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培养数学思维素质

2018-02-25 22:2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48期
关键词:表象周长长方形

刘 柱

(盘锦市大洼区西安学校 辽宁盘锦 124206)

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智力素质教育。而智力素质包括感知思维、概括、识记等方面。由此可见,思维素质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正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他们喜欢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那些生动形象的事物深感兴趣。然而数学则是高度抽象的,这对儿童来说是枯燥的、乏味的。因此,学生学习数学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对小学数学的认知规律,将儿童引进五彩缤纷的世界。

一、采用直观、感知形象

感知形象是小学生学习任何数学知识的主要一环,也是小学生走向数学世界的必经之路。因此它又是小学生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感知形象要依靠直观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并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事物。在教学中应利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教具或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小学生对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新奇事物尤感兴趣。根据儿童这一特点,将概念等抽象的基础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触觉、视觉、听觉等的共同作用下,对事物产生感性认识。

例如:笔者在讲“角的初步认识”时,新授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1.直观演示感知角。教师出示三角板,问学生:“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生答:“三角板。”师问:“三角板上有角吗?”接着教师指出三角板上的三个角,让学生观察。接着再出示三角板,问学生:“谁能说出红领巾上有角吗?”然后指名说出红领巾上有角。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指出红领巾上的三个角。

2.结合生活实际感知角。师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角?”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角一一说出来。如:书面上的角、课桌面的角、教室及门窗上的角等。

这样通过实物等直观演示、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角。使学生对角这个抽象概念有了形象化的认识。感知了角的形象,为以后建立角的抽象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适量感知,建立表象

表象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过去感知迹象的再现。同时又是感知到思维的桥梁。如果没有概括表,人们的认识将永远只能停留在感知上,只能局限于现实的、直观的、感情的认识。表象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离开感知在头脑中留下的影象。要形成表象,必须有感知的基础。只有利用表象才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感性认识产生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

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形成和建立表象这一环节,使学生经过适当的感知,形成和建立表象,最后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三、概括推理逐步抽象

抽象是在感知形象和建立表象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概括,分析它的本质特征,排除非本质特征的过程。抽象与概括紧密相连,实际上,抽象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感知形象和建立表象最后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又是学生认识规律:感知形象——建立表象——逐步抽象中的最重要的一环。所谓 抽象逻辑思维,就是正确地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正确地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认知心理学指出:“就总的趋势而言,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是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其次是具体形象思维,最后抽象逻辑思维才发展起来。这种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可逆转的。但这三种思维类型并不是彼些孤立和相互对立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1.逐步抽象形成概念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逐步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是发展小学数学思维的基础因素。因此,概念教学是发展抽象思维的关键和基础。

数学中诸多概念的形成,都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使小学生对那些具体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再形成表象,然后通过表象这一由具体事物向抽象概念过渡的桥梁,经过比较分析、归纳知进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完整的概念。

2.判断推理,培养逻辑思维

判断是概念与概念间的联系,它反映出事物的某种特征的本质属性的区别。判断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是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它反映出事物间的有机联系。正确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准确地判断以及符合逻辑的推理,这一思维活动就是抽象的逻辑思维。

例如:在讲“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让学生量出它的长和宽。这时教师说:“谁能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在指名量周长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量的顺序。(即长—宽——长——宽)在量的同时,教师板书:长6厘米,宽3厘米,长6厘米,宽3厘米。接着教师问:谁能按着他量的顺序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6+3+6+3)=18厘米)。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板书及算式,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长方形有几个长?几个宽?“两个长,两个宽”师:“那么一个长加宽是这个长方形周长的多少呢?”生:“一个长加一个宽是这个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师:“好,那么要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计算呢?”生:“长加宽再乘以2。”由此推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即:(长+宽)×2。

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有序地量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得出直觉的计算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并且思考长方形有几个长,几个宽,这就为新的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总之,在全面落实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每个数学教师都应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培养并发展其数学思维素质,使学生的思维素质按照感知形象——建立表象——逐步抽象的规律得到较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表象周长长方形
我爱长方形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表与里
分类数 不出错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卷 首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算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