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中职学校有效开展“两课”教育探讨

2018-03-03 19:46彭新兰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案例中职教育

彭新兰

(甘南州卫生学校,甘肃 合作 747000)

1 我校“两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甘南州卫生学校坐落于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合作市,目前我校共有教学班级53个,学生2 420人,其中藏族学生占73%左右,他们大多来自农牧区,生活模式较固定,来到学校后与汉族同学间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易形成相对封闭的小团体。笔者认为可通过有效开展藏区中职学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育,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环节与手段。“两课”教育是德育的主渠道,加强中职学校“两课”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时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要求,也是中职学校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可靠保证。“两课”教育在关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两课”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两课”教育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既有当前职业院校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甘南州卫校存在的个性问题。(1)突出问题是情感交流不够。我校藏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本民族的人际圈内,因而进入新的环境后,很难适应其行为规范。一部分学生自卑与自尊并存、敏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使他们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为了使学生敞开心扉,“两课”教师必须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及时引导,让学生感到他们得到了尊重、理解、真情与关怀,营造轻松、活跃的“两课”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认识。同时通过课堂互动,促进藏族与汉族学生积极进行探讨、交流,减少不同民族学生间的隔阂,这也是“两课”教学中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2)“两课”教学易使学生知行脱节。具体来说,教学活动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分离,没有教学场所供学生实践。笔者对我校农村医学、护理、口腔3个中职专业26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75%的学生认为“两课”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和个人实际脱节,使得本来应当可以实践的生动的课程变成了相对沉闷的课程。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两课”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引导树立正确人生观这一根本性要求,没有进行深入研究。(3)“两课”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脱节。67%的学生认为“两课”教学与专业知识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两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案例教学,但教师精心组织的案例并不常见,且教师授课时拘泥于书本理论,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欠佳。

2 “两课”教育在藏区中职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两课”教育在藏区中职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两课”教育,培养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价值观、态度、修养、知识和技能。“两课”教育是德育的主渠道。从心理结构分析,我校藏族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和价值观建构的关键时期,若不加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引导,待其进入社会后,极有可能因为心智不成熟和认知的混乱而造成心理困惑及生存困境。所以有效开展藏区中职学校“两课”教育,无疑是解决人才空有精湛技术但缺乏良好职业道德这一问题的关键。有研究者认为,医学生职业素质是医学生为适应医疗行业需要所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1]。可以说“两课”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有效开展藏区中职学校“两课”教育的探讨

3.1 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当前,我校教育手段只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真正适应临床医疗工作需求的教学方法因受到医疗风险大、病人依存性差等情况的制约而难以开展[2]。因此,“两课”教师应拓宽职业素质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1)“两课”教师应把现代教学手段适时引入教学中,如制作创新课件、使用教学录像等,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提高教学效果。“两课”教学内容枯燥、抽象,学生学习难度大。因此,教师要巧妙制作课件,用新颖的东西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能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动态图像,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2)在活动中渗透“两课”教育,从而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益的、可用的知识。(3)重视榜样及学习环境等外因的作用。例如,讲“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中“慎独”概念时,可以杨震为榜样进行讲解。榜样的作用,同行的影响,教师的言传身教、教育指导、日常考核和意见反馈等,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正确的价值观等[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先进医务工作者的风采和事迹,发挥榜样示范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动力,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4)教师可采用课堂讨论、演讲等方式,发挥学生特长,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情绪、意志等状况,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扬长避短目的。如对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动脑,勤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对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提高要求,鼓励他们精益求精,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3.2 开展指导性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恰当的案例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果这些案例与学生生活或所学专业相关,则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至于案例的选取,教师可以紧扣授课内容,从教学案例库中挑取或者通过网络收集,课前,可适当先引入案例,再对授课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理解授课内容。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两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是可行的,应该积极推广。例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时,使学生了解到当前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时,利用指导性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获取收入的方式属于哪一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如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那么哪一种或哪几种生产要素参与了分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并在必要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讨论、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知识,使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3 开展递推式的设疑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针对藏族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讨问题的动机,尝试了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引用一个或者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如讲授“社会主义本质”一章时,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是什么?然后教师通过引导、讲解,让学生得出结论,理解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是相区别的,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递推式的设疑,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思考、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直接参与难点、热点问题的讨论,形成理论上的共识,从而深入理解本堂课的重点内容、核心知识,发挥学生特长。

3.4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信心

针对藏族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事件,与其进行探讨,探索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情景模拟等双向交流、讨论式教学形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帮助学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既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还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例如,讲“公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这一章节时,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且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扮演,明确这些角色中,哪些具备选举资格。如此一来,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案例中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