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兆良
(吉林省白山市第二十七中学 吉林白山 054000)
设立小学科学课的目的为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学习科学应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借助亲身经历去学习和探究科学。而这些科学实验在科学教材中便有许多,在科学课的学习中,便是通过各种科学实验将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创新技能等进行培养和提高,因此实验教学便是小学科学课中非常关键的教学部分之一。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亲自动手操作,亲身实践,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去解决科学问题。在科学课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材上的理论、学生脑中的奇思妙想都可以通过实验得到检验和证实,最终获得相应的、正确的结论。在下文中,我提出了关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四种方法。[1]
通过大量心理学研究实验,可发现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受天性——爱玩影响。大部分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否是因为他们觉得好玩,但是如果只让学生一直以纯粹玩的意识去驱使体验,那么学生对活动目的是具有盲目性的,实验结束也并没有多少收获。[2]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教材中有许多本应是学生亲自进行的分组实验,却变成了为节省课堂时间,教师进行演示实验,颠倒了师生的位置,使学生成为了旁观者。但是也有好多实验是因为实验器材和设备缺乏不足等问题,如此一来学生便没有亲身进行实验操作,也无法看见实验现象,导致了学生对科学课的体验感较差。同时在一些探究性实验中,缺少教师指导或未指导到位,学生即使完成了实验,但最终得到的实验现象达不到需要的效果,实验结论也难以验证。同时,即使实验课有热闹的气氛,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但当提问进行某一步操作的原因,便一概不知,仅仅只是跟着书上所说的步骤做了。其实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开展这些实验,参与到实验中也只是因为他们认为实验好玩有趣罢了,最终得到的收获与所要求的目标大不相符。
成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如下观点:一个成功的教学应通过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学生向下学习的欲望。老师教学方式应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在合适的地方抛出问题,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投身于思考问题中。例如在《降落伞》章节教学时,可以运用采取师生谈话的模式,在与学生的聊天中找到学生兴致最高的地方,抛出问题,如降落伞下降时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全程下降的速度都是一样的吗,在什么地方最快等等。然后再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相应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猜想,得出正确结论,并将实验记录记在专门的科学记录本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首先要让学生敢于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使学生的思维和见解得到释放,在后续实验中会自主的投入更多的兴趣和精力。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需有意的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上投入大量精力,可以通过自己亲自实验示例,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每一步实验的具体操作,教师在实验的同时告知学生注意事项和要点等,但是因为是随堂实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仅一次实验不一定成功,同时效果也不一定明显,因此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他人成功、效果显著的实验视频,当学生对实验涉及的知识和要点有大致的掌握,再进入实验板块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如在学习《体积变化之谜》章节时,老师从生活场景中抛出问题:运动后往往想喝冰水,从冰箱的冷冻层取出用玻璃瓶装的水,却发现玻璃瓶裂开了,里面已全是冰,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学生可能会猜想:可能是水瓶的质量不好,刚好这时候裂了,也可能为放进冰箱前的为温水,放进去之后玻璃瓶受热不均,因此开裂……以上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当然都来自于学生的所接触的生活知识,对此可进行以下步骤:1、在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做好水位线标记。2、放入冷冻层,致其结冰3、观察此时冰的顶层与原水位线的位置。猜想:如果冰的顶层比原水位线的位置要高,证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冰的体积比水大。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设计,老师可进行一定指导完善实验,使学生积极的投入本课题中的探究实验。[3]
学生需要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知识与能力的最大责任人为自己,因此投入最大的热情到学习当中,因此在科学课探究实验的教学中,教学指导程度应当加强,让学生真正处于科学学习的主体地位主人。在进行示例操作前,教师应当对科学教学大纲有详细的研究,清楚的了解每一册教材中的实验的目的,对学生的实验方式有详细的规划,同时也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必不可少,实验才能有效获取成果。
动手操作应当被列为教学中的常规部分。在进行实验前,可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对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目的、结论、常规误区等)都牢牢了解清楚,须使学生明白懂得科学实验的有序、严谨和严肃性。教学中的科学性即为鼓励学生运用正规的科学手段去动手实践,去获取知识、技能。
小学科学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即通过各种方法将课本上“死”的知识变成实验中“活”的知识,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学习、吸收,转换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体验,达成小学科学课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