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旅游统计体系研究

2018-02-28 17:56杨美沂
生产力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账户旅游业卫星

杨美沂

(西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旅游统计工作更加备受重视。2014年2月,国家旅游局实施国内旅游接待指标评价新体系,该体系以过夜游客指标为核心。2015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标准,根据旅游产业自身特点清晰科学界定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分类统计范围。2015年12月,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国家层面的旅游统计专业机构,整合旅游统计工作、旅游数据分析、涉旅决策支持、相关产业引导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多项功能。不可否认,这些改革措施确实推进了我国旅游统计体系与国际接轨和开展国际交流。但目前我国旅游统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严重滞后于我国旅游业发展,与世界旅游大国地位不相符。旅游统计改革刻不容缓,必将成为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我国旅游统计体系的构建具有必要性与必然性。

二、我国旅游统计体系现状

(一)旅游统计核算内容

目前我国旅游统计核算内容主要包括:入境旅游统计、国内旅游统计、出境旅游统计、旅行社规模和经营统计、星级饭店规模和经营统计以及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入境旅游统计内容:按外国人、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及台湾同胞分别统计的入境旅游人数、入境过夜游客人数以及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统计内容:按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统计的国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出游人均花费;出境旅游统计内容: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总人数以及外国游、港澳游、台湾游人数和出境旅游花费;旅行社规模和经营核算内容主要包括全国各地区国内和国际旅行社的数量、就业人数,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税金、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几方面内容;星级饭店规模和经营核算内容主要有全国各级星级饭店数、客房数、床位数、固定资产原值和营业收入等方面;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涉及全国旅游高等院校数及在校生人数等。

(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与方法

现行的旅游统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我国旅游统计调查主要由旅游定期报表、旅游抽样调查和旅游专项调查三种不同的调查方法互为补充。旅游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旅游局和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制定,其中地方旅游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旅游特色和实际需要,在不违反国家《旅游统计制度》基础上适当增加本地区旅游统计内容。旅游定期报表是一种全面统计调查,主要由旅游企事业单位(包括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报送相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再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自下而上地逐级汇总提供统计资料。旅游抽样调查主要用于核算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入境消费情况及其一日游游客所占比重,大陆居民在国内外旅游消费情况,以及专门组织实施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其它抽样调查。旅游专项统计调查涉及内容更专业、更细致,由各专业职能机构负责实施,目前主要用于核算旅游度假区、劳动工资、旅游教育、旅游质监投诉和旅游区(点)接待经营统计,以及专门组织实施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其它旅游专项统计。

三、我国旅游统计体系挑战与对策

(一)我国旅游统计体系面临挑战

世界旅游组织(UNWTO)认为:一个国家的旅游统计体系是国家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关于旅游社会经济方面可靠、一致、恰当的统计信息。作为整合、协调所有旅游业参与者所产生统计信息的一个基本框架,这个体系应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基本概念、定义、分类、数据、指标、合计与结果表格,在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国家统计体系下测度旅游业的经济贡献[1]。

根据《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IRTS 2008)和《2008年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TSA:RMF 2008),国家层面旅游统计体系(STS)的基本框架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本统计信息,主要从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两方面统计,包括基本的概念体系、相关的分类标准、对应的指标体系及统计结果表式等;二是旅游卫星账户系统(TSA),用以测度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包括特有的概念定义与核算指标,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国家旅游统计体系(见图1)。

对比世界旅游组织UNWTO推荐的国家旅游统计体系标准,我国现行的旅游统计体系无论在基本统计还是旅游贡献测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具体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

图1 旅游统计体系(STS)

1.基本统计核算范围不全面

(1)旅游需求统计不完善。其一是旅游需求概念体系尚未建立。根据WTO最新国际标准,旅游需求被界定为与旅游需求侧相关的一系列概念构成的一个概念体系,主要包括游客最终现金消费、游客最终实物消费、旅游实物社会转移、旅游业务费用、旅游业固定资本形成、旅游业公共消费等指标。我国现行的旅游统计指标中,仅有旅游收入与旅游需求相关,其实质内容对应于国际标准中的游客最终现金支出。其二是旅游消费数据的缺失。缺少旅行前后旅游支出数据、实物消费数据(旅游实物社会转移和游客最终实物消费)、旅游业务费用数据、旅行代理及相关服务的游客消费数据等。

