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与名字

2018-03-14 05:50李文君
紫禁城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名绰号

李文君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博士,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著有《紫禁城八百楹联匾额通解》、《皇帝的名字》等书

犬与小名

犬大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也是我们忠实的伙伴。

因与人类的关系太过密切,犬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犬来取名字,是其中比较独特的一项。在此,借戊戌新年来临之际,对用犬命名的现象做一简单的介绍,以飨读者,兼贺新春。

小名,也叫小字、乳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不久取的名字。比起大名(官名)来,小名是非正式的名字,具有顺口、随意、记事性强等特征,顺口中透出亲昵,随意里洋溢着真爱,寄予了长辈对孩子无限的期望。宋人方勺在《泊宅编》卷四记载了一个用狗取小名的故事:「状头时彦,母怀之弥月,梦数人皂衣,肩舆一金紫人,径入房中。明日,犬生九子皆黑,晚遂生彦,故小名『十狗』。」时彦,字邦美,开封人,是宋神宗元丰二年(一〇七九年)的状元,因有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九个「黑狗哥哥」,所以小名叫「十狗」。

犬是常见的动物,也是我们最可靠的朋友,用其来做小名,可谓源远流长。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小名犬子,后来因羡慕蔺相如的为人,改名为司马相如。因司马相如名气大,有出息,自此以后,人们便纷纷用「犬子」一词,谦称自家儿郎。有的人更进一步,干脆用「小犬」与「豚犬」来谦称自己的儿子。之所以这样称呼,最初不乏有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司马犬子那样出色的暗示。

过去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老百姓囿于见闻,对于其他吉祥、长命之物,识见不广。唯猫犬一类,随时随处可见,将其用作小名,也在情理之中。用犬命名,固然看中其与人亲近,有亲昵之情的一面,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取其身体皮实、耐磕打,容易养活之故。古时卫生与医疗条件差,婴幼儿夭折率较高,抚养孩子长大不易。孩子没病没灾,能像命贱的狗一样结实,顺顺利利长大成人,是人们普遍的希望。宋代佚名的《道山清话》一书记载:有位出家人在欧阳修家,看见一个小名叫「僧哥」的孩子,就笑着问欧阳修:「公不重佛,安得此名?」欧阳修也笑着回答:「人家小儿要易长者,往往以贱名为小名,如狗、羊、犬、马之类是也。」原来,素来对佛教有看法的欧阳修,用僧哥给孩子命名,就像用「狗、羊、犬、马」一样,也是取其命贱之意。在藏区,一旦孩子夭折,受宗教影响,人们便以为是有鬼魅作祟所致。于是在下个孩子

出生后,便把幼儿抱到羊狗等家畜跟前,有的还把幼儿放在家畜的肚子下做做样子,然后再抱回来,取其为名。其用意是告诉鬼魅,孩子是从狗羊等家畜那里捡来的,不是人养的,不要再来纠缠了。

(王青山《藏族姓名的社会文化背景》,《民族语文》一九九三年第五期)过去满族也有给孩子起名叫「狗子」(因达浑)的命名习俗,有的是因为小狗可爱,有的是因为狗好养活,还有的人以为这可以欺骗抓人的鬼怪,新生儿叫「狗子」,鬼怪听了就信了,便不会把他抓走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用贱名保护孩子这一点上,古今中外是有共通之处的。晋陶侃小名溪狗。南朝梁叛臣侯景小字狗子。金世宗子郑王永蹈,小名石狗儿。曾经盛行于江浙一带的「阿狗」,西南一带的「狗儿」(《红楼梦》中有「狗儿」)、「狗娃子」,北方的「狗子」、「狗剩」、「狗蛋」、「狗不理」、「狗不吃」、「狗嫌臭」,蒙古族地区的呼和瑙海(青狗)、哈日瑙海(黑狗)、希日勾力格(黄狗仔),甘肃与青海的安多藏区的齐毛太(狗)、曲毛才让(长寿狗)、其加(狗屎、)吉珠、屈格、齐车(小狗)等小名,都属于这种情况。

