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角下福建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2018-02-28 07:18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福建省供给升级

陈 岚

(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产业结构大调整,全球工业绿色、环保、低碳革命的呼声越来越大,在此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福建省制造业也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然而,近几年来福建省仅有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明显,其余大部分行业的技术条件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同时,产业链内部分工配套不够完善、产业地理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如何突破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瓶颈,提升福建省制造业在我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福建省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有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纵观世界,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战略、德国的“工业4.0战略”、英国的“英国工业2025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战略”、日本的“制造业再兴战略”、韩国的“制造业新增长动力战略”、巴西的工业强国计划、印度的“制造业国家战略”等表明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时代,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国家重点战略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唯一拥有所有制造业门类的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亟待转型升级也是国内外的共识,为此国内外研究多方面探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有的学者汲取国外制造业发展经验提出中国制造业要以执着严谨的工匠精神守护传统制造业,工业2.0、3.0与4.0齐头并进[1];大多学者认为提升创新能力,发挥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助推作用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对策[1][2][3];此外,还包括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用先进标准“倒逼”制造业升级、继续化解产能过剩等对策[2,3]。

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着结构性失衡,制造业面临着严重的供需错配问题,因此,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③。沈坤荣等学者的研究认为应消除无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创造新型供给,同时创新有关体制机制以提高制造业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能够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4]。目前的研究表明已有少数学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探索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但仅限于定性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不足,仍缺乏系统解决制造业的结构性失衡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本文以新供给经济学为理论指导方法,以联通“物”和“人”的视角,分析福建省制造业的要素供给结构和制度供给现状,研究突破福建省制造业发展瓶颈的供给管理措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二 新供给经济学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指导意义

传统宏观经济学强调有效需求层面,即实现宏观经济增长要强调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当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刺激总需求,同时必须处理好消费、投资和出口间的关系,重视的是需求侧层面和需求的结构性,而对供给侧的分析仅限于“市场决定供给结构”。

新供给经济学认为仅从需求侧看消费,带有过强的静态特征;仅从需求侧看投资,带有过强的主观特征;仅从需求侧看出口,则多带有纯比较优势理论与纯汇率理论主导的色彩[5]。总之,仅从需求侧看消费、投资和出口与真实的经济实践不相符合,当前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正是如此。首先在制造业产品市场中,新的消费动力来源于制造业产品新的供给或供给发生的变化,例如共享自行车、智能电器等新生制造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消费感受。其次在投资需求上,大量中小制造业企业投资需求强烈,而投资供给无法满足。最后,在制造业产品出口中,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流,制造业产品出口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发达国家制造业的选择性供给对世界贸易格局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正是因为如此,新供给经济学认为三种需求只有联通至消费供给、投资供给和出口供给才有可能对应地成为各自需求的满足状态,其中蕴含着由需求侧引发的供给侧相应、适应机制或称其所派生的要素配置和制度安排动力机制[5]。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乏力本质上是由于供给不足引起的,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是有效供给对于需求的回应和引导。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新供给经济学创新性地将“物”与“人”有机联通起来。所谓“物”的视角,其逻辑脉络是生产力—生产要素供给结构—技术创新—实现供给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所谓“人”的视角,其逻辑脉络是生产关系—宏微观经济制度—制度供给创新优化—经济增长。两者的有机联通即追求通过理性的供给管理,一方面充分促使生产力中的技术创新带来经济升级优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生产关系中的制度结构优化能动性,从而互动地实现经济增长[1]。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过程实质上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供给创新优化互动的过程。要解决福建省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的关键是优化福建省制造业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和制度供给。

三 福建省制造业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分析

制造业产出的增长是通过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的增加和通过源于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以工业增加值这一指标衡量福建省制造业产出的增长,2005年至2015年福建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165.28亿元人民币,较2005年增长了3倍多(数据来源:历年福建省统计年鉴)。这里,劳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劳动要素投入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凭借着人口红利,制造业发展迅速,因此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仍是劳动要素密集投入的产业。以制造业从业人员数看劳动要素数量上的投入,从图1可以看出,2012年以前,除2008年出现小幅下降,福建省制造业从业人数均保持稳定上升的状态,2012年达到292.38万人。然而,从2012年开始从业人数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至2015年降为235.47万人。尽管从业人数发生波动,但在这段时间里,福建省制造业增加值依然保持增长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一定效果。制造业的增长不仅仅依靠劳动要素数量上的投入,资本和技术等其他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

