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林区高原鼢鼠综合防治技术初步探究

2018-03-04 10:04李玉珍谷鑫鑫
中国森林病虫 2018年5期
关键词:甲素莪术雷公藤

李玉珍,谷鑫鑫

(1.青海省海东市林业局森防站,青海 海东 810600; 2.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16)

海东市位于西宁市与兰州市之间的河湟谷地,东西长200 km,南北宽180 km,总面积132万hm2,整个地区林业用地面积85.45万hm2。林区内最常见的有害生物除各种微生物病菌、害虫、害兔之外,林地鼠害是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之一,其中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最为常见。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1],隶属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因其长年生活在地下,视力严重退化,俗称“瞎老鼠”[2],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内蒙古、四川等省区,不仅对农、林、牧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破坏道路,洞穿河堤、梯梗、坝堰等道路、水保工程,是危害严重的地下鼠害之一。鼢鼠挖掘活动以春秋最为频繁,尤以初春最为激烈[3]。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上升,使生态平衡格局遭到破坏,草地生产力逐渐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4]。

关于高原鼢鼠的防治,许多学者给出了建议。郭昌文提出人工捕杀是最有效的办法,应该重点增加无公害防治力度[5]。阿生青给出了物理防治、化学、生物防治、天敌控制、营林技术等措施[6]。但至今尚未有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目前,海东市林区鼠害的治理工作要从单纯的灭鼠向综合治理、生态防治转变。本试验综合各方面的治理方法,以期制定出合理的防治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互助县实验林场座落在互助县威远镇小寺山根(E 101°50′~102°14′,N 36°43′~37°00′),海拔2 400~3 940 m,大陆性寒温带气候,林场各经营点气候受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小气候作用比较突出,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年平均气温8.6 ℃以下,降雨量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 %。试验样地的林分主要为5 a生的青海云杉Ulmuspumila和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混交林,另有少量青杨Populuscathayana、山杏Armeniacasibirica、榆树Piceacrassifolia、沙枣Elaeagnusangustifolia。

1.2 试验药剂 0.025 mg/kg雷公藤甲素颗粒剂,无锡开立达实业有限公司;20.02%地芬·硫酸钡饵剂(地芬诺酯0.02%、硫酸钡20%),辽宁微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0.2%莪术醇成品饵剂,吉林延边天保生物制剂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1.3.1 造林整地 造林整地前调查样地内鼢鼠数量,于2011年秋季采用块状、鱼鳞坑、水平沟3种方式进行整地,保留5 hm2(下坡2 hm2,中坡2 hm2,上坡1 hm2)未整地样地作为空白对照。为防止害鼠流窜,试验数据精确,样地之间用深1.5 m,宽0.5 m的防鼠沟隔开。2012年春季造林,2013年10月从不同整地方式的样地各抽取5 hm2(下坡2 hm2,中坡2 hm2,上坡1 hm2),调查鼠密度的平均变化量,确定对鼢鼠防治效果好的整地方式。

1.3.2 药物治理 在水平沟整地的造林地上,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分别施用雷公藤甲素、地芬·硫酸钡、莪术醇成品饵剂,用药量均为750 g/hm2;样地为100 m×100 m,样地之间用深1.5 m,宽0.5 m的防鼠沟隔开,设1个对照组。

于2014—2016年每年3月中下旬、10月上中旬分别施药,每年3月前调查施药前样地内鼠密度、10月后调查施药后样地内鼠密度,计算3 a后的鼠密度减退率。

1.3.3 人工捕杀 2014—2016年5月、9月,在水平沟整地的造林地上进行人工捕杀。每次50个人工,设3个重复,样地为100 m×100 m。每年10月调查鼠密度。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软件处理,用SPSS 22.0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造林整地对鼠密度的影响 整地可以降低鼠密度,但是整地前坡位越低土壤覆土层相对较厚、植物茂盛,鼠密度相对较大,整地破坏了植被,鼠密度与坡位的高低相关性相对缩小(表1)。

