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改版中的核心特质

2018-03-01 07:19宫必京
视听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孟非非诚勿扰特质

宫必京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曾是一个现象级的标杆性节目。说它是“现象”和“标杆”,可用收视率来佐证。我曾研发过十余档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深知众口之难调。《非诚勿扰》蜚声海内外,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面的人都津津乐道,是非常难得的。不过,《非诚勿扰》也难逃“七年之痒”的魔咒。2017年5月,《非诚勿扰》全新改版亮相,舞美变了,画面炫了,结构和形式也做了颠覆性改变。对改版的效果,创作团队保持了低调和谨慎,孟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非诚勿扰》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有感情的一个节目,但新版的推出,应该说是很忐忑的。我并没有重塑辉煌的想法,顺其自然吧。”

我深知节目创作的煎熬和痛苦;常改常新,这是创作人的工作常态。然而,常常的情形是,改着改着,我们就忘记了初心和出发点;与时俱新的同时,丢掉了节目赖以存在的核心特质。电视消费并非一次性的即时消费,电视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的建立过程,受众选择某一节目并成为忠实受众,是基于对节目品格、定位、样式、主持人等要素的认可,然后用满意度、忠诚度、专注度、主动收视等作为回报。

本文思考的问题是:能不能让《非诚勿扰》重新成为江苏卫视现象级和标杆性的节目?能不能“畅销”“常销”兼而得之?也即,能不能让《非诚勿扰》成为持续的热点和焦点?本文要厘清并回答的问题是:如同一个人,无论如何打扮包装,我还是“我”;一个节目无论如何改版,核心特质是必须坚持的。而《非诚勿扰》中哪些特质是核心的,是节目与受众之间不可舍弃的契约要件?

一、孟非应成为《非诚勿扰》的定冠词

起用新闻节目主持人孟非做娱乐节目主持也许有偶然性,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当年《非诚勿扰》能够迅速走红,并在同类型节目中脱颖而出,主持人孟非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把《非诚勿扰》和另一个同类型节目《我们约会吧》相比是有趣的。《我们约会吧》的播出平台湖南卫视不在江苏卫视之下,主持人何炅的知名度及主持水平也不逊于孟非,节目的样式和结构也与《非诚勿扰》相似,为何《非诚勿扰》能够后来居上?在我看,孟非是关键因素之一。何炅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在年轻人中特别受欢迎,温润,温暖,将心比心,充满人文情怀,是何炅的个性特质,也是他的主持风格。然而,恰恰是这一风格特征制约了《我们约会吧》,节目的现场仿佛婚介见面会,彬彬有礼如温吞水,除了靓丽缺乏亮点和看点。而孟非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职业背景,让他在《非诚勿扰》的主持中,不局限和满足于走流程,他用新闻点评式的犀利,对人不留情面,对事一针见血,对话题毫不含糊,赋予娱乐节目《非诚勿扰》以锐度和新闻性,一夜之间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

主持人成为节目的定冠词,是“畅销”并“常销”节目的共性。比如,崔永元之于《实话实说》,李咏之于《非常6+1》,《艾伦秀》之于艾伦,《60分钟》之于华莱士等,离开了特定的主持人,要么节目影响力陡降,要么节目风格迥异。

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孟非在节目中的作用严重下降,主持人沦为节目起承转合的工具。我们抽取了2017年11月4日播出的《非诚勿扰》为样本进行分析。

节目三个板块,第一个出场的男嘉宾无疑是当期节目的重点。在VCR中,作为婚庆主持人的帅哥柴宇对自己的说话之道自信满满,他认为,一个男人不能把话说得太死,但在恋爱中却应该信守承诺;男人不能抱怨,但对女人的抱怨要能够理解和化解。现场互动环节中,多位女嘉宾就此和他展开对话。随着讨论的深入,现场气氛变得微妙和紧张起来:男嘉宾的每句话都不错,可听起来就是不舒服,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在全程的讨论中,作为主持人,孟非基本无语,倒是客座主持姜振宇,话不多却恰到好处。比如,就抱怨问题,姜振宇适时追问“你要怎样”,让话题进一步深入,暴露出男嘉宾的话外之意;再如,男嘉宾认为,男女之间都是小事,姜振宇反问:“忠诚呢,是不是大事?”然后直截了当点出男嘉宾的问题所在:“你身上散发出好多危机。看起来你像一个主持人,而不是一个活人。” 随着灯全部熄灭,男嘉宾即将黯然下场,姜振宇和孟非各自做了总结陈词。姜振宇指出,男嘉宾抢话和说话绕的表象背后是缺乏尊重和真诚。这个总结,让节目一下子“立”了起来。相较而言,孟非的总结则是姜振宇的近义重复。