阅读链接

外国文学作品中为孩子取名的情况

◎ 鬼怪似乎都是很笨,而且容易被骗的,我们只要看那很通行的,给小孩起一个污糟讨厌的名字的习惯,便可明白了。这会引起鬼怪的嫌恶,觉得这个的小孩是不值得去麻烦的,所以西伯利亚某民族中如有人失掉一个小孩,他便将新生的婴孩叫“狗子”,希望鬼怪听了真相信这是一匹“小狗”。孟加拉的有些种族,常有这些坏名字给小孩,如饥荒、瞎眼、独只眼、马蚻、耗子、公猫、流氓、蝎虎子、粪堆。——英·赫伯忒夫人《儿童志》(Mrs.S.Herbert, Childlore,1925)

明人绘 婴戏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李嵩 货郎图卷(局部)绢本设色 全卷纵二五·五厘米 横七〇·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这些取名者也并非没有意识到以犬作小名的不雅致。对女孩子,就从不这样取名。一方面,这大概来自重男轻女的传统偏见,父母长辈们对女孩借他物逢凶化吉的期望值不像对男孩那样大;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更普遍的一个方面,是传统的审美心理所致。中国人认为:女孩需要纤细、柔美,因而应回避粗俗与浅陋。而男孩的审美素质,则是只要粗犷,那么,丑陋一点,也无关大局。

犬与大名

大名,也叫正名、学名、官名,是人成年后的正式名字。因其需要在正式场合使用,比起小名来,大名更端庄、稳重,用字也较雅驯。在我们的印象中,很难把正名与「犬」、「狗」这类俗物联系起来。可在历史上,以「狗」作大名的人,还实有其人。据《南史·张敬儿传》记载,南齐大将张敬儿本名苟儿(苟同狗)。据说其母偶卧田中,梦见一只长着犄角的小狗舔舐自己,后来怀孕产下一子,就起名苟儿。几年后又生一子,因苟儿之名,起名猪儿。等到张苟儿富贵之后,宋明帝刘彧认为苟儿这个名字粗鄙不堪,就在苟字右边加反文旁,改其名为敬儿,他的弟弟猪儿也跟着改名为恭儿。

明人绘 货郎图轴(局部)绢本设色 全幅纵一九六·三厘米 横一〇四·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张敬儿之外,以狗为正名的,亦复不少。春秋时期,晋景公名獳(发怒的狗)。郑国有公子尨(多毛狗),堵狗,侯獳;卫国有司马狗,史狗,歂犬(狗獾),獳羊肩;还有人叫瘈狗。西汉宗室有刘狗彘,刘狗。东汉梁冀子名胡狗。三国时东吴建邺有工匠黄狗。北魏有被农民起义军推为首领的秦州主簿吕苟儿,有咸阳王元禧国中的斋帅(即帝王斋宫禁卫长)刘小苟。北齐时有平原郡妖贼首领刘黑狗。南朝时,有小吏姓皇名太子,齐武帝萧赜移其点于外,改太子为犬子。梁有大将齐苟儿。辽代有临潢留守耶律赤狗儿。金海陵王时有刑部郎中海狗。金世宗时有尚厩局副使石抹青狗。金章宗时有宫中护卫花狗。金宣宗时有都统纥石烈猪狗,广宁知府温迪罕青狗,辽州总领唐括狗儿,兰州西关堡都统王狗儿,大将完颜白撒有子亦名狗儿,左宣徽使移剌光祖原名八狗,后改名光祖。元初有山西翼城孝子郭狗狗,有山丹州孝子宁猪狗,元世祖时有契丹人万户大将石抹狗狗。元文宗时有宦官中政使黑狗者,明初,陕西武功有孝子周阿狗,有北平都指挥徐州人孙狗皮。明成化初年,有广西浔州农民起义首领侯大狗。明万历年间,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白塔有崔脑害题记,崔脑害本是汉人,姓崔,用蒙古语「脑害」(狗)来命名。(李逸友《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的金元明各代题记》一文,附录题记第四〇八条,《文物》一九七七年第五期,六三页)。沈阳东陵区有个村名叫「英达」,源自满语「英达户齐」(Indahvci),意思是「小狗儿」,也有活泼可爱的意味。英达户齐,姓瓜尔佳氏,与清初「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是本家,官职是五品牛录章京。英达户齐官品虽然不高,在清初时,地位却很显赫,因为他的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四子镇国将军汤古代,成了努尔哈赤的亲家。英达附近的土地、房屋、人口都属于英达户齐,后来此处得名为英达村。

