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学校体育报道的发展轨迹(1903-1927)

2018-03-05 16:08何金花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广东广州5105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制体操运动会

□ 何金花(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广东 广州 510500)

1、近代学校体育发展概述

近代学校体育的报刊报道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国人从“体操”到体育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学校体育受军国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影响,逐渐将西方传入体育思想、制度为我所用的现代化轨迹。农历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颁布并真正实施新教育学制,规定所有大、中、小学的“体操”课,均“宜以兵式体操为主”,确定了兵操作为学校体操科的主要内容,一直施行到1911年清朝灭亡为止。1912年9月3日正式颁布的 “壬子学制”,但 “国民政府教育部1912-1913年颁布新的学制系统——《壬子癸丑学制》,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体操科目和‘以兵式体操为主’的规定与《奏定学堂章程》无实质性变化。”1915年后,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战的影响,学校体育出现了双轨制现象,即“课堂教学仍以普通体操、兵式体操为基本内容;课外体育则广泛开展田径、球类等竞赛性运动。”这种“双轨制体育”一直延续到1922年“壬戌”学制公布后才消失。1922年11月1日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1923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正式把“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彻底废止兵操。壬戌学制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依照美国学制拟定,标志着从1903年以来一直受到日本、德国军国民主义思潮影响的近代学校体育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学校体育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指导下“壬戌学制”的基础上确立了新学制“戊辰学制”,标志着1927年后学校体育的发展走向系统化、制度化。

2、近代报刊学校体育报道的三个发展阶段

2.1、萌芽阶段(1903-1914)

1903年学校体育制度化后,开始出现了学校体育报道,《蒙学报》第1期70页“学界彙报”版面,刊载了一则名为“体育卒业”;1903年《大陆(上海 1902)》第11期卷“讲筵,第五章:体操科教授法”;1903年《湖北学报》第 1卷、第 16期“小学校教授法改良方案,第九章:体操科”……在1903-1914年这一阶段中,学校体育相关报道处于萌芽阶段,报道面较窄,此阶段报道主要受军国民教育思潮和“尚武、强兵强种强国”等思想的影响,农历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令》等教育制度的颁布,侧重于学校体操(兵操)以及学校运动会两方面内容,但其数量每年均不超过20篇。根据报道数量及内容可将这一阶段分为前期(1903-1908)和后期(1909-1914),前期学校体育报道数量较少,学堂运动会占比重较大,运动会早期主要以游戏、田径为主,后来增加学校“哑铃体操”、“棍操”、“枪械”等的比赛;后期学校体育报道面逐渐增加,“学校运动会”及“学校兵操”仍是主要报道内容,但在学校体操科开始出现鼓励体操以外有益的运动,以1909年《教育杂志》第一卷第6期蒋维乔的《论学堂轻视体育之非》为标志,提出“智德体三育并重”,且小学应以游戏为主,体操为辅,中学重体操而辅之以游戏。且在1907年徐一冰等人创办了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第一所培养体操专门人才的学校,1908年增设中国体操学校女子分部,同年期刊数据库上刊载首则国内“体操学校”的报道,1909年首次出现关于 “体育学校”的报道。

2.2、 转型阶段(1915-1922)

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刊 《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 《新青年》)为起点的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发生质的变化时期,国人开始运用批判的眼光,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这一阶段可以分为转型前期(1915-1918)和转型后期(1919-1922),报刊学校体育报道也从前期的推广兵操报道并达到顶峰,到后期开始适应新的体育观念、探寻学校体育的新道路,向西方体育项目的发展转型时。1915年前后报刊中开始少量出现对军国民主义指导下“学校体育”、“体育”的批判思考,1914年,徐一冰在报刊发表两篇评论——《论学校体育》和《体育与武力辨》批判当时学校体育的发展。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的举办,推动了学校体育报道中对西方体育项目的关注,同年《政府公报》第1249期提出“学校注重体育组织课外运动”。1917年毛泽东同志化名“二十八画生”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深刻揭示了体育之“真义”;同年恽代英同志也曾在《青年进步》上发表了《学校体育之研究》,社会上对于学校体育的改进、体育的目的出现了一轮讨论热潮。但由于一战的爆发,军国民主义仍是这阶段的主流社会思潮,影响着报刊学校体育报道。直至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报刊对于“体操、兵操”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在1915-1918年,“学校运动会”的报道量达到顶峰。1919年后,运动会的报道内容从原来的兵操、各式体操为主逐渐转向西方体育项目。