然而,栏目组不应让客座喧宾夺主,《非诚勿扰》的定冠词一定是孟非!对一般观众而言,也许微表情研究是一个很新颖的学问,姜振宇的作用是且仅是,用“微表情”这个切口很小但犀利的视角,去观察、分析、点评,千万不能泛化客座主持的作用。

早期的《非诚勿扰》之所以受欢迎,孟非、乐嘉、黄菡“铁三角”定位明确是关键。乐嘉使的兵器很独特,叫“性格色彩学”;黄菡的“思想武器”是大众心理学和女性视角;而孟非的作用举足轻重,他在个人表达与栏目组立场之间转换自如、游刃有余,其“思想武器”主要是常识,是人情世故,是人之常情。

所以,客座主持“耍”好“三板斧”即可,而孟非作为常驻主持,十八般兵器,哪件顺手用哪件。一旦“性格色彩学”或“微表情”被观众烂熟,栏目组要果断调整,因为,对《非诚勿扰》来说,“铁打的”孟非“流水的”客座是王道。

二、《非诚勿扰》实际上是一档综艺化的访谈节目

和《非诚勿扰》同期,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很多同类型节目,从节目形态上分类,一般把它们归为婚恋交友类节目的3.0版。《非诚勿扰》节目组更愿意称自己为“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

从某种意义上说,节目分类是教科书和学界的事情,和节目创作者关系不大,没有一个创作者会囿于节目类型而捆绑自己的创作边界。本文之所以要探讨《非诚勿扰》的节目类型,是因为,明确《非诚勿扰》的节目类型,对坚持节目的核心特质至关重要。

“婚恋交友”只是《非诚勿扰》的标签和幌子,因为节目并不以谈婚论嫁和牵手成功为目的(如早期胡瓜主持的《非常男女》以及江苏卫视曾经的《欢乐伊甸园》则是典型的婚恋交友类节目);“生活服务”也不是节目的主旨,节目服务了谁?24个女嘉宾还是电视观众?从本质上看,《非诚勿扰》是一档包裹着综艺娱乐外衣的访谈节目。

除了新闻访谈,访谈节目不外乎两类,人物访谈和话题访谈。《非诚勿扰》是一档糅合了人物和话题的综艺化的访谈节目。作为一档访谈栏目并具体到每档节目,引起受众共鸣的关键是:能不能用速写的、素描的、油画的、甚至漫画的方式刻画好人物?能不能用细节、故事、冲突等,反映出人物独一无二的气质、个性、品质?能不能在访谈中展现嘉宾(主要是男嘉宾)对爱情、事业、友谊、金钱、幸福等问题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以上三个“能不能”,是访谈类节目成功的关键,也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时刻反躬自问的。早期《非诚勿扰》的成功,就是因为男女嘉宾一个个都个性鲜明、自带“话题”,而且每期节目都有若干可供饭后茶余人际传播以及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的议题。虽然,在人物刻画上常常过于漫画化,在议题设置上有“剑走偏锋”之嫌,但无疑为《非诚勿扰》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仍以2017年11月4日的《非诚勿扰》为例。整档节目三个男嘉宾面目模糊,也缺乏可供二次传播和发酵的话题。比如第二板块,上场的是一个黑人小伙子汤姆,他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南京人,父母现居澳大利亚。汤姆打小在南京长大,喜欢吃南京地方菜,说一口地道的南京话。受众的一般观感,觉得这个外国小伙子条件应该不错:个子很高,长相也很酷,人善良,而且很有趣。可是,当汤姆表示,与女朋友分手时,肯定会删掉她的微信,取消对她的关注,情况开始变得不妙,灯一盏盏熄灭,女嘉宾们的脸上现出同情的微笑,汤姆的神情也严肃起来。这是怎么了?现场发生了什么?汤姆有哪儿不对?

