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酒歌十三首的反世俗观对魏晋思想的继承

2018-03-07 04:07刘莉娟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文化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酒歌礼教旅人

刘莉娟(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一、魏晋思想与酒文化

二、大伴旅人的反世俗观念

解读赞酒歌中蕴含的思想,势必要研究大伴旅人的生平经历。根据现存史料记载,大伴旅人生于公元665年,于养老2年(718)出仕任中纳言。当时的朝廷势力主要划分为大贵族藤原家和以左大臣长屋王为首的皇室两派。身为长屋王一脉的官员,大伴旅人于公元721年升任从三位大宰帅,携妻大伴郎女赴任九州大宰府,其妻于任期中不幸离世。公元730年,大伴旅人受任大纳言返京,次年升从二位,不久病逝。其赞酒歌十三首如下:

(1)験なき物を思はずは一杯の濁れる酒を飲むべくあるらし(三·338)

(2)酒の名を聖と負ほせし古の大き聖の言のよろしさ(三·339)

(3)古の七の賢しき人どもも欲りせしものは酒にしあるらし(三·340)

(4)賢しみと物いふよりは酒飲みて酔泣きするしまさりたるらし(三·341)

(5)言はむすべせむすべ知らず極まりて貴きものは酒にしあるらし(三·342)

(6)なかなかに人とあらずは酒壷に成りにてしかも酒に染みなむ(三·343)

(7)あな醜賢しらをすと酒飲まぬ人をよく見れば猿にかも似る(三·344)[2]

马勒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行业开发伙伴与零部件供应商,致力于动力总成、过滤系统和全套热管理系统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同时也为电动车辆提供解决方案。自1997年进入中国以来,马勒已在国内15座城市设立21家独立法人企业。成立于2006年的马勒技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总部及研发中心,提供研发、销售和采购等服务。

(8)価なき宝といふとも一杯の濁れる酒にあに益さめやも(三·345)[3]

(9)夜光る玉といふとも酒飲みて情をやるにあに若かめやも(三·346)

(10)世のなかの遊びの道にすすしくは酔泣きするにあるべくあるらし(三·347)

(11)この世にし楽しくあらば来む世には虫に鳥にもわれはなりなむ(三·348)

(12)生ける者つひにも死ぬるものにあればこの世なる間は楽しくをあらな(三·349)

(13)黙然をりて賢しらするは酒飲みて酔泣きするになほ若かずけり(三·350)

山田孝雄与窪田空穂认为,赞酒歌十三首应被视为一个整体,以(1)为中心,分为(1)-(4)、(5)-(7)、(8)-(10)、(11)-(13)四个部分。(1)中使用的“験”字在日语中有“佛道、修验道中累积修行的效果,修行和祈祷产生的不可思议现象”[4]*笔者根据原文自译。之意。佛教禁酒,歌人把现实看作“験なき物”(无望之物),劝世人沉醉饮酒,批驳佛教经义的行为背后是对失却了希望的俗世的反抗。其后,他陆续创造的十二首歌皆是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呈现。

歌组的第一部分中,歌人陈述以酒称“圣”的理由,借酒为旗反抗世俗。歌中通过典故“魏太祖《禁酒令》出,人窃饮之,难以言酒,遂以白酒为贤,清酒为圣”[5]说明古贤人(魏朝“尚书郎”徐邈)亦是以酒为贤。后又例举“竹林七贤”亦是沉醉杯盏,进一步巩固了酒备受推崇的地位。徐邈和“竹林七贤”,饮酒的主要理由都是对统治阶级怀抱不满,大伴旅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原因也在于此。之后又坦言与其高谈阔论何为贤明,不如痛快饮酒哭泣,指出“賢しみと物いふ”(漫谈贤明)与“酒飲みて酔泣きする”(痛饮醉哭)之间的对立。此处的“賢しみ”指的应是世俗所赞赏的“贤”。歌人借“真贤”——酒,痛斥立身扬名这些世俗之“贤”。

第二部分中,歌人向酒直抒胸臆,进一步强化酒与世俗的对立。这部分围绕“‘なかなか’な人と酒壺”(人杰与酒壶)、“醜と賢”(丑陋与贤明)的对立而展开。据《吴书》记载:“吴人郑泉因生前不能尽情畅饮美酒,遂嘱咐志同道合之人在其死后将之葬于陶坊,百年之后取土做成酒壶。”歌人借此表明如不能常伴美酒,宁不为人的执著。之后更批判不饮酒而高谈阔论故作贤良之人,其形貌丑陋与猿猴无异。