2.3、重构阶段(1923-1927)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以实用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开始影响中国,1923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和《课程纲要草案》正式课“体操科”改为“体育课”使学校体育发生了重大变革(俗称《壬戌学制》),学校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制度正式确立。在这一阶段,学校体育的报道内容、报道关注点也随着发生变化,首先是从1921-1924年,“学校体育”检索词中,“体育学校”相关的报道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与这一时期“一批体育师资培养机构相继创建”相关,刊载了大量的体育学校招生简章、章程以及活动。其次,新学制的颁布,体育界及教育界人士开始重视对体育教育方法的研究,报刊相应开展了关于学校体育改进意见、教育方针、实施方案的报道。然后,西方体育项目足球、篮球、田径赛事等在这一时期取代了兵操、体操,成为了报刊学校体育运动会报道的主要内容。而1926年第十一届全国教育联合会后,报刊中出现“学校体育应特别注重国技”的报道。报刊报道内容在这一时期受相关教育制度改革影响较大,由上一阶段的引领学校体育制度改革,转为为学校体育制度的转变服务,并刊载了相关论说指导学校体育的制度改革的开展。随着近代学校体育制度的确立,报刊学校体育报道也渐趋近代化。

3、小结

3.1、报刊学校体育报道的内容从兵操逐渐过渡到西方体育项目

报刊学校体育报道在1903-1927年这一初步现代化的阶段,受到军国民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等影响,从萌芽时期宣传军国民教育、强调添习兵操的重要性,到转型时期的两极发展,一方面在1915-1918年期间兵操报道达到顶峰;另一方面徐一冰等开始强调正当体育、毛泽东、恽代英等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思考何为体育。“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选择仿美实用主义确立近代学校体育制度,报刊学校体育报道也随之而重构,在报道内容方面也转而侧重西方体育项目。

3.2、报刊学校体育报道转被动为主动

近代学校体育发展具有明显的外源性特点,“冲击—反应”的内生特征,学校体育的制度受到外来体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影响而改变,因应制度的改变近代中国逐渐出现了体育师资培养学校及相关完善的课程。在这个“冲击—反应”的机制中,报刊报道承担者重要的作用,正是报刊报道这一桥梁,使更多的国人认识到兵操的作用、军国民教育的意义,开始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正是报刊报道让国人知道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了解西方体育竞技……

与此同时,报人、先进知识分子从一开始被动翻译外国学校体育报道,逐渐刊登国内教育公布、报道国内运动会、兵操开展,再主动在报刊上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探寻体育的真义。

3.3、报刊学校体育报道的发展轨迹是学校体育现代化的缩影

报刊学校体育报道记载了学校体育从无到有,从《奏定学堂章程》到《壬戌学制》,从师范学院设体育专修科到体育学校的设立,从受军国民主义思潮主导到接受实用主义思想……近代学校体育报道从萌芽时期宣传军国民主义思潮,为近代学校体育的传入奠定舆论基础;到转型时期提供舆论场所给国人争论兵操的可行性、讨论学校体育的发展前景,相关报道思想在无形中影响了学校体育近代化的走向;最后在重构时期,学校体育逐步走向制度化、现代化,报刊报道也随之而改变。

[1]罗时铭.中国体育通史第三卷[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闫静,仇军.近代我国学校体育制度变迁过程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04.

[3]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薛文婷.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史论(1840-1949)[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5]吴文华.中国近代普通学校体育研究(1870-1922)[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学制体操运动会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龟龟运动会
体操
五行真经
春季运动会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