以上所列名字,以春秋与金元两个时段最为集中,这是受当时社会风尚影响的结果。春秋时期,距上古未远,人们未被后来形成的条条框框束缚,民风淳厚,社会上洋溢着质朴清新之风,有时还会还夹杂几许犷野之气。在命名上,一般不会去咬文嚼字,刻意雕饰,名字简单直白,却自有一种纯真天然之美。金元两代,是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之前,女真与蒙古民族,过着传统的渔猎与游牧生活,古朴纯真,并未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们入主中原后,在某种程度上,还沿袭着原来简单的生活习惯,命名时随意真率,忌讳少,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俗名」与「丑名」。或许在当时人的观念里,这些名字不俗,更不丑。

明人绘 猎犬人骑图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人绘 梅坨围猎图轴纸本设色 纵一三四厘米 横六三·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俞龄 围猎图轴绢本设色 纵二一四·五厘米 横九七·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犬与绰号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两国皇帝只是傀儡,大权分别把持在权臣高欢与宇文泰手中。为争正统,两人互相诋毁。宇文泰的鲜卑语名字,叫「黑獭」,因獭与狗有相似之处,高欢给宇文泰送了一个粗俗的绰号:焦梨狗子。《北史·魏本纪五》记载:高欢私下找人给宇文泰编了句谣言,散布出去让儿童们歌唱:「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啮断索。」非狐非貉,焦梨色的狗子,是对「黑獭」的污蔑性称呼;索,指鲜卑人的发辫—— 「索头」。鲜卑风俗,男子要把头顶上的头发全部剃光,只留脑后、两鬓及前额一小部分头发做装饰,这叫「髡发」,也称「索头」。这个童谣,是说黑獭宇文泰要咬断绳索,要篡西魏鲜卑皇帝的江山。另外,唐人刘知几的《史通·内篇·言语》也记载了一首北齐童谣:「獾獾头团团,河中狗子破尔苑。」獾指高欢,河中狗子,就是水獭,指黑獭宇文泰,暗示高欢的家园不保,高氏的北齐终将为宇文氏的北周所灭。这里的「焦梨狗子」与「河中狗子」,就是典型的以狗命名的绰号。与小名、正名由长辈所起,暗示着爱护与期望不同,绰号多为外人凭认识印象所加,寓意有好有坏,褒贬不一。具体到以犬或狗做绰号,多半是借犬骂人,含有嘲讽之意。用狗作绰号,主要可归纳成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取人的形貌特征,然后发挥想象力,再与狗联系起来。西晋杜预伐吴,驻兵在江陵城下。因杜预颈部生瘿(甲状腺肿大),江陵人就把葫芦系在狗脖子上,牵狗到城墙上让杜预看。另外,他们还把大树上突出的树瘿树皮斫掉,露出白花花的树干,在上面题写「杜预颈」三个字,以示杜预被砍头。杜预因此获得了「瘿狗」的绰号。(《晋书·杜预传》)晚清湘军骁将鲍超,身患疥癣(类似狗皮癣),奇痒无比,抓挠后多留有结痂,军中称其为「鲍癞狗」。(《清稗类钞·讥讽类》)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双眼下各有一颗黑痣,人送绰号「四眼狗」。(汪堃《盾鼻随闻录》卷五)梁山好汉,马贩子出身的段景住,因生得赤发黄须,骨瘦形粗,人送绰号「金毛犬」。以上四则绰号,均是抓住特殊的体貌特征做文章的例证。

