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藏高速宁夏段改扩建工程对沿线植被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2018-03-01 08:06曹丽华刘王
绿色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植被影响

曹丽华 刘王

摘要:通过调查京藏高速宁夏段沿线的植被类型,分析了改扩建工程建设对植被的影响预测,提出了该段改扩建工程应以环评批复为指导,以环保为原则,分别在设计期、施工期和运营期以法规宣传、教育警示、灌草结合植入乡土植物及土壤种子库等方式进行植被恢复与保护,为改扩建后生态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京藏高速宁夏段;改扩建工程;植被;影响;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0-0016-04

1引言

高速公路改扩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对改扩建后的正常运营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处在宁夏段的京藏高速公路,该段沿线既是农牧交错区,又是生态敏感脆弱带。近些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方便快捷的道路流通體系显得越来越重要,日益增加的汽运公路建设对社会和经济的繁荣注入了强大的助推力,但同时公路工程施工及运营对沿线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和污染。笔者就京藏高速宁夏段改扩建工程施工和运营对公路沿线两岸植被影响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植被恢复保护措施,为该段公路改扩建后生态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2植被调查

2.1调查区各植被类型的生物量估测

整个沿线从石嘴山(宁蒙界)K1069+200段至中宁县桃山口枢纽互通BK1347+805段,其中有两个新建路段,即四十里店南枢纽AK1160+600段至望远枢纽AK1202+201段、滚泉北互通枢纽BK1279+800至桃山口枢纽互通BK1347+805段。根据环评导则,在拟改扩建公路沿线两侧各500m范围内展开植被调查,植被生物量损失估测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植被的生物量是指一定地段面积内植物群落在某一时期生存着的活有机物质之重量,以t/hm2表示。群落类型不同,其生物量测定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本调查区内各植被的生物量估算方法分别是:森林生物量的估算采取借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家建立的我国森林生物量的基本参数。森林生物量、灌丛和灌草生物量估算采用调查区内有关的生物量的科研文献成果数据;农田植被的生物量综合考虑本项目内作物产量来估算其实际生物量。根据调查区内各种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的面积,各种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的面积,以及其单位面积的生物生产量,计算得到调查区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其总和,见表l。

计算表明,在调查区总面积27610hm2范围内,除了无植被区所占面积外,目前累积的植被面积20055hm2,生物量大约是127454.8t,平均每hm2约6.34t,这个生物量在该沿线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农田植被生物量为112822.6t,占调查区总生物量的88.52%,农田生物量构成了调查区生物量的主体。

2.2重点珍稀植物调查

在调查区新建BK路段,调查发现国家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工级1种,国家Ⅱ级1种),分别为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和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分布路段相对比较集中,数量不多。发菜属于蓝藻门念珠藻科念珠藻属,国家工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颜色乌黑,状如发丝。发菜在调查区多分布于BK1312+640、BK13 20沿线的灌木川青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基部,经过调查,发菜的平均重量为43.5g/25m2。距公路距离最近为7m,最远35m。沙冬青为豆科沙冬青属常绿灌木,系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适生于干旱的砂砾质丘陵山坡、固定沙丘及沙质地。在调查区仅见于BK1330-BK1340路段,距离拟建公路40~150m处,零星分布,共有沙冬青15株左右,距公路距离为40~150m。在超出500m范围,快接近S302省道处有连片大面积分布。具体见表2、3。

3对植被的影响

3.1对沿线植被的影响

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永久占地造成的植被永久性生物量损失;二是临时占地,如取土场、临时堆渣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等造成地表植被的暂时性破坏,临时占地破坏后的植被恢复需要一定时间。

调查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向荒漠草原过渡区,属于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及其脆弱,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荒漠亚区域缓坡丘陵红砂、短花针茅、栽培植被区和柠条人工次生林。整个工程调查区内植被稀疏、低矮,覆盖率较低,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次生植物群落。工程占地主要为荒漠草原和耕地,将一定程度的破坏地表原有植被及其生境,并将降低荒漠草原景观的质量与稳定性。施工结束后,临时占用地的植被类型可依靠人工恢复还原至现有质量,而永久占地将成为人工基底的景观类型。

