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跟风与抄袭
——网络文学的功与利

2018-03-08 03:17许苗苗
网络文学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

文/许苗苗

随着网络小说改编剧热播,媒体融合时代受众的积极行动力和市场价值益发凸显,有关网络文学的话题也日益丰富:从最初文学发展和新变的专业讨论,到触及通俗阅读市场和出版法规的试探,再到媒介融合时代粉丝行为的社会学观察等,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而其中反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牵涉面最广的,是与抄袭相关的一系列纠葛。

在美丑善恶言人人殊的互联网环境中,赢得支持容易,保守秘密困难。特别是热门作品和所谓“大IP”,虽然不乏吸金能力和真爱粉丝,但其中的瑕疵、缺陷也更容易暴露,作者行文稍不谨慎,都会被网民发现,开启“指摘-辩解-举证-争论”的战斗。影响小的可能仅限于论坛、贴吧口水战,部分影响大者则可能因涉及众多网民而成为热点文化事件——多部热门网文改编剧都伴随着有关抄袭、侵权等问题的丑闻,大规模炒作与大规模论战此起彼伏,围绕著作权问题的政治和辩论成为网络文化事件中持续性的热点。的确,网络文学基数庞大、参与者众多,很难对在线作品库中所有章节进行审定和判断。除个别作者自行举报或动用粉丝力量进行谴责曝光外,基本都是“枪打出头鸟”,涉嫌抄袭者因获出版或影视改编而名利双收、引起更多关注时,其自身原本被遮蔽的问题才会被曝光。由于网络文本易于被修改,具有不确定性,要保存证据并通过法律手段认定抄袭行为,时间漫长消耗巨大,往往拖得被侵权者身心俱疲,且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相关抄袭事件常常起于灌水、终于骂战,无果而终。

在网络文学范围内讨论“抄袭”,需厘清此现象根源脉络,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本问题,而关乎文学创作的功利性、原创性、版权、共享经济等多个维度,涉及文学、经济、法律、社会学等若干专业。追溯网络文学发展几个阶段中对于作品分享、借鉴、抄袭的不同态度,可作为观照当下乱象的依据。

一、网络“无功利”,印刷“不共享”

网络文学一度被认为是“无功利”创作,在1990年代末互联网刚刚进入大众视野时,就有一批文学爱好者在网上舞文弄墨。网络媒体提供了开放的语境,网上创作可以在网友的批评和意见中不断修改,网络作品则在互动和共享中日益完善。相对于传统写作面壁向隅的封闭环境,这种开放的、且聊天且创作的方式无疑带来巨大诱惑。早期网络写作与普通发帖无异,多半出于爱好、消遣而非功利目的,所以文本也是开放性的,凝结着众多网友的才智。网络作品的创作、发布和阅读都完善于网络互动。如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宁财神的《网络鬼故事》、李寻欢的《迷失在网路上的爱情》等,都在记录当时的网络社交日常,它们既是早期华语网络创作的滥觞,也一度成为网络文学的代名词。几乎在所有文学论坛中都能轻易搜索到类似“作品集”。转帖和网友的认真评论就是最大的褒奖,虽然没有实际经济收入,网络作者却能够迅速获得知名度。

早期网络文学作者与注册站点、论坛关系紧密。比起个别文学才能足够支持出版专辑的才子才女来说,更多人倾尽全力也许只有一部短篇。他们通过论坛获得了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的机会,一些论坛还常有出版社和期刊编辑潜水,精品区成为印刷品选稿的后备库。由于当时“网络文学”还只是初生的现象,不存在成规模的产业化写作,网络原创内容不多。所以乐于在网上创作并能够坚持数量、保证质量的作者很快产生了号召力,成为网络名人。他们所获得的荣誉和关注,对其文学作品的出版改编等后续开发打开了途径。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印刷了单行本、改编了电影、电视剧、话剧和有声读物,“痞子蔡”成为纯情畅销书的一个品牌。宁财神发挥语言幽默优势,成为著名编剧,有《武林外史》等佳作问世;李寻欢利用与诸多网络写手交好的条件,走上出版道路,是韩寒、郭敬明等多位著名作家的出版商,其真名“路金波”已成为出版界一块金字招牌;安妮宝贝在《告别薇安》之后就离开网络持续写作,有《八月未央》、《春宴》等长篇问世。这些早期网络文学界的代表人物实践了一条新媒体成名之路,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无形资产”。由于他们并不以此为直接收入来源,所以不太在意模仿、因袭的后来者。而且他们的特殊句式、经典段落等,早已传遍各大论坛,成为与ID和作品紧紧相连的个性化特征,无法被抄袭。虽然当时也存在换个名字转帖的情况,但却未被看作抄袭,而只是作为早期互联网对原作者不够尊重的例证。这些知名网络写手后期纷纷离开网络,通过媒介转型开创新的事业以获得收益,如“安妮宝贝”这个成名于网络,ID,如今印在纸质图书封面上,与普通笔名别无二致。也有作者在论坛连载中获得出版合同,但为保障市场销量,并担心抄袭、盗版等影响,选择中断在线更新,如《此间的少年》作者江南,虽是“网络文学十年盘点”获奖作者,且当前创作依然活跃,但后期已经脱离了网络,后续作品《龙族》等完全走向印刷市场。网民们虽有抱怨,却并非不能接受。毕竟,网络阅读本就是免费行为,读者还是乐于见到自己喜爱的作者在高产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满意的回报。

