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车轮子上的国家”,为何重新呼吁让城市适合行走和骑车?

2018-03-08 13:54方柏林
南方周末 2018-03-08
关键词:骑车生活

201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份报告称,美国70.7%以上成年人体重超标,缺乏应有的运动是最为关键的原因。住在郊区的人,由于开车上下班,更缺乏锻炼。

方柏林

密歇根的加尔文学院(Calvin College)哲学教授李·哈代(Lee Hardy)多次旅居海外。作为哲学家,德国科隆那样适合行人的欧洲城市,让他漫步与遐想。路在脚下而非轮下的城市,给人人道、和谐、愉快的感觉。相对于乡村和郊区,中国城市也资源集中,设施优良,生活便利。回到北美,内城则是脏乱差的别名,高犯罪率的象征。城市中心被空心化,凋敝如中国乡村。哈代写了一本有趣的小书,叫《拥抱建筑:反思可散步的社区》。

美国有钱人逃离城市,进入郊区,包括中产阶层集中的近郊(suburban)和富人居住的远郊(exurban)。后者也称“卧室社区”:人们白天在城里工作,一下班则作鸟兽散,开车回到远郊。城市大逃亡始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嫌城区脏乱,人员复杂,于是“自绝于人民”,在乡下买地置产,周末去过把乡绅瘾。渐渐地,家人全搬到郊外,唯独男主人白天乘车去城里上班。

美国人生活的郊区化,和我们的城镇化殊途同归,主要原因也是政府和房地产商的鼓励。

不过,政策和经济杠杆所起作用更大。1934年,美国成立了房屋局。联邦政府经由该机构大力推广郊区开发。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之一便是用联邦贷款支持家庭购房,使得购房比租房更合算。为了更好利用闲置土地,购房政策向独门独户新住宅(house)倾斜,而非城区旧宅改造。1980年代,里根当政时期对税法进行了改革,各种消费贷款抵扣税额被废除,而房产按揭仍可抵扣税。房产也可用来抵押贷款。这进一步增加了购房的吸引力。

除了房地产商之外,汽车、轮胎等工业也鼓励人们离开城市去郊区住。不然的话,大家都在城里住,交通便捷,出来走几步就能买到东西,汽车谁买?搬去郊外居住,得利最大的是汽车行业。“汽老大”甚至打败了“铁老大”。中国风景独好,高铁建设如火如荼,而美国铁路公司Amtrack则经营惨淡,长期亏损。很多过去的客运铁路都停运,不少就是被汽车行业逼死的。通用汽车甚至直接买下纽约铁路,毫无悬念地将其玩完。1949年,芝加哥政府控告通用汽车有扼杀其他交通方式的犯罪图谋,但只给出了5000美元罚款。

城区空心化,有点钱就去做乡绅,弊病还是很多的。在中国,住宅区虽多远离工业区,但是做得比较对的地方,是住宅区和商业区还是靠得比较近的,步行可以买菜,健身,跳个广场舞啥的。美国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隔得堪称天各一方。买东西得开车。有时候需要利用周末时间“陈焕生进城”——购物城的城。

很多地方独院户和公寓户分离。公寓户被贬低为拖了一群孩子的吸毒老爸、刚出狱找地方住的前犯人、因为性侵而被软禁在家的罪犯等。住别墅的瞧不起住公寓的。别墅区居民担心公寓楼拉低房价,总是排斥附近新建公寓楼。如此一来,过去的种族隔离变成了而今的空间隔离。我们自己刚来美国,住的公寓就不少。第一个住的地方是波斯尼亚人密集的公寓区,左邻右舍有穆斯林有佛教徒和无神论者,有难民家庭有学生也有新上班族,实际上我感觉那时候还有趣一些,而今的郊区独门独院生活,家家热心于护理草坪,整齐划一,失去了很多生活本应有的色彩斑斓。

说到空间,当代美国人擅长空间私人化,比如自己家后院建游泳池篮球场,而放弃了公共空间。欧洲和中国城市那种公共广场绿地,美国就比较少,更常见的是大同小异的公园。这些公园多免费,且设有网球场篮球场等基础设施,但人口密度不够,公园多半冷清,除非有中小学球队来训练。介于家庭和单位之间的“第三处所”,在郊区社会也几乎消亡。

作者崇尚步行能骑车的社区。这方面丹麦做得就很好。丹麦成为自行车大国,理由未必都是“高大上”的绿色情怀和环保意识。研究者调查中,只有1%的人以环保为选择骑车的理由,大部分人选择骑车的理由是便宜、快捷、方便、愉快、安全。对于市政管理来说,鼓励骑车而非开车,每公里可以节省0.53美元。想对骑车友好,城市基础设施应有所改造。丹麦的出租车有的设自行车架。地铁出入口有停放自行车的地方。甚至在自行车道上,都有专用垃圾桶。这种垃圾桶比普通垃圾桶稍高,斜向自行车道,让骑车人不下车就能扔垃圾。这与美国的对比很鲜明:生活在得克萨斯这种地广人稀的小城市,空间设计基本上是为开车人考虑的。我试图在从学校走回家,发觉很多地方根本没有人行道。一个人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行走,也给人“无家可归者”的印象。很多地方过马路也非常不方便,直接穿越马路吧,又属违反交规的“非法横穿”(Jaywalking)。

一个“车轮上的国家”,为何重新呼吁让城市适合行走和骑车?开车上下班,不是挺好吗?不好的一点,是这种生活方式影响健康。1996年,美国的卫生总长发布报告称,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每年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这种生活方式在引发慢性疾病上,作用仅次于抽烟。201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份报告称,美国70.7%以上成年人体重超标,缺乏应有的运动是最为关键的原因。住在郊区的人,由于开车上下班,更缺乏锻炼。2003年罗格斯大学(Rutgers)的研究者根据人口密度、土地用途、集中程度和街道是否适合骑车步行,设立了一个从0-400的“偏远指数”(Sprawl index)。越住在郊外人口稀少地区,该指数越高。研究发现,该指数每增加50点,肥胖率上升10%, 高血压上升6%。该研究对美国“生活方式”强劲打脸。通常情况下,中产和富裕家庭,多半对人口密集地区避之而恐不及,更多选择宁静的、绿草如茵的郊区生活。甚至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也是郊区多于城区;在郊区人们开车速度更快,担心更少一些。

这些结论中国不宜照搬,但在城市设计和规划的角度上,此书打开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以新的思路看待熟悉的城市。从骑车人、步行者的视角去看城市规划,很多地方是需要大改的。中国人口密集,适宜向外扩散,我向来认为,让乡村城镇化不如建设宜居乡村。但凡事应该都有两面性,为了不让自己思维形成定势,我也建议大家看看此书,了解城市化一派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猜你喜欢
骑车生活
骑车上班日
生活感悟
Itoly: TOwn Poys People to Ride Bikes to work 意大利小镇:骑车上班可赚钱
无厘头生活
边骑车边充电的充电夹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纽约客习惯骑车上班
骑车环岛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