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探析

2018-03-03 17:53杨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焦母焦仲卿回娘家

杨帅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后人盛赞它并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它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讲述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本来情投意合,却横遭拆散,最终双双殉情,酿成千古悲剧的故事。

对造成悲剧的原因,古今论者普遍将矛头指向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而焦母和刘兄也成为了扼杀美满婚姻的刽子手。真的如此吗?纵观全诗,我认为刘兰芝“无礼、自专”的性格才是酿成悲剧最主要的原因。

刘兰芝曾对焦仲卿说自己“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回娘家后对兄长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焦仲卿也说过“女行无偏斜”。虽然这些似乎能证明她是个恭顺听话的乖乖女,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任性自遣

从“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的描述中,我们知道刘兰芝不是被遣而是主动自遣的。“鸡鸣入机织,……大人故嫌迟。”虽然自己勤劳能干,但是却遭到了婆婆的责难。于是自觉受了委屈的她便以“君家妇难为”为由要求“及时相遣归”。事先不但没和焦仲卿商量,就连自己的娘家人也不提前告知(否则就不会有回娘家后“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的情形)。在古代,出嫁女子的一切行动都取决于夫家。若想回娘家,娘家需向夫家提出申请,在夫家同意后确定日期,娘家來把女子接回,住够一定的日期后再把女子送回。女子自己不能擅自行动。一旦女子在父母不知的情况下突然回家了,那就说明她的婚姻出现了重大问题,或是干脆被男方休回家了,那是女子和父母都很没面子的事情。

“十六诵诗书、十六知礼仪”的刘兰芝不会不懂这些,但她却仍然擅自行动。这无疑是她在不考虑其行为对娘家的影响和对焦仲卿的伤害的情况下做出的任性举动。结果焦仲卿向母亲讨说法,焦母大怒,导致矛盾激化,最终由自遣变成了被遣。可见,她的自遣完全是率性为之。

二、高调别焦母

这一情节常被认为是刘兰芝懂礼仪的表现,恰恰相反,这里表现更多的是她的无礼节。“新妇起严妆”“事事四五通”,作为被休的儿媳,她非但不去低调反省自己的毛病,相反却盛装打扮,这难道不是在向婆婆示威吗?结果只能是“阿母怒不止”,使局面更难挽回。临别时她口头上说“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可现实却是“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自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还“无教训”吗?“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丰厚的嫁妆足以说明娘家是不缺钱的,还用得着“受母钱帛多”吗?这番表白用的都是反语,其中饱含她对婆婆的挖苦和讽刺。

三、许婚再嫁

离开焦家时,面对焦仲卿“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的表白,她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答应焦仲卿不嫁。但当郡丞来提亲的时候,她却说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这样的话。这让焦仲卿措手不及,使他在气愤之下说出了“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样的气话。面对责问,刘兰芝却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其实在娘家母亲顺从她,“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哥哥也只是说“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在此听不出逼迫的语气。换言之,她同意再嫁不是屈从于哥哥的压力而做出的无奈选择。

四、任性自尽

刘兰芝不能接受焦仲卿对自己的质疑,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非但未能解决重新团聚的问题,反倒达成了“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共死契约。可见,刘兰芝对待死亡尚且如此草率、随意,那她在婆家又能把什么放在眼里呢?

在自尽时间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刘兰芝的任性。为了迎娶她,太守家做了充分的准备“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然而在新婚之夜她却“举身赴清池”了。她是想不到这样做对刘家和太守家的影响,还是故意要放大事情的影响来胁迫焦仲卿与她共同殉情呢?

因此,焦母对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评价是有根据的。正是她种种类似的“无礼节,自专由”的举动惹怒了焦母。“吾意久怀忿”说明焦母已经忍很久了。那么,刘兰芝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一,自身条件好。长得漂亮,“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多才多艺,她在娘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母亲说她“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她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勤劳能干,在婆家“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做嫁衣时“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长得漂亮、多才多艺还勤劳能干,这样的人有点不服管的脾气也是不难理解的。

其二,家世背景优越。“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表明她出身仕宦之家。刘家应该还与官府有着密切的往来,否则她怎么可能回娘家才十几天就有县令和太守的媒人登门呢?一个被休的女子能受到如此青睐,绝非本人的优秀就能解释得通的。能让县令太守主动来联姻,足以说明刘家在当地的势力不容小觑。同时刘家的经济条件也非常优越,“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刘兰芝留给焦家的嫁妆之丰厚,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了。

反观焦家,焦母虽也强调“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但明显底气不足。她许诺的那个“可怜体无比”“窈窕艳城郭”的秦罗敷也始终没有露面。刘兄直呼焦仲卿为“府吏”也说明两家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这种女高男低的婚姻组合中,有势又有钱的贵族小姐下嫁,在婆家带着优越感、任性无礼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其三,娘家的娇惯。漂亮能干又多才多艺的贵族小姐,在娘家难免会因为娇生惯养而性格乖张。这从归家后母亲和兄长的表现可以看出。母亲对她的自作主张没有过分责怪,还尊重她暂时不嫁的意愿,回绝了前来提亲的人。而对哥哥的问话,“兰芝仰头答”则表明即便被遣回家,桀骜不驯的刘兰芝并没有受到委屈。

其四,丈夫的偏袒。“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身为小吏的焦仲卿要专心不移地遵守官府的规章,致使夫妻聚少离多,“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丈夫觉得亏欠了妻子,所以在面对妻子和母亲时,感情的天平自然倾向于妻子了。当听到妻子诉苦说“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的话后,他就直接“堂上启阿母”,来为妻子讨公道了。当母亲气得要休掉刘兰芝时,他更是摆出一副“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架势。后来,当母亲哭求“慎勿为妇死”时,他虽有“徘徊庭树下”的犹豫,但最终还是抛弃了母亲的养育之恩和对家庭的责任,选择了“自挂东南枝”。可以说,焦仲卿的袒护助长了她的无礼和任性。

这诸多因素,塑造了刘兰芝的“无礼节,自专由”的性格,而这也是造成悲剧的最重要原因,或许可以说这是性格导致的婚姻悲剧。endprint

猜你喜欢
焦母焦仲卿回娘家
三重面具
——《原野》中焦母命运倒错的三重隐喻
回娘家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闽籍优秀女性代表“回娘家·拉家常·共奋斗”
兰芝被遣只因焦母恋子
最是亲情“回娘家”
焦仲卿误读现象应该纠正
翻飞在性格的掌中
焦母是可以理解的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