与成名于网络的“写手”不同,来自印刷体系的“作家”对网络传播态度更保守,对作品的权属意识更清晰。2003年,王蒙、张抗抗等知名作家因作品未经许可被扫描上网传播而起诉侵权网站,被誉为著作权“网络维权第一炮”[1]。比起在“无功利”名下艰难坚持的早期网络作者来说,以文学创作为职业、明确自己责任和权力的传统作家们有更鲜明和强烈的维权意愿。由于印刷体系对抄袭、盗版等行为的清晰划定,传统作家和出版社勇于积极利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

有关网络共享程度、参与作者的权力、网站责任等相关问题的界定,是一个逐渐明确的过程。对他人笔下的角色、桥段如何进行再创作,网络传播在何种程度上需要授权,数字版权是否可等同并因袭印刷体系等,都值得细究考量。尽管相关法规不断补充完善,但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历程中,作品抄袭、借鉴、跟风、盗版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牟利欲望甚至在技术革新的辅助下,研发出类似网文生成器、抄袭软件等。对于这些处于争端地带的产物,单凭个别作家力量很难与之抗争。

二、借鉴、跟风与抄袭

当电脑成为工作、学习的标配,电脑娱乐也相应得到长足发展。面对屏幕的时间越长,对网络上优质休闲娱乐内容的需求也就越强烈。选择面广、成本低且具备可延续性的在线阅读成为常见的网络娱乐项目,并从文学延伸到网络视频、游戏以及印刷出版和影视等以往进入门槛较高的领域。

以风靡一时的盗墓题材为例:2006年,“本物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引发“盗墓”潮流,无论是网上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还是根据纪实小说《关中盗墓贼》改编的电视剧《墓道》等,都赢得广泛的关注,甚至还出现盗墓贼仿照其中手法实施犯罪的新闻[2]。及至2017年,完全以盗墓主题写作的网文虽已不再多见,但它仍是灵异悬疑类网文中常见的话题,改编电影《九层妖塔》、《精绝古城》、同名网剧和电视剧等也均在热映。可以说,是最初网络小说选择的话题带动了一系列后续媒介开发,把盗墓这个曾经相对偏门的领域开发成一股流行文化风潮。网络作者的想象力来源于日常阅读:古今怪谈、天文地理、时政历史、时尚大片等无所不包。但网络浏览多半是浅阅读,各类消息形成了记忆库中的创作资源。在写作时,这部分阅读记忆被加以利用,转换为笔下源源不断的探险。如《鬼吹灯》涉及许多历史典故、民俗风情、考古和地理知识,内容之丰富令人咋舌。在作者“天下霸唱”身世曝光之前,有人猜测他是考古专家,也有人认为他是中学教师。但实际上,天下霸唱本人坦承自己学历不高,没怎么看过书,四大名著只看过《水浒》,关于《易经》的知识来自一本《易经杂谈》,异域风情、山川地貌等的描写更是东拼西凑,在现实生活中也对探险没有兴趣。在故事里却“怎么惊心动魄就怎么写。”[3]而另一著名的《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在接受采访时说,“(故事中有关盗墓的细致描写)实际上很多是根据旧小说改编的,也有不少细节是根据好莱坞电影想象出的。”