(2)旅游供给统计缺失。其一是旅游供给概念体系处于空白。WTO建议的国际标准中,旅游供给也是一个概念体系,包括旅游产业、旅游特征产品等供给侧基本概念,以及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产业增加值、旅游就业等反映旅游业供给规模的核心价值指标。而我国旅游统计既没有旅游特征产业、旅游特征产品概念定义,也没有旅游特征产业明确分类标准。其二是旅游供给数据的缺失。现行旅游产业供给仅有旅行社、饭店以及景区的财务指标和客房出租率等实物指标,缺少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住宿、餐饮、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资源环境业、文化等旅游特征产业增加值以及旅游产业各类旅游特征产品产出比例指标。旅游就业指标仅为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期末从业人数,不能反映旅游消费引致的就业规模,更无法反映出旅游业就业结构特点。另外,一些新兴旅游产业没有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之中,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设计公司、专业旅游网站、咨询公司、旅游信息中心等在现有统计体系中没有反映出来。

2.国家旅游卫星账户尚未实施

至今为止,旅游卫星账户(TSA)是经联合国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机构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用以科学测度旅游业经济贡献的方法体系。能够准确反映旅游在拉动经济、推动就业以及财政增长等方面的作用,尤其是旅游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2006年,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旅游卫星账户部分账户编制工作,基于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并辅以补充调查数据,测算出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以及旅游对其他相关行业的贡献系数。但是,编制旅游卫星账户需要充足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细粒度数据,我国现行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是以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等粗粒度数据为核心,在总量、需求、供给等方面均表现出与国际标准的差距,不能满足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数据需求[2]。另外,编制旅游卫星账户必须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投入产出核算数据、经济普查数据以及专门组织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而我国投入产出表编制、经济数据普查每隔五年进行一次,难以支持旅游卫星账户的年度编制,难以进行数据的时序对比。虽然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省市编制了地区旅游卫星账户,如江苏、浙江、广西、贵州、北京等地区,但都没能形成年度时序数据,不能进行动态分析。

3.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与方法有待改进

我国旅游统计数据调查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调查路径不一致。对于国内旅游数据调查,国家层面由国家旅游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城镇调查队,在全国40个城市中随机抽取一万多城镇居民作为统计样本,委托农村调查队抽取一万户农村居民作为统计样本,通过入户电话调查获取样本户的旅游次数和旅游费用数据,通过抽样估计方法科学推算全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总费用,其中城镇居民调查为每两个季度一次,农村居民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地方层面接待国内旅游者调查,通过对旅游住宿设施过夜旅游者的抽样完成,同时辅以景点一日游游客和亲友家过夜的旅游者调查为补充方式。可见,国家层面国内旅游数据是出游方统计,而地方层面国内旅游数据是接待方统计,两种数据来源渠道有差别,不能进行简单比较[3]。造成国内旅游全国数据和地方汇总数据难以一致,影响旅游统计的公信力。其二,抽样误差大。目前,国家统计局旅游统计抽样方法和抽样频率都有待完善,具体表现为抽样次数较少,尤其是对于农村居民每年只调查一次,国内旅游数据农村居民部分误差势必会大于城镇居民部分;样本点选取过于随机,难以进行动态对比,数据的季节变化把握不足,难以深入分析旅游业的季节特性。除此之外,利用一万多个样本单位推算全国旅游数据,虽然抽样误差能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但样本分散到各省(区、市)后,样本容量变小且样本分布极不均匀,进一步降低了样本代表性,再以此来推算全国居民的旅游总量数据,势必会扩大抽样误差。

