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香菇的段木栽培及技术改良述评(一)

2018-03-17 11:52贾身茂王瑞霞
食药用菌 2018年1期
关键词:窟窿新法香菇

贾身茂 王瑞霞



民国时期香菇的段木栽培及技术改良述评(一)

贾身茂1王瑞霞2*

(1.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8,2.《食用菌学报》编辑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106)

梳理民国时期香菇栽培文献,总结民国时期是我国香菇由传统栽培向新法栽培转型的起步,开始使用非纯培养的菌丝体“菌种”和孢子接种的探索,并有知识分子在总结改良传统栽培香菇技术的基础上,对段木栽培各个环节的工艺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形成了“段木栽培”概念,并进行了命名、定位与初步规范。但是段木栽培的技术在民国时期并没有完善,大面积生产仍以传统栽培为主。浙江省龙泉县李师颐等是这个时期香菇段木栽培技术改良实践的先行者。

民国时期;香菇;段木栽培法;技术改良

民国时期香菇栽培技术改良的试验研究的情况,张寿橙先生曾在1993年撰写出版的《中国香菇栽培历史与文化》一书和2013年撰写出版的《中国栽培香菇史》一书中作了比较深入的阐述[1,2]。民国时期是我国香菇由传统栽培向新法栽培转型的起步,开始了使用非纯培养的菌丝体“菌种”和孢子接种的探索。与此同时,还用近代香菇生物学知识对传统栽培的技术进了总结与改良,形成了“段木栽培”概念,并进行了命名、定位与初步规范。这个时期对菌种的探索,主要是试验了孢子及非纯培养的菌丝体“菌种”的制取和其接种方法,以及对段木栽培各个环节工艺应用科学术语进行概括。浙江省龙泉县李师颐等是这个时期香菇段木栽培技术改良实践的先行者。段木栽培技术的完善与在生产中的推广在民国时期并没有完成,仅仅开了个头。传统栽培方法在那个时期仍然是国内生产香菇的主要方法,新法栽培仅在个别地方进行小面积实验。从香菇栽培技术发展史的角度讲,民国时期是香菇传统栽培与新法栽培的技术交汇期,在技术研究上是新法栽培的传播试验期。

促进我国香菇由传统栽培向新法栽培转型的原因,从知识技术层面上讲,是由于随着西学东渐的传播与深入,近代真菌科学知识和食用菌栽培新技术新方法在国内逐步被运用,尤其是日本近代香菇栽培技术的传入直接促进了我国香菇生产方法的改进。我国香菇传统栽培与新法栽培的技术交汇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曾济宽发表在上海《中华农学会报》上的《香菰培养法及培养经过》[3]一文为标志。该篇论文的作者在日本留学,回国后又亲自做了用“培养木”栽培香菇的试验,是民国时期引进日本种植香菇的近代技术和“菌种”,并动手实验栽培的第一人。

笔者通过梳理民国时期的香菇文献,得出以上结论,由于对文献的分类和取舍与判断者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和衡量标准有关,本文只是作者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1 民国时期的香菇文献梳理

经检索,得到民国时期有关香菇的文献24篇(章或节),分散在《中华农学会报》等15种期刊和《生利指南》种图书中。这些文献整理后,从刊出形式看可以分为五类:期刊上的香菇专题论文,期刊上的食用菌综合论文中的香菇部分,香菇图书专著,食用菌图书专著中的香菇章节和综合科技图书的香菇章节。从资料来源上看,可以分为翻译、国人撰写两类。作者的职业有科学研究者、政府官员、香菇栽培技术人员、诗人和香菇贸易者。地域上以记述浙江省或浙江省龙泉、庆元的文献为多,如《菰业备要全书》《种蕈实验谈》《菰农秘传改良段木种菰术》《银耳香菰繁殖律》和《菰民研究》等图书,还有《龙泉庆元景宁三县之香菰业》和《浙西菰农之种菰秘术》等文章;其次是福建省,有《福州之香蕈》《闽北种制香菰之调查研究》和《邵武香菰厂参观记》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浙江省的龙泉、庆元、景宁是我国香菇栽培的发源地。民国时期香菇的具体文献,按年代先后的次序,列于文后[4~26]。

2 民国时期是我国香菇传统栽培与新法栽培的交汇期

2.1 传统栽培与新法栽培

在笔者撰写的《中国食药用菌栽培的菌种技术沿革述评(二)》一文中,曾对传统栽培与新法栽培下过这样的定义:“(1)传统栽培是以经验为主导的孢子天然接种的栽培,也称旧法栽培、老法栽培、原始栽培。砍花法栽培也属于传统栽培。传统栽培从技术与管理水平衡量属于半天然半人工栽培。(2)新法栽培是以大型真菌生物学知识为指导,培育纯菌丝体菌种人工接种并对环境进行调控管理的栽培,简称人工栽培也称季节性栽培。段木栽培、代料栽培属于新法栽培。从技术与管理水平衡量属于农艺型栽培。”[27]