正因为不具备专业知识,他们的想象力才不会受到束缚,驳杂和不清晰的知识来源给他们无限联想和任意解释的空间。因此在解释奇观和迷案时能够做到“无知者无畏”,以超凡体质、灵异法宝等金手指完成逻辑的圆融和心理的满足。这类作者从网络新闻、影视作品、各类书籍中获取灵感和资源并将之化入自身作品的过程,虽然缺乏原创,但也不属于抄袭范畴。在这些常见似曾相识段落的作品中,一切都是可供选用的素材。网络写作对于他们,好象烹调大杂烩,怎么精彩怎么来。由于原创性不强,本身就有拼凑成分,这类网络作者版权意识比较薄弱,当时的网络环境对“同人”、“模仿”、跟风也包容且开放。网络作家本人在题材和内容方面也比较大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共享意识,所以天下霸唱坦白说“我赞成跟风《鬼吹灯》”,脱胎于《鬼吹灯》同人的《盗墓笔记》后来发展成独立系列,但南派三叔却不讳言自己灵感的源泉和两部作品的渊源。

在一批批热门网络现象背后,是网络写作的兴盛,伴随“IP”概念向印刷、影视等媒介形式的转化,网络文学改编要求的原创性和版权归属的明确性越来越高,最初网络创作中的开放、包容、含混的态度也就越来越少见。

网络作者安意如曾是极受出版商青睐的网络作者。作为身患脑瘫却热爱文学的少女,她因在论坛发表系列诗词品鉴而聚集起一定的人气,先后出版《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陌上花开慢慢归》、《观音》等多部作品,一举成为活跃于2007年前后的知名网人之一。但她几乎每一部书都被指抄袭。据网友统计,《人生若只如初见》和《思无邪》与网上署名“江湖夜雨”的作品有1000多处雷同。2013年,天涯论坛再度有人发文指出安意如的抄袭问题,对《当时只道是寻常》抄袭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2001年版),以及2012年新作《日月》涉嫌抄袭刘鉴强的《天珠:藏人传奇》(2009年版)[4]的段落进行对比。对这种将他人文字改头换面据为己有的做法,安意如称“以我目前的学识,我不可能想出书里所有的观点,即便是我自己的观点,我也不能保证不和别人雷同。”[5]通过其后期作品出版和被指认抄袭的情况可知,安意如并没有处理修改涉嫌抄袭的文字,也没有反思并致力于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只是在作品后面列明“参考书目”以示“借鉴”和“引用”。即便是这种做法,也是由于其作品主要依靠印刷出版,而出版社对内容审读相对严格、版权必须清晰,才不得已而为。

这种纯文字形式的抄袭改写与“鬼吹灯”的借鉴、“盗墓笔记”的同人性质完全不同,但几部作品存在争议的原因却均源于原创性的缺乏和对现成资料的任意征用。

三、从个人行为到集体行动

至此,虽然有关网络文学内容粗糙、抄袭频现等的论调不绝于耳,但其发展形势总体向好,新作神作频繁涌现。收入保障的吸引了高素质作者加入网络文学创作行列,在屡屡创造市场佳绩的同时,相关维权意识有所提高。但是,在这一时段由粉丝经济和周边产业链支撑起来的网络文学中,抄袭已经从个人行为走向复杂的集体行动,一时很难说清是非对错。

比起经过严格审核、发行量有限的印刷作品,网络文学抄袭确实相对较难察觉和控制。但另一方面,开放的网络中潜伏着无数目光如炬的网民,一些粉丝自发组队,为维护自己钟爱的大神无偿贡献时间和精力。其中为反抄袭采取的最见效也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制作“调色板”——以福尔摩斯般的细腻敏锐、孙悟空般的金睛火眼,对涉案文本进行细致梳爬对比——用不同色彩标出涉案文本之间相似语句,依据整段整句完全抄袭、将词语打散抄袭、调换顺序或改头换面等严重程度,对比调色以作证据。制作调色板的多属于精读党,他们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为抄袭行为提供“实锤”证据,积极举报,既成为网站甄别作者的助手,也是原创者的强大安慰和后盾。

2008年以后,类型小说成为网络文学主流,同一时期内,抄袭作品波及的作者增多、造成的影响也日益扩大。2017年8月,唐七公子微博高调发声,称其所聘请的司法鉴定所和律师团队一致认为其作品《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对《桃花债》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抄袭”。涉事另一方,被侵权者,《桃花债》作者大风吹过发微博表示心力交瘁;稍后,著名畅销书作者匪我思存似心有戚戚,连发多条微博指《甄嬛传》作者流潋紫抄袭[6],爆料其不仅有与匪我思存小说《冷月如霜》如出一辙的构思框架,连错别字都照搬。同时,大风吹过粉丝也对唐七公子声明的权威性表示质疑。在这两组看似无干又牵涉紧密的抄袭指控中,何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抄袭”,何为“公道自在人心”,与数字版权和抄袭相关的界定,与“原创性”和“维权”相关的讨论,乃至大神恩怨、粉丝斗争等,都和同名热播剧一起始终保持着热度。