工程沿线具有多年形成的较稳定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地表植被的损失将对现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工程永久占地面积为2318.29hm2,占调查区土地总面积的8.4%;工程施工破坏植被永久占地面积约1082. 30hm2,占调查区土地总面积的3.92%,损失面积比例较小;与项目所涉及到的县市区来比较,工程破坏的植被面积极小。荒漠草原是调查区内分布面积最大的天然植被类型,工程建设虽然会造成区域植被面积和生物量的减少,但不会影响到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在施工过程中,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施工过程挥洒的石灰和水泥,降落到植物的叶片上,会堵塞植物气孔,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石灰和水泥若被雨水冲刷渗入地下,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植物根系对水分与矿物质的吸收。随着施工的结束扬尘量大幅减小,对植物的影响情况有所好转。

3.2植被损失量分析

生态完整性是指一个区域的自然因素与自然过程可以良好地自我发展与延续的属性。决定一个区域的生态完整性的关键因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自然生物组分;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结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力水平。植被净生产力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也是生态环境现状质量评价的重要参数。自然系统本底生物生产力是指自然体系在未受到人为干扰下的生产力。本次调查采用根据水热平衡联系方程及生物生理生态特征而建立的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根据气象统计资料,调查区降水量166.9~357mm,生物积温在3800~4000℃范围内,对调查区自然植被本底净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卫片解译的基础上,结合生态调查区地表植被典型样方生物量估测和生境情况,拟建公路永久用地导致的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损失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工程建设后,将造成评价范围内自然体系生物量损失约585594.41t,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损失生物量约38026.67t,年生产力损失约16535.34t/a,分别占总生物量的6.49%和2.82%。其中,阔叶林损失量占0.44%,荒漠草原损失量占5.27%;超旱生小灌木及小半灌木荒漠损失量占2.86%,农田植被的损失量最大,占到6.55%。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损失以农田植被和荒漠草原植被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为主,总的来看,工程建设对评价范围植被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整个调查区内自然生态系统体系来说属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3.3工程占地对沿线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工程建设的影响区域植被为荒漠灌丛、荒漠草原、人工林、绿化林地和农业植被。工程永久占地以农业植被和荒漠草原为主,征用的耕地包括旱地、水田、果園等,种植有小麦、玉米、水稻、苹果经济林以及公路绿化植物等,永久征用的荒漠草原多是分布有稀疏低矮的垫状灌木、小半灌木及草本植物。公路建设影响的天然植物种类多数是本区域常见而广泛分布的植物。因此工程建设对沿线地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

3.4工程建设对土壤盐渍化和风蚀荒漠化进程的影响

调查区降水少,蒸发强,土壤以淡灰钙土和侵蚀黑垆土为主,自然植被以荒漠草原和半灌木或小灌木荒漠为主。主要的生态问题一是气候干旱和水资源短缺;二是土壤盐渍化与沙化较严重,土壤呈现盐化,为草甸土和浅色草甸盐土,在工程建设期间,可能加重土壤盐渍化程度。工程建设将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和风蚀荒漠化,脆弱区大致分布在银川以北至蒙宁界部分地区和吴忠滚泉至桃山口(BK1280-BK1345段)。调查区表层土壤植被稀疏、低矮,地表覆盖层较少,工程施工导致破坏植被,在风蚀作用下形成裸地,导致荒漠化。

3.5工程建设对重点保护植物的影响

本工程调查区范围内分布有2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其中,国家I级1种,国家Ⅱ级1种),它们在调查区内的分布及可能受到的影响情况如下。

(1)发菜。但由于近些年商贩的大量收购,导致野生的发菜数量越来越少。在调查区多分布于BK1312+640、BK1320沿线的红寺堡到大河乡一带,红砂群系中灌木川青锦鸡儿基部有大量分布,经过调查,发菜的平均重量为43.5g/(25m2)。距公路距离最近为7m,最远35m。工程施工可能破坏沿线两岸的川青锦鸡儿,进而会影响到发菜的生长发育。

(2)沙冬青。在调查区仅见于平岭子村至大洪沟村一带的BK1330-BK1340路段,离拟建公路40~150m处,零星有分布,通过调查发现,在500m范围内,共有沙冬青15株,距公路距离最近为40m,最远150m。在超出500m范围,快接近S302省道处有连片大面积分布。工程施工对靠近公路的沙冬青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4对植被的保护对策