第三部分中,歌人坦言对美酒的热爱超越世俗所推崇的一切“宝物”,使这份热爱再次升华。“遊びの道”(本文结合时代背景,采用何卫红的“儒家六艺或儒家道德”[6]一说)与“夜光る玉”(夜光玉)一样,皆为世人眼中的“価なき宝”(无价之宝)。然而歌人仍然认为它们不及酒的宝贵。酒是与现实相背离的产物,歌人可以借此逃离现实桎梏,面对真我,其借沉醉酒酿竖起反世俗旗帜之意已经一目了然。

最后部分达到了整个歌组情感上的高潮。歌人提出了佛教中“この世”(今生)、“来世”与“飲酒”“虫になる”(成虫)的对立。饮酒属于佛教中的“遮戒”,有扰乱人本性的危害,破戒者来世为虫豸。歌人用即使舍弃来世的幸福转世为虫也要追求今生短暂快乐的强烈意志,将他对酒的热爱推向了顶峰。随后笔锋一转,规劝世人有生命之物必然迎来死亡,不如在有生之年尽情享乐。至此,酒已经被赋予了超越物质存在的意义。与其附和世俗贤良,宁愿沉醉佳酿抚慰内心,这正是大伴旅人被放逐至九州、历经丧妻之痛后,想要逃离黑暗现实的心境写照。

三、赞酒歌中的思想继承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魏晋时期常年战乱,统治者更替频繁,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乱流中显得十分渺小,而大伴旅人所处的奈良后期,摄关政治达到鼎盛,外戚与大贵族的力量压倒了皇权,身为中小贵族的大伴旅人亦没有改变昏暗朝廷的能力。两个时期中,政治黑暗,统治阶级罔顾民生只为满足私欲的问题都十分严重。对于有着长远志向的“真贤”而言,个人的努力在庞大统治集团面前犹如杯水车薪的现实,正是他们痛苦的根源。

其次,这两个时期的礼教已呈现崩坏或者说是巨变的倾向。正如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7]中提及,虽然嵇康与孔融被杀是以“孝”为借口,但实质上嵇康是因为以“非汤武而薄周孔”怀疑司马懿统治的正当性,而孔融反对了曹操的统治方式,至此礼教已经彻底沦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存在。与之相反,酒被视为扰乱本性之物,受到官方所推崇的礼教的排斥甚至禁止。因此,当名士们反抗受统治阶级所操控的礼教时,酒与礼教的对立成为了魏晋思想的一大特色,而同样受老庄思想影响的大伴旅人,向以佛教和儒教为标志的世俗树立起反抗旗帜,走上与魏晋名士相同道路,也几乎是一种必然。歌人从自身失败的政治生涯中总结出“追求出人头地和严守礼教归根结底都是世俗的丑陋自利,人生在世当去伪存真,追求真我”的结论。赞酒歌十三首最终传达了他围绕“去伪存真”这一中心,对魏晋思想的继承。

然而,大伴旅人的反世俗观念最终走向了与魏晋思想不同的方向。前期魏晋思想的代表者“竹林七贤”,通过“任诞”行为主动将自身与扭曲的礼教割裂开来。他们的饮酒是社会责任感与个人无力感之间矛盾的产物。大伴旅人虽然也肯定了酒的地位,并借由饮酒反抗世俗,但他将饮酒这一行为视为人生的存在意义,并视社会责任感为世俗功利心的表现,主张应将之舍弃。时至东晋,虽然社会责任感的隐痛仍然存在,但相比激烈的反抗,更多的名士选择了隐居。此时的饮酒转化为“任真”的表现,饮酒即是真我的一部分,通过释放天性寻求安宁,而屈从于现实的大伴旅人晚年再次出任官职,受限于史料的不足,其经历尚未明确,但从他升任从二位不久后便亡故来看,应该仍然是苦闷于内心对于世俗的反抗与现实中的身不由己。大伴旅人的反抗在行动上始终是消极而颓废的,这与魏晋思想前期“放诞”的激烈对抗与后期“任真”的自我救赎形成了鲜明差异。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77.

[2][3]佚名.万叶集[M].杨烈,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83-84.84.

[4]Weblio辞書.三省堂 大辞林[EB/OL].(2006-10-27)[2018-01-01].https://www.weblio.jp/content/%E9%A8%93.

[5]佚名.万叶集[M].赵乐甡,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2.96.

[6]何卫红.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大伴旅人《赞酒歌》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2):8.

[7]鲁迅.而已集[M].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28.120-121.

猜你喜欢
酒歌礼教旅人
你我皆是旅人
乡酒歌
酒歌
彝族传统酒歌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但愿呼我的名为旅人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古希腊私法何以未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