(二)构建我国旅游统计体系对策

1.完善旅游供求统计体系。重点完善旅游供需统计的概念定义、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既要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又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国际标准框架下完善我国旅游供求统计体系。一是清晰界定游客、旅行者、惯常环境等基本概念,定义旅游消费、旅游需求、旅游供给等核心概念,健全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概念体系。二是以《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为基础,构筑旅游特征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旅游特征产品清单。三是改革现行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分别从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卫星账户三方需求出发,构建以旅游消费、旅游业增加值为核心的深层次、多维度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在旅游需求指标方面,既要涵盖实物量指标,又要包括价值量指标,在旅游供给指标方面,改进现行的以旅游企业财务指标和实物量指标为主的指标体系,构建以价值量指标为主的旅游供给指标体系,包括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产业的总产出、增加值、固定资本形成等[4]。另外,随着旅游经济活动内涵、外延发展需要,可扩充并增设一些涉及旅游需求、旅游供给的新概念,并划定其对应的统计类别。

2.创建实施旅游卫星账户体系(TSA)。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经编制了本省的地区旅游卫星账户体系,国家层面也开始编制国家旅游卫星账户的部分账户,但由于数据获取困难、相关概念分类不清晰、旅游数据滞后等原因,旅游卫星账户尚未成为我国国家统计体系中的主流核算方法。我国旅游卫星账户要真正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一是依据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最新2008年版旅游卫星账户(TSA)国际标准,对我国现行的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类旅游统计中的基本概念(主要是游客和旅游消费)、分类标准(主要是旅游产业和产品)进行修订、调整和细化;二是构建旅游卫星账户数据信息系统,实现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编制常态化、周期性。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数据采集管理、旅游卫星账户表编制、旅游数据分析、地理信息分析等。通过科学算法自动生成TSA账户表,节省核算时间,降低核算成本,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方式,大大完善旅游数据采集渠道。同时将旅游卫星账户核算结果投射到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可视化技术直观反映我国旅游业的地区发展分布特征。

3.改进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与方法。一是依托旅游住宿单位名录库,开展住宿设施统计法。建立全口径住宿单位名录库,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借助统一的报表制度和统一的数据采集软件系统实现旅游数据统一联网直报,实现国内旅游统计数据“纵向可加、横向可比”。二是完善样本结构和抽样方法。目前我国旅游统计样本选取以省为基本单位,各省按人口数抽取,这种抽样方法仅考虑了人口数量一个因素,忽略了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出游率一些重要因素,导致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偏差较大,因此,建议人口多的地区多抽样,出游率高的地区多抽样,以提高样本代表性。从抽样方式看,目前电话入户调查方式比较单一,很难准确获取旅游花费和旅游频次等重要数据信息,建议旅游抽样调查方法多样化,可以采用多种抽样调查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电话调查与现场拦截访问相结合的方式。三是依托“互联网+”,创新统计调查方法。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旅游统计智能化系统,通过网络预订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电子门票系统、基站和手机定位系统、旅游刷卡系统,以及智能手环等智能化工具,进行更精准的追踪统计,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针对主要景区景点、宾馆饭店进行接待人数、门票收入等数据的线上填报,数据统计更及时、更准确、更便捷,实现“互联网+旅游统计”的全域融合[5]。

四、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和全域旅游大发展背景下,旅游统计改革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旅游业是综合性大产业,涉及面广、融合度高,与之关联产业达上百个。因此,旅游统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世界公认的难题,探索创新具有中国特色且能与国际对话的旅游统计体系,成为极具现实价值的重大课题。本文构建的旅游统计体系基本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但其内容覆盖范围随着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演变扩充,仍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纳入其中,后续细化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1]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The System of Tourism Statistics and its links with the National Statistical System[R].Madrid:Author.http://statistics.unwto.org/content/sts_nss,2011-04-29.

[2]林文超,2017.旅游卫星账户视域下的旅游统计方式[J].中国统计(3):67-68.

[3]常莉,康蓉,李树民,2005.世界旅游组织与我国旅游统计体系的比较[J].统计研究(7):26-27.

[4]张辉,范容廷,赫玉玮,2016.中国旅游统计问题与改革方向[J].旅游学刊(4):12-13.

[5]刘晓燕,2016.旅游统计国际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J].调研世界(10):51-52.

猜你喜欢
账户旅游业卫星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miniSAR遥感卫星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如何切换Windows 10本地账户与微软账户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外汇账户相关业务
静止卫星派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父亲的股票账户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