4.1设计期

(1)该路段保护植物的数量及种类较少,分布面积小,且距公路的距离都较远,但施工仍然对这些植物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建议在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宣传力度,减少盲目和不必要的破坏。

(2)对一些生活设施、施工生产等及各种加工厂等的选址应避开生产力较高的植被区域及基本农田区域,施工便道及永久性道路尽量不要从成片的林地穿过。

(3)在植被生态恢复设计中除考虑选择适合当地适生速成乡土树种外,在布局上还应考虑多种树种的交错分布,提高评价区内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抗病害能力,并增强公路廊道自身的稳定性。树种种苗的选择应经过严格检疫,防止引入病害。

(4)拟建公路穿越易燃的荒漠草原区,各施工单位应加强草原防火知识教育,防止人为原因导致草原火灾的发生。在耕地和经济果林附近施工时,施工活动要保证在征地范围内进行,施工便道及临时占地要尽量缩小范围。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加强对公益林和草原的保护。

(5)对于占用的林地,依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向林业主管部门交纳森林恢复费用,专门用于森林恢复。

4.2施工期

(1)保存占用土地表层熟化土,为植被恢复提供良好的土壤。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松土、覆盖熟化土,复种或选择当地适宜乡土植物及时恢复绿化。采取灌草结合,补植灌木可以选择沙拐枣、沙冬青(带土球)、紫穗槐、沙棘、蕤核等;草本可选用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无芒雀麦、高羊茅、冰草、紫花苜蓿、百脉根等。

(2)施工中除必须除去的植被外,应尽量少破坏路线两侧的原始植被,可以采取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恢复。

(3)运输、取土、弃渣过程必须严格划定车辆行驶路线,尽量利用已有道路,避开有植被的地方。施工中禁止随意开辟施工便道。

(4)在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严禁在施工区随意开采破坏。

4.3营运期

(1)宁夏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草原带,应加强草原植被的保护和培育,建立良好而健康的草原生态系统。

(2)拆除各种临时设施;清除碎石、砖块、施工残留物等影响植物生长和影响美观的杂物,恢复斑块间的连通性,以有利于生物的迁移。部分石料场、弃渣场通过覆土和复耕措施等措施,恢复为耕地或林地,重建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破碎退化的生境,恢复区域景观生态体系的完整性。

4.4珍稀植物保护措施

在项目建设中,施工方应注意识别沿线的珍稀植物,加强珍稀植物保护宣传工作,一旦在施工中遇到保护植物,应立即向与当地林业部门汇报情况,协商采取妥善措施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施工。根据现场调查,目前新建路段BK段有国家保护植物发菜和沙冬青,应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发菜保护措施。发菜属于国家I级保护植物,常附生在植被稀疏的垫状灌木基部裸地上,一般在降水后观察比较明显,本次调查发现发菜生长在灌木川青锦鸡儿基部。首先,了解政策法规,加强宣传。国务院于2000年6月14日下达文件(国发[2000]13号)《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严禁施工人员进行对发菜的采集、收购、加工、销售等破坏行为。其次,工程施工中,尽量避开或不破坏发菜密集分布的地段或寻求替代生境。第三,工程结束后,在已经破坏发菜的地段,人工移栽或植入川青锦鸡儿、沙蒿、猫头刺等垫状灌木,尽快恢复原有植被状态。

(2)沙冬青保护措施。沙冬青属于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为古第三纪孑遗种,是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的生态保护树种,枝叶可入药。本次调查发现在平岭子村附近有分布,在评价范围内有15株。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执法力度。其次,工程施工中,在沙冬青四周设置围栏和挂警示牌等方式防护,严禁施工人员樵采和破环。第三,适当将沙冬青小苗进行异地移栽至工程施工范围之外,移栽时要求根部带一定大小的土球,保障移栽成活。第四,工程结束后,采取植入当地乡土种植物,尽快恢复沙冬青周围的原有植被生境类型,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l.生态学报,1996,16(5):497~508.

[2]朴世龙,方精云,贺金生,等,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91~498.

[3]黄玫,季劲钧,曹明奎,等.中国区域植被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模拟[J].生态学报,2006,26(12):4156~4163.

[4]闫洁,陶玲,张军,等,植被恢复对公路边坡防护的作用[J].绿色科技,2016(16):26~28.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植被影响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杭锦旗植被遥感分析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对生活地区植被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