图1 福建省制造业从业人数(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2006—2016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二)资本要素投入

相较于劳动要素投入,福建省制造业的资本要素投入只增不减。以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资本要素投入,从图2看出,福建省制造业2005年至2015年间,固定资产投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为26.63%,远高于劳动投入增长速度,2015年福建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达6108.55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9倍多。可见,长期以来福建省制造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推动。

图2 福建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06—2016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三)技术进步等其他要素

技术进步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显著的影响因素,通常将资本、劳动、土地认为是传统生产要素,而其他都归于技术进步要素[6]。因此,目前的研究不是直接测算技术进步要素对经济增长或产业增长的贡献,而是通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即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来研究技术进步要素的影响。最常见的方法是假设K和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θL1-θ,得到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公式A=Y/KθL1-θ,因此定义第i产业第t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公式为Ai(t)=Y i(t)/ Kθi(t)L1-θi(t),

针对福建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选取福建省制造业中的17个子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引用吴赐联等(2017)的测算数据,除全要素生产率外还加入技术进步速度和技术进步贡献率共三个指标作为福建省制造业技术进步评价指标,所谓tn期相对于t0期的技术进步速度和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公式为

(lnAi(tn)- lnAi(t0))/ (tn-t0),(lnAi(tn)- lnAi(t0))/ (lnY(tn)-lnY(t0))

综合三个指标得出2010-2015年间的福建省制造业“技术潜力指标”。此外,投入效率指标(也被成为技术效率指标)常被用来分析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具体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生产单位实际产出与理想的最大可能性产出的比率。引用郑秋锦等(2017)基于DEA方法的Malmquist-DEA方法计算出福建省制造业“投入效率指标”测算数据(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福建省制造业选取的17个子行业中,投入效率较高的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投入效率指标均高于0.8接近1;其次是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投入效率指标大于0.6小于0.8;再次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入效率指标大于0.5小于0.6;其余子行业投入效率均小于0.5。而从技术潜力指标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技术潜力指标为正且大于1,是所选子行业中最高;其次,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余子行业的技术潜力指标均为负。

表1 2010—2015年 福建省制造业各行业平均投入效率指标和技术潜力指标[7][8]

进一步来看,福建省制造业各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要素投入效率最高,尤其是技术要素对该行业的增长贡献很大。而福建省传统优势产业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近年来技术进步明显,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投入效率不高。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的投入效率指标不低,但是技术潜力指标都小于0,说明福建省这类先进制造业要素投入效率较高,但是技术投入和技术进步效果不显著,因此这类行业对资本、劳动的投入依赖较大。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两个指标值都偏小的行业说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要素投入效率低,且技术进步对其行业增长贡献偏低的现象。

综上所述,福建省制造业整体要素投入效率偏低,技术进步要素的贡献率还不高。

四 福建省制造业制度供给分析

福建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除了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化,还必须有相对应的制度供给的改革。

(一)宏观经济制度供给

“十二五时期”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离不开宏观经济制度改革的推动。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制度供给继续优化,也为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福建省在制造业转型发展中的宏观经济制度供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中央精神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指导意见。中国政府在2015年3月就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福建省于同年7月颁布《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打造福建省的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促进福建省主导产业向智能化和高端化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实现绿色转型,新兴产业逐步规模化,确定至2025年福建省迈进制造强省行列的目标。此外,在这总体纲领的指导下,福建省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由各负责部门实施,逐步为福建省制造业的转型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福建自贸区的建立为福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和对外开放平台,各项制度供给如“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利于福建省制造业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提升福建省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微观经济制度供给

近年来,福建省制造企业在市场动力的推动和行业宏观引导下不断进行内生动力转换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制度供给改革,首先是创新战略。福建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获得竞争优势,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或者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实现产学研合作,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自主品牌。其次是产业链整合战略。福建制造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线,逐步淘汰低附加值的产品,利用已有和即将形成的产业集群,发挥区域价值链整合效应,形成规模经济和自主价值链的优势。