表1 3种方式整地前后不同坡位平均鼠密度减退率

注: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各整地方式的鼠密度减退率不同,与对照组均差异极显著;鼠密度减退率最大的是水平沟整地,其次为鱼鳞坑整地、块状整地(表1)。

2.2 药物治理对鼠密度的影响 2014—2016年,除对照区外,各处理组鼢鼠密度逐年降低。

调查连续施药3 a前后的鼠密度,各处理组的鼠密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而雷公藤甲素组与地芬·硫酸钡、莪术醇成品饵剂组分别存在极显著差异。3 a后的鼠密度减退率从低到高依次为:雷公藤甲素<地芬·硫酸钡<莪术醇成品饵剂<对照。故雷公藤甲素处理组所用的药物对高原鼢鼠的防治效果最好,即应选用0.025 mg/kg雷公藤甲素对高原鼢鼠进行治理(表2)。

表2 施药3 a后平均鼠密度减退率

注: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相同的概率P<0.01的显著水平,说明不同药物处理对3 a后鼢鼠密度的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F=7183.222,Df=11,P=0.001)。

2.3 人工捕杀对鼠密度的影响 5月人工捕杀样地的鼠密度减退率为30.82%,大于9月(表3)。因此人工捕杀高原鼢鼠的最佳时间为5月份。

2.4 综合防治对鼠密度的影响 综合造林整地、药物治理、人工捕杀3种方法对林区内的高原鼢鼠开展治理。2017年在水平沟整地并喷施雷公藤甲素的样地上于5月、9月进行人工捕杀。

表3 人工捕杀后平均鼠密度减退率

3种措施综合,防治效果达到了81.82%,结果表明,水平沟整地+0.025 mg/kg雷公藤甲素+人工捕杀是防治高原鼢鼠较为合理的方案。

3 讨论与结论

试验设计了3种整地方式治理高原鼢鼠,效果较好的是水平沟整地,与李建康 等[7]在不同整地方式对鼢鼠危害油松抑制作用研究中得到的结论相符。但用整地方式治理鼢鼠,只能在整地初期看到明显效果,且整地方法较多,关于其他整地方式对鼢鼠的治理效果还有待研究。

用3种药剂治理高原鼢鼠,得出0.025 mg/kg雷公藤甲素的防治效果较好。这与田葆萍 等[8]在雷公藤甲素饵剂与莪术醇饵剂防治达乌尔黄鼠效果研究中得到的结果一致。药物治理的效果与药物本身的性能有关,雷公藤甲素具有很好的杀灭和抗生育双重作用[8],可以极大地降低鼠类数量和密度,达到长久的灭鼠效果。地芬·硫酸钡最主要的是杀灭作用。而莪术醇增强了对雌性不育力度,具有极强的抗生育作用,蒋永恩 等[9]在此方面也有报道。

关于人工捕杀高原鼢鼠,许多学者[10-11]都曾做过相关研究,张堰铭[12]提出捕杀对高原鼢鼠种群年龄结构及繁殖都有所影响。人工捕杀虽然环保,但防治成本高,防治速率低,鼠害发生集中,危害周期短,季节性强,不适宜大面积防治。

为获得更好防治效果,本试验综合造林整地、施用药物、人工捕杀3种方法对高原鼢鼠进行治理。水平沟整地结合0.025 mg/kg雷公藤甲素辅以人工捕杀的综合防治效果达81.82%。其它综合防治技术对高原鼢鼠的治理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甲素莪术雷公藤
莪术治疗卵巢癌研究进展
汉防己甲素对先天性巨结肠乳鼠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对JAK2/STAT3通路的影响
雷公藤甲素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肾脏足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雷公藤红素下调NF-κB信号通路延缓肝细胞癌发生的作用研究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UPLC法测定广西莪术、醋莪术及其水提药渣中莪术烯醇含量
缬沙坦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效果
基于成分及药效差异的江苏省莪术临床应用调查分析Δ
HPLC法同时测定五酯胶囊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
蓝萼甲素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