第二类是着重渲染狗唯命是从的奴性,将其拿来作绰号的材料。北齐酷吏羊祉,每查办案件,必深文周纳,陷人于刑辟,像吞掉了月亮的天狗一样。他所经之处,人人自危,一片肃杀,羊祉也因此得了「天狗」的绰号。(《魏书·羊祉传》)北宋寇瑊,紧紧依附奸相丁谓,扰乱朝纲。丁谓被远谪岭南后,寇瑊没了后台,亦遭下放,一时间人心大快。秘书丞彭齐特地撰《丧家狗赋》,讥讽寇瑊为「丧家狗」。(《宋史·寇瑊传》)宋庆历八年(一〇四八年)正月,混进皇宫卫队的弥勒教徒突然起事,袭击禁军,焚烧宫殿,把宋仁宗吓得不轻。事后虽已严加戒备,但仍不放心。侍御史宋禧上奏:蜀中罗江所产之狗,色赤尾小,其警如神,请多购罗江狗为宫中警备,以防不测。时人讥其不知大体。建言荒诞,骂他为 「宋罗江」。(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南宋监察御史梁成大谄附奸相史弥远,攻击众望所归的真德秀、魏了翁,致使二人遭贬黜,太学生遂讥其为「梁成犬」。(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明嘉靖初,大学士张璁当政。副总兵牛某在所呈公函中,自称「走狗爬」,以讨张璁欢心。(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七)清书画家郑燮,因佩服青藤先生徐渭,戏称自己是「青藤门下走狗」。以上几则绰号,均从狗的性情上着眼,除郑板桥自称外,均语含讥讽,可谓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第三类是在「狗肉」上做文章。古时有吃狗肉的习惯,甚至有屠狗的职业,由此生发开去,狗肉也可成为绰号的元素。唐明皇时,高丽人高仙芝为安西副都护,天宝六载(七四七年),高仙芝破小勃律国(今克什米尔西北)后,在没有请示上司夫蒙灵詧的情况下,自己私自遣使入朝奏功。对此,夫蒙灵詧大为不满,骂高仙芝为「啖狗肠高丽奴」,责其不念自己的知遇之恩,忘恩负义。(《旧唐书·高仙芝传》)南宋时,湖广崇阳有巫师周某,嗜食狗肉,人称「周狗师」。

(洪迈《夷坚志》卷七)民国时期,山东军阀张宗昌,喜欢吃狗肉,据说狗见了他,夹起尾巴就跑,故得绰号「狗肉将军」。

以上三类绰号,无论着手在何处,就其内涵来讲。均带有讥讽、嘲笑,甚至是侮辱之意。这也与犬在汉语中的义项基本一致,符合汉语的表达规律,是人民群众对汉语的活学活用。

犬与合称

犬的习性,喜群体活动。古人抓住此点,合并同类项,将一些有特殊关系或相同特性的人归在一起,用犬来代称,这就是「合称」。一般情况下,这种群体合称不可能自封,而是约定俗成,并且受到社会公众认可,才得以流传开来。

合称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犬与龙虎的组合,形成所谓的「龙虎狗」三杰。龙虎狗组合的情况,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几次。最早的是诸葛一门兄弟三人,分事三国,均位列重臣,天下荣之,有「龙虎狗」之称。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其兄诸葛瑾为东吴大将军,其族弟诸葛诞官至曹魏征东大将军。当时人认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元末群雄并起,辅佐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将领中,也有「龙虎狗」组合,他们分别是徐达、常遇春与胡大海。北洋军阀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有「北洋三杰」之称,据传此称呼出自某位德国教官之口。某天,这位教官到北洋军营观操,操演完毕,他用马鞭遥指三人的背影说:此三人者,堪称北洋军中之杰。后来,有人更进一步,套用「龙虎狗」组合,将「三杰」形象化。王士珍在政治舞台上是个时隐时现的人物,故喻之为龙;段祺瑞常发虎威,故比之为虎;冯国璋则生得狗头狗脑,貌似憨厚,内心却十分狡诈,最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之术,因之称其为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清华园中,钱钟书与曹禺、颜毓蘅三人都是闻名的大才子,钱学贯中西,曹别擅才华,颜英文很好,被比拟为北洋「龙虎狗三杰」。「龙」为钱钟书,曹是「虎」,颜是「狗」。

