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往城市之路》中女性的身份迷失

2018-03-07 21:00刘璐璐
文化产业 2018年4期
关键词:父权制玛丽悲剧

◎刘璐璐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大多关注女性生存和女性的身份探索[1]。《通往城市之路》是多丽丝·莱辛的一部短篇小说,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玛丽在姐姐丽拉的诱惑下,朝着自我毁灭的深渊迈去。

小说中女性身份迷失的表现

小说中丽拉一出场就扮演着坏女人的角色,她穿着性感华丽,举止粗俗,没有传统女性身上特有的特征和气质。在大城市生活的丽拉没有正当职业,靠卖身养活自己,这样的丽拉完全违背了父权制社会的教义。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下,女性应该以家庭为核心,在家中相夫教子,但是在大城市的诱惑与吸引下,丽拉迷失了自我,最终堕落成妓女。

小说中的玛丽最初并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在不断地探索自我。玛丽18岁之前一直住在农村,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丽拉是玛丽人生态度转变的推动者。丽拉用大城市的美好和自己表面上的成功诱惑和欺骗玛丽,使玛丽逐渐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最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玛丽在姐姐丽拉的诱导下,开始审视自己周围的世界并试图跳出这个圈子,企图开启自己全新的生活,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逃离农村的想法在玛丽的脑海中生根发芽。最终,玛丽背离了乡村,去往城市,玛丽迈出的这步也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小说中女性身份迷失的原因

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处于主体地位,女性被视为“他者”,是男性的附属品。男性将女性分为两类,一种是“撒旦”,会诱使男人失去理智;另一种是“天使”——贞洁,迷人而有魅力,甚至绝对服从。如果妇女接受传统的性别角色,遵从父权制的行为规范,那么她就是“天使”。女性的社会身份都是依附于男性建立起来的,而这种依附于他人建立起来的身份是不可靠的,也就容易迷失自我。《通往城市之路》中丽拉就是典型的例子。丽拉向往城市生活,但是她并没有通过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在城市中谋生,而是选择依附于男人,在男人身上找寻安全感与存在感,将自己的身份摆在男人之下,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同时丽拉也将这种观念灌输给了自己的妹妹玛丽,玛丽在姐姐的引诱之下也放弃了自我,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父权制社会下,女性的活动空间只局限于家庭中。对女性而言,婚姻就是职业,是唯一的生活方式。女性的主要责任是管理家庭,帮助丈夫,照顾孩子,她们无法逃脱生活的牢笼,在经济上也只能依靠男性,无法获得与他们同等的权利。对男性而言,他们追求的是绝对的优势和对女性绝对的统治,女性逐渐成为被锁在客厅里的人,而在经济上也就自然而然地依附于男性。小说中,女主人公丽拉和玛丽的母亲期望她的女儿能够嫁给一个好男人,不要外出找工作。“她不希望我们在约伯格,她说这对女孩来说是错误的。”但是,玛丽和她的姐姐丽拉却没有遵从母亲的意愿,她们逃离了现有的生活,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好女人的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们的悲剧是父权制社会造成的恶果。

女性的社会地位

长期以来,对女性的偏见在社会中一直存在。性别歧视可以追溯于《圣经》,它把人类堕落的责难推卸于夏娃而不是亚当。自从出现神话以来,妇女就不能独立生活。后来,Thomas Aquinas(托马斯·阿奎那)和St.Augustine(圣·奥古斯丁)宣布妇女确实是“不完美的男人”,这种不完美具有感性,诱使人们脱离精神上的真理,防止人类实现精神潜能。女性一直被男人压制着,她们只能选择保持沉默和被定义,因为“公众或社会权威属于男人”[2]。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男人通常可以控制妇女的行动甚至意识,而女性只能选择被压迫。妇女被深深埋藏于男性主导的社会,不敢说出她们的想法,害怕男人的嫌弃与厌恶。女性只能局限于一个狭窄的私人领域,她们忙着照顾孩子、丈夫和做家务,也因此导致了她们自我意识的愚昧无知。 除了限制之外,妇女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没有独立性,因为当时普遍的社会观点认为“妇女本质上就是干家务的”,她们忙着做饭、洗衣、打扫等等,家务劳动占据了女性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但这种巨大的工作量却被视为轻而易举和理所应当。由于男人掌握经济收入,妇女必须依靠男人而生存,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得到了一些就业机会,但仍然遭受着不平等待遇,女性付出的劳动与其得到的报酬和工作环境依然不平等。受有限教育的困扰,女性难以从事良好的工作,她们的工作性质只能趋向于女性化,从事诸如保姆或家庭教师的工作。而且,从事同样的工作,男性获得的报酬明显高于女性(在女性能得到这份工作的前提下)。

通过《通往城市之路》这篇小说可以了解到,两个来自乡村的年轻女孩,她们渴望在这个城市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她们的生活目标没有错,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她们成了父权制社会的受害者。在大城市中,她们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负担生活的日常开销,在社会以及经济的压力下被迫沦为妓女。

父权制意识形态的控制是阻碍女性得到解放的根本原因。在父权制社会意识形态下,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非常少见[3]。众所周知,奥伯林学院成立于1833年,是全美第一所接受女性的大学。女性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机会通过阅读拓宽视野,也就没有能力以及机会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实现自我价值和生活目标更是无从谈之。缺乏良好的教育使得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任由男性随意定义。在《通往城市之路》中,多丽丝·莱辛使用了大量具体的词语反映她们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和教育水平,叙述者詹森是一位穿着灰色西装的中年绅士,服装穿着表明他来自上层阶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玛丽没有那么幸运,以玛丽的话说,“我从来没喝过白兰地”“我从不会遇见男人”[4]。从玛丽的语言表达中可以看出她没有接受过教育,这也导致了玛丽及丽拉姐妹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反道德的,从而迷失了身份。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父权制社会意识形态是玛丽及丽拉遭遇的直接原因,是值得同情的。

结语

玛丽及丽拉姐妹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们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和历史的悲剧。生活在父权制社会中,玛丽及丽拉姐妹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社会发展,一方面,她们试图迎合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她们仍然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玛丽及丽拉姐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裂缝中,在一个两难的境地里挣扎求生存,但仍然不能摆脱悲剧的命运[5]。她们的悲剧也是世界上所有妇女悲剧的缩影。

猜你喜欢
父权制玛丽悲剧
伟大的悲剧
难忘的八个字
和我一起玩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陈染小说父女情感探析
压迫、疯癫和“胜利”
浅析《梦回藻海》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近视的悲剧
试析《愤怒的葡萄》中的母亲形象
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伟大的悲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