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2018-03-02 03:18王长春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操作体验

王长春

摘  要:数学实践活动是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的,能够推动学生巩固和上升已有认知的教学内容之一,这些内容的操作性较强,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要求比较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在操作、实践、交流、拓展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操作;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大多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想象有机整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这些内容的操作性和探究性较强,对教师掌控课堂能力的要求也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忽视这部分内容的现象,他们可能选择用示范或者告知学生的方法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其实这样的方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不可取,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一、更新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终极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教学目标。但是由于一些傳统观念的束缚,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将这样的理念落到实处,他们的着眼点还是如何扎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应对考试。其实知识的传递只是学生学习目标的一部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当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经验的累积,只有具备了这些,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才能延续,他们的创造性才能被激发出来。

例如在“圆锥的体积”的练习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圆锥形实物,请学生想办法测量必要的数据,然后计算出圆锥的体积。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认识到必须测量出圆锥的高以及底面半径、直径和周长中的一个,在实际测量时,学生发现问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说测量圆锥的高,学生明白需要测量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长度,可是这条线段在圆锥的内部,怎样来测量就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在测量圆锥底面的半径和直径时,怎么找到圆心也是一个问题。在独立思考和集体交流之后,很多小组想出了办法,并进行了实际操作。在学生活动结束之后,笔者组织了集体交流,学生的交流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展示了自己小组的研究过程,也积极地参与到别的小组的方法讨论中,在测量圆锥底面时,学生想到的方法就不少,有的小组提出利用一把直尺在圆周上固定一个点不动,然后旋转直尺,发现最长的一条线段,记录下这个数据就是圆锥的底面直径;有的提出可以利用两把三角尺,将圆锥的底面夹在中间,当两把三角尺的距离最长时就得到圆的直径;还有的小组提出可以剪一个跟圆锥的底面一样大小的圆形纸片,通过对折的方法找到圆心,再与圆锥实物贴合起来,找到圆锥底面的圆心;当然也有小组另辟蹊径,将圆锥滚动一圈来得出底面的周长。对于解决问题而言,这些方法中的任意一种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这样深入的探究和交流的经历可以让学生的数学视野更开阔,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在实际应用中得以提升。

二、精心设计,以推动学生数学层面的前行为应然追求

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学实践活动具备项目化学习的雏形,这样的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在数学层面的前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实践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交流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推动数学与生活的对接

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他们的生活经验应当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一些生活现象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素材和起点,在设计数学实践活动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广阔的空间,给学生自主的舞台,让他们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

例如在“认识千米”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这样一个常见的单位有更深刻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单,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体验“1千米”。在小组交流之后,学生根据小组的计划来分工,利用放学之后的时间完成了预设的活动,并通过数学日记、PPT、影像资料等形式记录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二天的学习中,笔者组织学生交流研究的过程,他们的收获可不少:有的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的长度,他们先猜想1千米的距离有多长,然后请家长利用交通工具测量出来,然后走一走,记录走了多长时间,数数走了多少步;有的学生利用模型飞机航拍了步行1千米的过程,这段影像资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的学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将两个标志性建筑物间的距离和学生比较熟悉的诸如长江大桥的长度等资料展示出来,让大家对千米的认识更加清晰了。

这个实践活动的空间比较开阔,与生活的关联也很紧密,学生基本是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实践和体验的。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首先设计自己的活动,然后亲身体验,最后广泛地交流,因为有目标,所以活动不是漫无目的的,因为有真体验,所以他们的交流就更有基础。可想而知,学习的效果是显著的。

2. 关注学生的探究态度,推动数学与研究的融合

数学实践活动往往是在学生具备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基础上展开的,所以这样的实践活动应该更有研究价值,能够推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活动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新的挑战,可能会展开怀疑,这些都是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精神的必经之路。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引导,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单元教学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测量土豆的体积。笔者首先将这个任务交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更多。在学生形成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笔者让他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土豆,并从实验室选择合适的器材,展开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通过称土豆的质量来计算土豆的体积,他们先称了一整个土豆的质量,然后从土豆中切出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称出这个土豆方块的质量,最后利用除法计算得出整个土豆的体积。但是在交流这个方法的时候,有学生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是不是相同体积的土豆质量都一样呢?从这个问题出发,该小组学生决定再切出几个同样大小的方块,称一称每个土豆方块的质量,结果这些土豆的质量都比较接近,这才让他们消除了疑虑。而且学生用几次测量的结果算出了平均数,他们认为这样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在参与小组活动时,笔者将“密度”这个概念简要地告诉学生,并鼓励他们课后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学生对此充满了兴趣。

3. 关注学生的应用能力,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学习

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是一种能力,也需要足够的历练,而数学实践活动无疑是一块练兵的场地,我们在设计实践活动的时候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实际应用,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教学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为本班学生采购篮球和足球各10个,调查几个商场的相同品牌的售价和优惠条件,决定到哪家购买。收到任务之后,学生走访了几家商场,发现有的商场的促销手段是买三送一,有的商场是打折,还有的商场是购满一定的数额减多少,在确定了原来的总价之后,学生分别算出在几家商场购买需要的钱数,并形成了统一的意见。这样的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总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我们的数学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求、学生的体验,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他们的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在包括数学实践活动在内的学习中增长能力,增进智慧,推动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操作体验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儿童数学学业求助的有效方式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变电运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