合称的第二种形式,不包括其他物类,是仅就犬一种动物而言的。先说「台中三狗」。三国时,侍中曹爽招聚党羽与司马懿争权。其中,何晏、邓飏、丁谧为其心腹谋士,被时人骂为「台中三狗」。(陆龟蒙《小名录》卷上)再看「三思五狗」。唐武后、中宗时,尚书武三思窃权乱政,植党营私,朝官冉祖雍、宋之愻、李悛、周利贞、姚绍之甘心受其驱使,迫害正直士大夫,被时人骂为

「三思五狗」。(《旧唐书·武三思传》)与此类似的,有「三不吠之犬」。元人李有《古杭杂记》上说,宋宝祐三年(一二五五年),丁大全、陈大方、胡大昌三人同授谏官,被时人骂为「三不吠之犬」,因为三人的名字中均有「大」字,头旁缺一点不成犬,可以说是不敢吠的犬,挖苦三人不敢直言奏事,只知阿附当权者。再看「八狗」。明万历年间,游历京师公卿间的江西临川监生乐新炉,编造出京官中有 「八狗」、「三羊」,一味依附于内阁首辅申时行。并作童谣说:「若要世道昌,去了八狗与三羊」。「三羊」指三位杨姓官员:杨四知、杨文焕、杨文举;「八狗」为赵卿、洪声远、张程、蔡系周、胡汝宁、陈与郊、张鼎思、李春开。八狗中的吏科都给事中张鼎思,上疏自辩,说申时行虽是自己的座师,又是苏州乡贤前辈,但自己生性伉直,坚持原则,并未违心依附于他。为此,自己还被申首辅贬为幕僚。如今乐新炉将自己列入「八狗」,一定是弄错了,八狗另有其人,将自己算进来,应该是被人掉包了。结果张鼎思越辩越黑,非但没能复职,还被人送了一个「张换狗」的绰号。(《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刑部·山人蜚语》)明代还有「十狗」。《明史·阉党传》记载: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士大夫中的无耻之徒竞相谄附,其中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寺少卿曹钦程等十人谄媚尤甚,被人骂为「十狗」,意即魏的十条忠实走狗。

明 马征 猎骑图卷(局部)绢本墨笔 全卷纵二九厘米 横五七八·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人绘 四犬图轴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无论是哪种组合,将犬用为合称,一般取其依附恶势力,狗仗人势,为非作歹之意,多数含带讥讽,是负面的。只有当有意突出犬对主人忠诚的一面时,这种合称才是正面的且有积极意义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手下的「四狗」,就是典型的例子。元太祖统一蒙古草原,有十个人的功劳最大,称为「十投下」。其中,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四人,称「四杰」;者勒蔑、哲别、速不台、忽必来四个,称为「四狗」,也叫「四獒」。《元朝秘史》记载:这四个人「如猛狗一般,凡教去处,将坚石撞碎,崖子冲破,深水横断,所以厮杀时,四人做先锋」。「四杰」与「四狗」,再加上术赤台与畏答儿两员勇将,是元太祖的十大功臣。「四狗」因一心忠于元太祖,且不畏艰难,作战勇猛,故才得到这一光荣的「合称」。

综合来看,将犬用作合称,贬斥时多,褒奖时少。在犬类进行群体活动时,中原人首先看到的是其背后的恶势力与保护伞,蒙古人先看到的是其对主人的忠诚与专一。在此思维模式下,汉族地区用犬命名的合称,就几乎全部是带枪夹棒,语带讥讽的了。

总之,在汉语语境中,犬除指动物本身外,其引申义与词语,多带有鄙视、嘲讽、甚至是侮辱、谩骂之意。这种语境,反映在以犬命名的名字上,也形成诸多不良印象。除却带犬的小名表示亲昵之外,用犬命名的正名、绰号、合称,多少都带有歧视之意。这种特殊现象,既受语言环境的制约,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通过梳理犬与名字的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洞悉当时的社会与文化风尚,为我们观察古代社会,借鉴其有益经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附记:

本文承蒙沈阳师范大学鲍明教授、包头师范学院双山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多杰东智教授在满语、蒙古语、藏语方面给予指导,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小名绰号
那一片红
奶奶的生意经
与绰号握手言和
有趣的名字
小名是我回到故乡的通行证
历史人物的绰号
不要让陌生人进来
可恶的小名
孩子,请给绰号加点“糖”
“起绰号”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