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导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05 18:10罗达伟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兴趣

罗达伟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化学课程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的情况,论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故事导入,以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使深奥的化学知识浅显易懂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教学 故事课堂导入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B-0144-02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活动也是这样。高中化学特点是信息量比较大,难度也比以前有所加深。高中化学教师如能够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为一堂课的成功拉开了序幕。众所周知,故事是一种制造悬念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的文学体裁,比较容易吸引读者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设计故事导入的课堂导入方式,通过悬念和波澜起伏的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去探知一节课的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以化学家的故事设计课堂导入

化学是化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化学关系中所形成的一门科学。教师在上课之初,对学生讲述化学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而且能让学生获得化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熏陶,达到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互相统一。

如教师在讲解“苯的结构”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讲述德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凱库勒发现有机物——苯的结构故事来作为课堂导入。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一直找不到“苯”结构的特征。有一天晚上,他坐马车从实验室回到家,可能是由于太疲劳,他在马车上摇摇晃晃地睡着了。在睡梦之中,他发现眼前有着无数的氢原子和碳原子在飞动,并且不断变换花样。在氢原子与碳原子飞动的过程中,忽然间都变成了一条白蛇。这一条蛇不断摇摆着和扭动着身子,然后自己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变为一个环。

当马车夫把化学家凯库斯拉到家的时候,叫醒他道:“先生,已经到你的家里了!”凯库斯从睡梦中惊醒,揉着眼睛,发现眼前的原子不见了、白蛇也消失了、环也消失了,原来这是一个梦。梦醒之后的凯库斯,头脑非常清醒,立即想起了有机物苯的结构。于是,他立即跑到书房,迫不及待在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首尾相接的环状分子结构图。之后,经过当时化学界论证,证明凯库勒提出的有机物苯的环状结构式,解决了当时有机化学一个很难突破的难题。

在这个课堂导入中,故事中的原子变成白蛇,白蛇头咬尾巴,形成环形结构,新鲜的事例自然能激发学生听故事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有机物苯的结构这个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一节课知识的兴趣,并将科学家凯库斯探索真理的精神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品质,达到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教学目标。

又比如在讲述《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可以讲述维生素的故事。在几百年前的欧洲大航海时代,船员在大海中航行的时候,只能吃面包和牛肉,很难吃上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船上的船员因此患上了各种疾病,如手脚发软、四肢无力等,但谁也难说出病因。有一次,当一艘船在荒岛中停泊的时候,船员在岛上吃到了红红绿绿的水果,这些病状就消失了。之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船员的病症,主要是由于缺少维生素造成,本节课就学习维生素的功能和结构。这样,通过故事的课堂导入,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就有了学习兴趣,教师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影视故事设计课堂导入

影视作品是一种令学生喜爱的文艺作品形式。影视作品通过声音、图画和人物形象,用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主题思想。教师在化学课堂上,以影视作品作为导入方式,能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如教学“硝酸的性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在新课导入中,可以讲述 2012 年流行的电影大片《黄金大劫案》中的一个故事情节:电影的主人公为了阻止日本关东军运送黄金去和协约国意大利进行军火交易,运用王水把在金库中保存的黄金全部溶解。这个电影故事情节的悬念感,自然能吸引学生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为什么王水能把黄金给溶解掉,装载王水的油罐车为什么不被溶解?”这样,学生通过对电影情节的观察和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分析,就明白了王水是由浓盐酸和浓硝酸按照 3∶1 的比例混合成的。在运输过程中,浓盐酸和浓硝酸是分开放置的,没有混合所以油罐车没有被溶解。溶解黄金的王水是现配置的。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去追问:“为什么王水溶解黄金的时候,很多人都捂住口鼻?”这时候,学生就会想到王水是不稳定的,浓硝酸和浓盐酸互相混合所释放的氯气对人体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人是不能靠近的。这样,学生也意识到这个电视故事情节的不正确性,没有注意到氯气对人体的伤害。通过这个故事情节导入,学生也对硝酸的性质感兴趣了,激发了他们学习新一节课知识的欲望,有效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以化学应用故事设计课堂导入

化学知识既是一种理论知识,又是一种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的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为了有效掌握知识,必须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了解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讲述化学实际应用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真正的价值,能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达到教学目的。

如化学教师在讲述金属钠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讲有关金属钠的这样一个故事。在广州的珠江流域,曾经漂浮有六个“水雷”,这六个“水雷”就是六只满装金属钠的铁皮桶,其中有三个铁皮桶忽然发生爆炸。当人们把剩下三个铁桶打捞上来,把铁桶盖打开时,有一股浓浓的白烟冒出。当人们与铁桶内的物质发生接触的时候,感觉有一种尖锐的疼痛。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猜猜,为什么会有白烟和疼痛的感觉呢?这一个悬念的故事,自然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借此说:“其中的原因,就在我们即将学习的本节课的知识中,想知道原因吗?”这样,教师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这一节课的知识,通过学习知道这一切都是金属钠造成的,对金属钠的性质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样,通过应用性质很强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有效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以时政案例故事设计课堂导入

时政案例一般也是社会热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教师以时政案例作为故事导入,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社会现象,体现了理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的思想,以及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如教师在讲述高中化学蛋白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新闻时政案例故事。在某一个地方有多名出生时候非常健康的婴儿,吸食了某种奶粉后,这些婴儿的身体却变为非常瘦弱,四肢短小,脑袋却变为特别大,当地人将这些婴儿叫作“大头娃娃”。没多久,这些“大头娃娃”有的就莫名其妙地死亡。这样的悬念性故事,自然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根据医生检测,这些“大头娃娃”是喝了劣质奶粉造成。在劣质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非常低,大多数是 2%-3%,最低含量仅有 0.37%,比国家规定的标准还要低。由于婴儿缺乏蛋白质,缺乏身体发育需要的各种营养,使得身体的造血功能出现了障碍,导致内脏功能衰竭和免疫力下降等病状,严重的会死亡。通过时政案例的故事导入方式,使学生对蛋白质知识产生了学习兴趣,也能使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总之,针对高中化学课程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的特点,笔者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故事导入方式,通过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使深奥的化学知识浅显易懂,并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义海.化学课堂导入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7)

[2]冯新平.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互动”[J].中学化学,2014(8)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学习兴趣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