可见,福建省制造业制度供给在逐步完善中,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而理性的供给管理能促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充分互动,实现产业增长,也就是需要进一步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对应的制度供给创新优化结合起来,形成理性的供给管理措施,进而推动福建省制造业更好的发展。

五 推动福建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性供给管理措施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促进制造业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对接,供给结构与制度供给同步优化

福建省制造业整体供给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端先进的制造业产品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制造行业存在过剩产能或落后产能。其改革发展的重点就是调整和优化制造业供给结构,逐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推进传统制造行业转型升级,促进先进、绿色等高端制造行业发展。同时,加强相应的制造业制度供给改革,进而形成理性的供给管理措施,增强福建省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优化要素配置和要素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效率,实现要素投入效率和制度供给的互动优化

上文的研究表明,福建省制造业整体要素投入效率低。提高要素投入效率关键是优化要素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加强对制造业各行业和企业进行科学评估,切实将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向能够对接市场需求实现有效供给的制造行业流动和聚集,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从制造业劳动要素投入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福建省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机械化带来的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福建省制造业从业人数下降的原因。但与此同时,“用工荒”问题仍然存在,因为机器替换的是普通劳动用工,而同时需要有更高技能水平的操作机器的工人。因此,福建省必须加大对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改革和优化相应的教育制度供给尤其是现有的职业教育,以解决“工业4.0”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

从制造业资本要素投入看,福建省需要完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和产业效率评价制度,提高行业预测水平,促使企业和投资者能准确判断行业产能前景情况,做出制造业投资的准确判断;完善福建省制造业投融资平台建设,重点扶持有潜力、有前景和效益好的制造企业,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建立银企对接合作渠道,推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实现资本要素投入效率和金融制度供给的互动优化。

(三)实现制造业动力转换,加强技术投入和创新,提高福建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从制造业要素投入看,福建省制造行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类产业要素投入效率低的同时,技术进步要素基本没有发挥作用。而仅仅依靠资本要素的投入实现这类制造业的增长将不可持续,最终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这类制造业的要素投入效率关键是加大研发投入即加大技术进步要素的投入,促进这类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革新和改造,让技术进步在这类行业充分发挥作用[9]。同时,福建省可以利用创新融资方式,广泛筹集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企业研发。财政资金需加大对制造业企业自主研发支持力度,针对制造业不同行业特征,选择不同的资金支持方式,进而在财政制度供给上促进福建制造业的技术投入。

此外,福建省制造业加大创新研发的投入,需要注重技术效率的改善。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不仅取决于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取决于技术的使用和技术效率的改进。福建省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把握市场的需求和企业实力,在确定正确的创新方向时适当选取具有一定战略意义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投入,尽量避免出现低效甚至无效投入,对于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微创新也是很好的选择。

(四)改革和创新相关制度供给,为福建省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制造业理性的供给管理措施关键在于制造业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供给优化相结合,目前制约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在于科研人才的缺乏和创新效益的不确定性,相关制度供给的改革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福建省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的作用,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够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的良好制度环境。

在解决科研人才缺乏问题上重点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体制。以制造强市福建泉州为例,泉州制造业已经建立高校、企业、市场三者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如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和东华大学联合完成的超仿棉涤纶长丝开发项目,获得泉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著龙服装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合作的“男式内衣品牌企划”项目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柒牌集团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日前合作启动了“创响计划”。泉州市为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各级各类研发中心,对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奖励或补助[10]。在保证创新效益方面,既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又要完善相关制度供给如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规范市场竞争,提高制造业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1]章立东.“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4).

[2]胡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十二五”成效与“十三五”发展对策[J].经济纵横,2016,(10).

[3]陈含桦.新一轮“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J].现代经济探讨,2016,(12).

[4]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11).

[5]贾康,苏京春.新供给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6.

[6]钟鸣长,付春红.智能制造背景下福建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7,(3).

[7]郑秋锦,孔德议,许安心.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基于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东南学术,2017,(2).

[8]吴赐联,林晶,颜华玲.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及评价研究——基于技术进步视角[J].三峡大学学报,2017,(3).

[9]胡应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障碍与途径探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7,(5).

[10]沈汝发.泉州以“校企合作”促制造业转型升级[EB/OL].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6-03/8773010.html,2016-03-25.

猜你喜欢
福建省供给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回暖与升级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