网文抄袭不再仅仅关乎个别作者,也不再是简单的文本问题,它与粉丝经济、网站利益、监管手段、媒介转换等多方面相互牵连。

从粉丝经济角度来说,网络文学创作日渐偏离无功利的初衷,表现为赤裸裸的“用金钱说爱”。在以点赞打赏买月票为表现的收益模式,以应援文化团结起来的所谓“真爱”死忠粉“护短”的情况下,抄袭与否已经不再是作者之间的较量或对簿公堂的结果,也不再是细心读者有理有据的辩护和论争,而是粉丝们情绪化的对骂。网络人气伴随着“起底”和“扒皮”,创作中的错漏、瑕疵以及任何形式的“借鉴”和“抄袭”都难以遁形,作者也在口水战中培养起了强大的内心,无论是否真正构成侵权,基本都会抵赖并拒不认错。因为所谓“真爱粉”会对偶像的优缺点照单全收,作品无所谓、“人设”不能崩,如果承认抄袭,必然失去粉丝信任。

类似事件的处理中,网站的态度更加重要。如能及时处理,有助于遏制类似现象的发生。晋江原创网设置了抄袭举报功能,且处理非常及时,在其举报栏目中可见以“黄牌锁文,要求清理”、“红牌,永久禁止上任何人工榜单”、“删除作者ID”[7]等手段处理的抄袭投诉。他们也曾将大热ID“vivibear”除名,并判定《甄嬛传》作者流潋紫涉嫌抄袭,要求修改。后者因不服判定转投他站,并带走了一批粉丝。可以想见,知名作者的流失必然给依靠点击和阅读量赢得收入的文学网站造成损失。培育有名气的作者和作品不易,因此,对于人气作者变相的抄袭行为,网站是否采取严厉措施是一个很关键的抉择。像晋江原创网这样冒着减少利润的风险维护原创的站点十分难得,有一些网站甚至联合抄袭者打压原作者、拖延事件处理。

许多屡禁不止的抄袭案件背后,是网站、经纪团队、改编媒体等多个相关利益方的博弈,单靠个别作者及其粉丝的义愤举证无法解决问题,所以必须由监管部门进行干预。在具体手段方面,如果简单地对发表网站采取严厉惩罚,可能导致网站为避免麻烦直接锁文,使举报成为粉丝之间以破坏竞争对手为目的的频繁恶意举报。而如果缺乏惩罚措施,则网站与作者联手作弊、改头换面进行规避的情况也很可能出现。因此,相关监管、审读工作不能懈怠,必须保护在维护知识产权方面行动积极的网站,避免其责任心、道义感受到挫败,出现赢在道理,输在收益的情况。

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从将印刷文化中酝酿的文本无功利搬上网络传播,到培育出一批对文化资源予取予求、任意化用的热门写手,再到打造特色鲜明、偶像化的吸金大神,已脱离印刷文学体系的参照,在文本特色、创作队伍、审美追求等方面发展出足够的独立性。快速的发展酝酿出魅力,也制造着问题。在网络文学研究中,回顾来路、厘清过程,不失为从根源上分析问题并提供解决思路的一个选择。

注释:

[1]中国作家频打维权官司 新华网 2005年4月11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4/11/content_2812794.htm

[2]“盗墓贼模仿《鬼吹灯》挖宦官墓”,http://epaper.gxrb.com.cn/ddshb/html/2009-02/03/content_1412860.htm。

[3]《天下霸唱:写作不是正经事》,《竞报》,2008年7月11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fef6b01009wzk.html。

[4]一本书全部是抄袭的,能出版吗?安意如告诉你,能!!!,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4047072-1.shtml。

[5]郦亮“网络才女”抄袭成瘾?安意如:只是借用了点文字 青年报2007-4-12

[6]《大神写手匪我思存怒怼《甄嬛传》作者流潋紫抄袭,连错别字都抄》,http://news.ifeng.com/a/20170811/51614169_0.shtml。

[7]晋江原创网抄袭举报列表:http://www.jjwxc.net/impeach.php?listall=1。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
走进中国网络文学的五大热点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发展与批评及理论的互动关系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网络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的成功吗?
不可忽视的网络与网络文学的影响力——谈网络、网络文学对中学生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我国网络文学IP的现状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