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感受梁实秋先生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的国文老师的形象,读一读美国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体会演讲者的思想情感。

我们读唐诗,除了看那精妙的诗句外,还要感受诗歌所描写的唐代人民的生活。离别一直是诗人热衷描写的主题。我们可引导学生读冉云飞的《别是一种离愁》,看看作者是怎么读唐诗中的离别情绪的,相信他们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推荐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伟大的声音——演讲的力量》、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莎朗的《听见颜色的女孩》等书籍,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二、置身语境,品读内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体现他们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样一篇文章,有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能轻松理解其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有的学生即使经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重点点拨,其理解体会也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面,很难深入文本真正地领会其要旨。阅读文本不能仅仅从文字上去机械地理解和体悟,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其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前段时间,我指导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苏教版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其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谈迁具有厄运打不垮的精神。初读课文,很多学生都会说,谈迁的坚定信念表现在第一部《国榷》原稿被偷之后他能振作起来重新撰写,从而名垂青史。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上来感悟谈迁的思想。谈迁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史学家,从小就刻苦好学,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而且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摇过。为了这部史书,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结果却被小偷偷走,下落不明。

我们知道,一个普通的人是很难从这样的灾难中走出来的。可体弱多病的谈迁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击垮,他痛定思痛,很快从痛苦和绝望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书桌旁,从头撰写这部史书。更难能可贵的是谈迁并不是机械地回忆和重复,尽管他已年老体衰、贫病交加,但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他终日奔波,四处寻访,广泛搜集资料,奋笔疾书。经过4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国榷》新稿。新《国榷》内容更加翔实,更加精彩。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特色,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背景和语境,细细研读,品读感悟,更深层次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真正领会文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

三、读写结合,有效迁移

谈到语文学习,很多教师都会说,要让学生多读多记多背,积累多了,他们的语文能力自然就会提升。由此可以看出,积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为人们始终相信厚积才能薄发。不过,我认为这样还远远不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语文知识真正转化为语文能力,在实践运用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指导一位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无锡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课堂展示活动。他执教的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莫高窟》一文。这篇文章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向人们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以及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而在具体介绍某一方面内容时,作者也采用了“总—分—总”或“总—分”的构段形式,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生动、形象,条理清晰、明了,结构严谨、整齐。在教学中,我要求青年教师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积极渗透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让学生用这些方法来描写正在锡惠公园举行的菊花展的热闹场景。这样,学生的训练扎实、有效,收到了良好的训练效果。

再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小节末尾这样描述:“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机智的教师就会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想一想:“此时,谈迁内心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小练笔,使学生与人物进行对话,更深刻地感悟谈迁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四、联系生活,积极实践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也主张“生活即教育”。他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可见,学习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语文学习更是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有很多精短优美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不断积累语言,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我们学校举行的“三校联谊”教研活动中,育红小学的周丽玲老师给大家呈现了一节《云房子》的阅读课。周老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体验、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受到参会教师的一致好评。《云房子》是一篇童话故事,巧妙地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教学时,周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有一个学生说:“有云时,天空的云朵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十分惹人喜爱;没有云时,天空晶莹湛蓝、一碧如洗,显得更加洁净明亮。有时天空中还会有可爱的小鸟飞过,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在教学“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时,周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仿照这种句式,接着说几句话。有一个学生说:“有的像小狗那样快乐地跑着,有的像车轮那样慢慢地滚着……”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思维开阔了,语言表达训练扎实、到位。

五、预设目标,灵动实施

每节课有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预设教学环节。有时同一个环节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可能,我们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做好预设,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教学《暖流》的第二课时,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深入思考:“这篇课文为什么用‘暖流’作为题目?”“暖流”的本义是温暖的气流,而文中的意思是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温暖的感受。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会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2~6小节,然后说一说:“江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说他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心青年、爱好古典文学的人……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重新回到文中,找一找可以从哪些语段中看出江主席的这些特点。有的教师可能会直接从人物的心情、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教师提出问题:“江主席初来时,同学们的心情怎样?交谈、背诗文时的感受又怎样?江主席离开时,他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理解,并抓住关键词,如“满面春风、和蔼、兴致勃勃、抑扬顿挫、情不自禁、高兴、满意”等进行细细地研读和感悟。这样,使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江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对青少年的亲切关怀之情。

要强调的是,教学中千万不要机械地按照课前设计的教案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这样会扼杀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教学流程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思路和框架,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许多预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应根据课堂生成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但是,无论怎样调整,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方向要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时刻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六、促进发展,提升效率

学无定律,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措施,最重要的是要立足学生,围绕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根本宗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又是做课件又是做道具又是排练表演,可谓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热热闹闹、花样不断的形式,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讨论交流、个性表达几乎没有。这样的课,无论多好看、多精彩,对学生的发展又有多大的益处呢?相反,有些课,看起来平淡无奇、朴实无华,但每一个学生都能围绕问题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并且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收获。教者将听、说、读、写巧妙地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取得进步,获得发展。这样的教学也许没有华丽的外衣,但是对学生来说,这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受用的。

当然,我们还要不遗余力地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一节课毕竟只有40分钟,这要求我们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备课时,既要考虑教师特长,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既要研究教法,又要思考学法;既要把握教情,又要了解学情。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总之,在本真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而且要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中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要关注其工具性,将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谈迁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吾手尚在
吾手尚在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