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之于学生的教育作用

2018-03-16 13:05李雪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期
关键词:情操西厢记审美

李雪

摘 要:经典的作品总是有无法言喻的教育作用,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它的一字一句都充满了吸引力,因为是以书面语言为载体,而书面语言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读出来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建筑家看见的是其中琳琅满目的高楼、阁台,音乐家感受到的是其中跳动着的节奏,语言学家关注的是其中的辞格和语言特色,哲学家琢磨出来的是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而一部经典对于学生来说几乎就可以起到很大的启蒙作用,带领他去发现新世界,从而确定自己的兴趣。《西厢记》作为一部戏曲界的经典,其语言、思想、情操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关键词:语言 情操 审美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经典文献的过程中,西厢记对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养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经典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西厢记的语言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西厢记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化俗为雅,化雅为俗”,王实甫善于熔炼方言口语入曲,他并非直接引用比较粗鄙的口语,而是经过自己的一系列加工,使其成为比较精致的口语,从而使得《西厢记》幽默而不滑稽,庄重而不严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大家都知道写作最基本的就是能够将身边的事物描述出来,然后是畅所欲言地描述自己心中所知所感,再是文采飞扬。在这里,语言的选择、冶炼与运用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很多人在写作时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辞藻,而忽略了那种最本质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氛围,有独属于自己家乡那一块的语言,很多情感只靠别人的语言是很难全部表述出来的,只有那种大家都能有切身体会的方言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在这点上,王实甫先生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用自己的语言书写饱含情感的话语。

另一方面,“化雅为俗”也很有借鉴意义,王实甫先生善于从那种厚重的“文化传统”中挖掘出能“装载”他思想的“器具”。比如当我们读到“碧云天,黄花地”“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等句时也会很自然地想到范仲淹的名篇《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而“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的是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一本好的作品,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也要有文采,对于还比较稚嫩,人生经历还比较干净的学生们来说,化用别人的名句也不失为一种良策,但要切记万不可舍本求末,能够用将“化俗为雅”和“化雅为俗”结合起来是再好不过了。

另外,《西厢记》的辞格的运用也是绝妙的。辞格运用得好,人物形象才会鲜明,环境描写才会生动。

这里就以譬喻为例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 , 文章上就用那 另外的事物来 比拟这思 想的 对 象的 , 叫譬 喻。《 西厢 记 》 曲词 中这一辞格的运用 是较多且也十分恰当的 。 〔秃厮儿〕其 声壮 , 似铁 骑刀 枪冗冗 , 其声幽 , 似落花流 水溶溶 , 其声高 , 似风清月朗鹤 峡空 , 其声 低 , 似听儿女语 , 小窗中隅隅 。 ( 第四本第 四 折 ) 这段曲词 中正 文和 譬文两个成分不但分明并揭 , 而且分明有别 。 两个成分之间都以譬喻词 “ 似 ” 来缩合它 们。 由此可见 , 这里用的是明 喻。 〔小桃红〕既然 泄露怎干 休? 是我相投首 , 俺 家里 陪酒陪茶到搁 就 。 你休愁 , 何须 约定通 媒堵 ? 我弃了部署不 收 , 你元来苗而不秀 。 呸 ! 你是个银样锹枪头 。 ( 第 四 本第二折 ) 这里 用 “ 银样锹枪头” 喻张生 , 正 文与譬文 的关系 呈 “ 甲就是 乙 ” 的形式 , 表明 二者是 相合 的关系 , 这里 用 的是隐 喻。 譬喻 , 是一 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 , 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 。 《 西厢 记 》 曲词 中的 巧譬妙喻 , 可 谓 比 比皆是 , 因而使 “ 难写之 景如在 目前” , 让人们如亲 临其境 , 获得美的感受。多学习这种手法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西厢记》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文学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

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了作者的很多东西在里面,价值观、对人生的一些看法、言语观、志向等。读一部优秀的作品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能读懂就能受益匪浅,即使读不懂,就单是它的一词一句就足以让你回味半天。

《西厢记》作为我国古典戏曲的经典,在时光的潮流下仍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就像藏在深窖中的老酒,一拉开酒盖,难掩的芳香就溢个满堂。因为王实甫先生的文笔确实如鬼斧神工,一句句唱词既准确又优美,多接触这种优美的文字,对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是非常有作用的,所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回吟。”

因为经典,所以流传。因为经典,所以被人铭记。《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也是极其复杂的。呼声较高的有两种,一种认为它是反抗封建礼教的爱情剧,一种认为它是借爱情题材抨击现实的道德讽谏剧。另外还有很多,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复杂性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使其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人云亦云。另外,文中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思想在现在也确实使用的,从这个时代的视角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在这一个层次上,其教育意义是极其深刻的。

好的书籍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在网络爆炸的当今世界,沉下心来,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滋养是极有必要的。像《西厢记》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更是值得反复咀嚼、欣赏。

参考文献:

[1]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 王日红 东北师范

[2]《西 厢 记)) 曲 词 中 的 修 辞 范 例 王 宏 伟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4]《西厢记》主题新探 刘怀堂 安庆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情操西厢记审美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
《西厢记》赏读之一: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