正是因为创作者对《非诚勿扰》节目特质认识的游移和偏差,造成节目现场和后期选编中,在男嘉宾汤姆的黑人外表特征上着墨过多,在表演作秀上费时过长,加上囿于起承转合的节目流程,缺少了对人物性格品格的内在刻画,也没有回答为何一个不错的小伙子却不受待见这个核心问题。这个外国小伙,看上去认死理、一根筋,不被现场女嘉宾认可,内在的深层原因,是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和冲突。如果节目聚焦于这个话题,通过现场的互动引发观众的思考,并留下开放式的后续讨论空间,节目会更精彩,也更容易和观众形成共鸣。

三、女性立场和视角应是《非诚勿扰》的人格化性别特质

比较《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除了主持人风格的截然不同,还有一个不同点:在《约会》中,站立两排的是24个男生,选择的是一个靓丽的女生;而《非诚勿扰》则做了一个反转,24个靓女去评头论足一个帅哥。这个不同点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它赋予了《非诚勿扰》强劲而持久的生命力和魅力。

在《非诚勿扰》秀台上,24个女嘉宾个性迥异、争奇斗艳,她们仿佛不是来相亲,而是来参加一场以观摩和欣赏男生为主旨的Party,一旦男生的言行不合“胃口”,她们就群起而攻之,或冷嘲,或热讽,或直接“开撕”。常常的情形是,男嘉宾还没把准备的“功课”施展出来,就被批得体无完肤,灰溜溜下场了。这种节目呈现,女嘉宾可以淋漓地表现,观众也看得来劲、过瘾,甚至第二天到办公室还津津乐道。

可是,如果性别角色反转,就不对头了:24个大男生“围攻”一个小女生,抖机灵,耍小聪明,逞口舌之快,也许节目是好看的,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严重相悖,观众会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挑剔节目的分寸拿捏。正是因为这个不言自明的禁忌,让《我们约会吧》越来越“温”,越来越缺乏内在的张力。

仔细地推敲,从24男反转到24女,绝对是个“讨巧”的设计,加之客座主持黄菡的柔性点评,赋予了《非诚勿扰》以女性的立场和视角。

一个节目可不可以有人格化的性别特征?当然可以。不同于新闻节目的客观和中立,作为综艺化的人物及话题访谈节目,《非诚勿扰》绝不能是一副冷冰冰的中性面孔,也不宜是男性社会的同构,女性关怀、女性立场、女性视角,是最恰当的人格化性别特质。

然而,在《非诚勿扰》的创作过程中,女性立场和女性视角并未得到强化和坚持,这是非常可惜的。仍以2017年11月4日的节目为例。

第三板块中,男嘉宾武国有上场。这个爱好摄影、滑雪、健身的优质金融男专为女嘉宾陈洁而来,他一往情深地向陈洁表白。姜振宇也替男嘉宾劝说陈洁:“我给他加分。一个肯花时间拍延时的人,一定是个坚持的男人。这么优秀,又很逗,还长这么帅,做事又特别投入,你还等什么?你不走我和他走!”面对手持鲜花的男嘉宾的表白,女嘉宾只是反复自言自语:“我怎么办呢?”然后就无理由地拒绝了。

纵观整个板块,男嘉宾脱去外套露出了健美身材,观众也欣赏到了女生的大长腿,可就是没有回答,为何陈洁做出拒绝的决定?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拒绝。如果,观众无法从节目中作出合理的推断,那么,这种拒绝解释的做法,既让男嘉宾显得孟浪,又让女嘉宾显得无理,节目因此缺乏了基本的人文关怀和对女性应有的尊重。如果从女性关怀、女性立场的角度出发,在陈洁无法决断的时候,让她给父母打打电话咨询,让现场女伴出出主意,主持人再适时地引导分析一下,这样节目就到位了,既有意思,也有意义得多。

猜你喜欢
孟非非诚勿扰特质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非诚勿扰》创办人周莉被查
浅析我国相亲类节目现状
中国告诫日本“非诚勿扰”
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孟非
垫高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