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高效培养优质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2018-03-03 19:46胡鸿雁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医教校企协同

胡鸿雁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随州 44130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始终坚持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得到完善,以“5+3”为主体、“3+2”(3 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两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培养得到加强,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康复、医学技术等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自2008年以来,各级政府、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逐步认识到,医疗康复在患者恢复过程中,可以起到减少并发症、预防疾病再发、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改善医保结构及家庭关系、助推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2011年,卫生部启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我国康复医疗机构建设迅速推进。调查显示,我国综合医院建立康复医学科的比例已经从25%增长到50%以上,康复医院的数量和规模增长两倍以上,社区康复医疗服务也在逐步开展。在康复医疗机构成倍增长的大趋势下,康复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严峻考验。我国现有人口13亿,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应有康复治疗师(包括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30万人。2015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励建安教授指出,我国康复治疗产业快速发展与人才匮乏现状并存,目前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仅1万人,人才缺口在20万人以上,除数量不足外,康复专业人才还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部分人员无法应用专业技能为患者量身制定功能康复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国康复治疗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康复医疗服务需求。

在国家推进医教协同改革背景下,医教协同推进康复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康复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提高康复医疗服务水平,成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康复教育的任务。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随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进行资源整合,构建互利合作型医教协同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对医教协同高效培养优质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也有了一定认识。

1 医教协同,三方联动是关键

医教协同高效培养优质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三方联动是关键。三方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医疗行政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医疗行业与其他用人单位。政府是职业教育的主办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其政策导向与经费投入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改革及发展。行业组织了解医疗信息和医药卫生发展需求,掌握医疗质量标准和医技人才质量标准,对职业教育办学与医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医教协同的利益主体有政府、职业院校和康复医疗机构。三方联动,促进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规范化,使社会及医院、学校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只有这样,校院合作才能长久深入。

1.1 校方是纽带,协同三方参与指导专业建设

由校方联系组建三方参与的康复治疗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引导医疗机构参与指导专业建设工作中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及教学管理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论证。以此促进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三方参与的康复治疗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医教协同高效优质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有力支撑。

1.2 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

比照“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模式,设计“3+1”人才培养模式。接受3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职(专科)教育的毕业生,根据相关要求,结合医药发展实际在培训基地接受一年康复治疗师培训,在取得康复治疗师资格证书后,纳入基层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范围,经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考核后招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流失,又可以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从而保证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量和质都得到稳步提升。“3+1”模式的实施必须依靠三方联动,没有三方联动,“3+1”模式就是空想。

1.3 三方联动,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长期合作,将在校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院合作过程中,康复医疗机构由于临床工作任务重、校院双方理念不同,加上没有实际利益收获,康复医疗机构往往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院合作的深化。

2 医教协同,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是核心

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校院合作办学,建立“1+1+1+1”人才培养模式。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将传统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两年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改为“1+1+1”人才培养模式(一年在校基础理论学习,一年临床教学,一年临床实习)。医教协同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实行校院合作培养,建立“1+1+1+1”人才培养模式(一年在校基础理论学习,一年临床教学,一年临床实习,一年到培训基地接受康复治疗师培训),以此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符合康复治疗岗位要求。

2.2 改革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以现场教学为主、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1],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因其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经济性、快速性的特点,一经推出就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且逐渐受到教育理论工作者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关注。近年来,我院尝试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推行模块训练教学,构建符合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水平和就业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模块训练教学模式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教学模式,可以在其他高职院校医技类专业推广。

2.3 改革课程体系

我院多次组织行业专家分析职业和岗位需要,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需要,开发专业课程,构建康复治疗专业课程体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需要、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及学生毕业后持续发展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技能培养坚持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与行业紧密联系。

3 医教协同,协同共建是抓手

协同共建“院中校”“校中院”,是开展医教合作、加强医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协同共建“院中校”“校中院”,可以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加快推进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行业密切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协同共建“院中校”“校中院”

3.1.1 “院中校”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训教学基地,是规范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通过与康复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建立面向康复治疗市场的双赢式实习基地,既能满足康复医疗机构对康复人才的需求,又促使学生向职业人转换。我院的做法是:分析实训教学现状,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创建资源整合、互利合作的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已在随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建立资源整合、互利合作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实现学校与医院信息互通、文化互融、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建立资源整合,合作互利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有利于院校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适应行业需要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3.1.2 “校中院”培养医学人才是高校附属医院的使命。我院附属医院规模小,且没有开设康复医学(治疗)专科。目前的设想是:在附属医院筹办康复治疗专科门诊,投入康复仪器设备。在开展传统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理疗)的基础上,逐步开展运动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心理康复、职业康复、假肢与矫形等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目的是一方面,满足康复治疗技术实验、实训教学需要,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满足随州地区群众康复需求。附属医院康复治疗专科门诊可以是学院自建,也可以尝试与中心医院共建。

3.2 协同共建科研平台,提高人才科研能力

整合职业院校和医院康复科科研资源,医教协同共建科技研发平台,促进校园文化与康复医学职业文化交流对接,提升双方人员职业素质及科研创新能力。我们的做法是:利用我院教师康复知识系统、全面,理论基础扎实等优势,参与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立项课题研究及市中心医院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参与我院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及校企合作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促使双方人员共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4 结语

以上是我们的初步尝试和设想,有待进一步实践探索。医教协同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优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更好地满足人民康复治疗服务需求。

猜你喜欢
医教校企协同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体系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医教协同视域下学生联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