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改革途径

2018-03-05 18:01寸鹏飞陈林兴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药标准化

寸鹏飞,刘 衡,张 尹,陈林兴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到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基于国家对中医发展的方针策略,本次研究侧重点在于分析新形势下国内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并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改革趋势。

1 国内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通过查阅文献和院校官网发现,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分析5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成以下3个类型。

1.1 个性能力型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新型师承、分段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属于该类型,其注重学生个性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学生每10人分为一组,每组配1名教学指导教师和1名临床指导教师,两名教师分阶段进行指导。但是实际操作中存在资金、师资、学生素质、管理等方面的困难[1]。

1.2 传统型

传统型即“2+1”模式和校企合作、院校合作模式。例如,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1”“师承+院校”和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两段三步四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属于这个类型。

1.3 多元全面型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宽基础、大平台、活模块、多接口”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博学重技、校院合作、古今结合、德能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属于该类型,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特色不鲜明

上述3种人才培养模式未能良好体现中医学专业特色,还需要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培养核心竞争力,体现出差异性。

2.2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几乎每个学校都提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一方面是教师(研究生学历)引进困难以及新进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陆续退休。随着各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课教师数量和质量不足,一位专业教师担任多门课程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教学任务重,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素质。

2.3 教学制度建设滞后,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更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这就要求有完善的相关制度来保障其正常运行。但制度建设总是滞后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革新,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往往难以得到及时解决。此外,各校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不能有效支撑各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学生和医院三方对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职责不够明确,导致三方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2.4 全面发展较难实现

各校经过多年办学经验积累,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走过了单一的强调实践技能、注重技能培训以及依托企业订单式培养解决就业的阶段,现在努力的方向更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想要在理论与实践、中医与西医、医德医术等多个维度苛求尽善尽美,并不现实。毕竟,“宽口径、厚基础”是“学科型”人才的标准,“窄口径、多适应”是“职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是它的鲜明特色,很多时候,专业知识口径变窄,专业技术运用能力增强,它的适应性就会增强[2]。

3 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发展对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3.1 “互联网+”医疗健康

“互联网+”医疗健康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包括通信(移动)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3]。在“互联网+”医疗健康背景下,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主要是健康管理、便捷就医、个性化诊疗和优质医疗。此外,中医药信息化方式的多种多样有利于患者及群众多方面了解中医药信息,达到惠民的目的[4]。未来随着互联网中医公司规模和业务的拓展,“互联网+”背景的中医人才竞争和需求势必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培养出一流的具备中医学、现代医学、信息技术和商业运营背景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3.2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以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体现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六位一体的职能。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卫生服务将从以疾病为主导转为以健康为主导,从以医疗为重点转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从治疗为主转为以健康管理为主。社区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功能的价值和地位在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中逐渐突出[5]。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十分重视,在预防、保健、养生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并逐渐得到广泛认可的中医中药,更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其价值。

3.3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和大众健康理念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造成行业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影响中医药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中医标准体系,制定并颁布了《中医药标准制定程序规定》和《中医药标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了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但目前的标准化体系还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标准的推广应用存在局限性,远不能满足医疗、教育、科研、宣传和对外交流的需要。中医药标准化人才缺乏,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欠缺,还缺乏国际标准化工作经验,外语和文字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尽快培养一批中医药标准专业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6]。

3.4 创业教育

重视并加强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构建适应中医院校实际和时代变化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增强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党的十七大报告“要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战略要求的需要[7]。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层次中医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型公立医院编制医务人员相对饱和,以及医患关系紧张和医学常识的普及,患者和医院对医学生的学历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加强创业教育,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其创业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推动高职高专中医院校的发展。

4 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

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未来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应该是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卫生政策调整的要求,更好地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中医教育与现代医学教育相融合、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及终身教育相融合的时代特征。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从以下途径进行。

4.1 模块化培养

将各门课程和各阶段的教学和实习整合成模块,按模块设置课程和分配教师,可以灵活重组,根据不同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方向及时做出调整,较之以前相对孤立僵化的课程体系,模块化还可以将不同的课程打通,按照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组合成相应的能力课程模块。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个性化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校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奠定基础。

4.2 注重中医传统诊疗能力的培养

以往高等中医院校教育缺乏传统师承意义的带教,学生与教师“师带徒”式的深层次交流机会较少,学生难以有较高水平、独到的临床实践感悟,亦难以凸显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导致所培养的中医药人才不擅长中医传统诊疗模式,中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辨证论治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差[8]。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师承教育,直接面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岗位要求,突出全科中医人才和对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传统诊疗能力的培养。

4.3 在标准化教学的同时,结合区域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体现差异化

随着招生制度的不断推进,在标准化教学的同时,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显得尤为迫切。但是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化工作将面临3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个性化培养,以保证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二是如何充分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而不使之遗漏或浪费;三是如何在标准化教学的同时,结合地方的区域优势。因此,标准化教学是保证差异化生源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推行是人才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将来的工作适应力和竞争力。

4.4 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人文素质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疾病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怀。当代医学教育过于重视医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和医德品质的培养,导致很多医学生服务意识淡薄,对患者缺乏尊重和关爱,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冷漠而没有人情味。医乃仁术,现代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外,人文修养也是必备的素质。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奖助学金评定、实习鉴定和文艺活动等各方面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4.5 培养模式有机融合

实践表明,以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趋向多元化,多个培养模式相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单一强调实践技能及专业素质的培养,注重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就业方面,不再强调企业的订单式培养或批发式就业,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使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时代要求,同时符合中医教育规律的新型中医人才,需要我们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特点和区域优势,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出更符合实际的高职高专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中医学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中医学中医药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