新法栽培从起步到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分阶段进行,我国从晚清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衡量,我国食用菌新法栽培从萌芽到适宜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成熟与应用,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下面是晚清和民国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890年至1911年,主要是以引进西方的近代真菌知识及新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为主,西方近代食用菌书刊的翻译、知识的传播在我国的开始,是我国食用菌新法栽培的知识启蒙期,是新法栽培传入、传播并被接受的初期。以1890年《格致汇编》中刊登的《西国名菜嘉花论》[28]中介绍利用菌种栽培双孢蘑菇的方法为先声。这一阶段的标志性论文是《农学报》上刊出的《家菌长养法》[29],该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双孢蘑菇知识以及近代栽培技术,特别是引进了“菌种”的概念。这个阶段是用近代真菌理论知识认识食用菌的启蒙与传播过程,这一阶段主要在晚清时期。

第二阶段是从1912年到1949年,这是在科学地初步认识食用菌的形态、生活史、繁殖特征及分类地位,并了解可以用孢子或菌丝做“种”,栽培出食用菌子实体新知识的基础上,不少热心于食用菌栽培技术改良的先驱,探索寻找合适的“菌种”和人工接种的方法,以及寻找最适培养基与科学管理措施的过程,可称为传播试验期。这一阶段以邹秉文《种蕈新法》[30](1916)的发表为起步,以史公山撰写出版的《食用菌栽培法》[17](1939)为标志。这一阶段是在总结以前木腐菌栽培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段木栽培”的概念,并给予了命名、梳理,主要过程是在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对食用菌新法栽培技术还没有完善,纯菌丝体菌种的研制与应用、培养基的研发以及栽培过程中的科学管理等等,都是1950年以后才得以完成的,这将另文叙述。

民国时期是食用菌新法栽培的传播试验期,在近代真菌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了非纯培养的菌种试制与接种、新法栽培的科学管理等试验工作。“段木栽培”概念的形成、工艺的命名与地位的确立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

2.2 民国时期香菇传统栽培与新法栽培交汇期的文献例证

民国时期最早的香菇文献出现在1918年,共有两篇(节)。一是“食用菌栽培法”一文中的“第一香菇栽培法”[4],一是《生利指南》一书中的“第一篇农业”之“第四节谷菜种植法”中“(2)蔬菜栽培法”的“(六)香菇栽培法”[5]。比较这两篇(节)香菇栽培技术的数据、语句基本相同,只是后者似乎为前者的缩写,都讲到了传统栽培与新法栽培的方法。

为了比较清楚地了解这一技术交汇期的特点,不妨将《生利指南》“第一编农业第一章种植”之“第四节谷菜种植法”的“(2)蔬菜种植法”中的“(六)香菇栽培法”的全文抄录如下。

槠树椎树栗树栎树楢树全可以种香菇。只须以菌种子栽在树上即成。其余无香味及药味之宽叶树,也可种之,惟所得较少耳。至树木之大小,亦有一定,大约以直径三寸至一尺者为宜。若过于幼稚,则树皮太薄,蘑菇头既不易繁生(栽培香菇之树木,大抵生在山阳者较生在山阴者为胜,生在山腰湿地者,较生溪谷间者为愈)。其伐木之时期,若为常绿之宽叶树,则自晚秋至冬季,随时均可采伐之。若为落叶之宽叶树,则宜注意者有三:(1)落叶之宽叶树,一至冬季,叶即变色,迨树叶变至三分之一时,即为最适宜采伐之时。(2)既届秋季,先把树身,切下一片,用舌舔之,若其味甜,即可采伐,涩则不可。(3)伐木时锯口若湿,便不易采伐,盖因树木于春时发叶,秋季落叶,此时树皮最易剥落,故采伐树木必俟落叶以后者,以此也。至落叶之宽叶树,一至秋季落叶之时,即有一种精液,变为糖样,从树梢下流,达树干以及树根,其树叶颜色变至三分之二之时,此种糖样之液,正达树干,此时树干中最富精液,故为采伐最宜之时。采伐以后,因木之大小,截为四尺长或六尺长,再用斧锯,凿作数窟窿,每百根作一排,而斜倚于木架之上,木架以置于树林内略透日光而又湿润之处为宜。然后以曾经生长香菇之木,择一二根,插在中间,香菇即自然生长矣!或以香菇之种子,用水溶解,泼于有窟窿之木上。或以曾经生长香菇之木,取其朽腐之处,用水作成粉汁,灌入窟窿之中,而后倚于架上。或择适宜栽培香菇之处,而即以有窟窿之木,置于附近,听其自然发生,均无不可。如上法施行之后,更以树皮树叶或柴禾之属,盖在有窟窿之木上,则种子不致干死,俟至木皮渐呈白色而略带朽腐之时,即为香菇发生之兆。即以有窟窿之木,浸入清水,过一昼夜,取出而系其两头,以其大头向上,直立在树林之内。迨经一夜,香菇即长成可采取矣!采取之后,宜即使之干燥,干燥之法有三:(一)为木干法,即以有窟窿之木暴于日中,则香菇自然干燥。且香味色泽均极良好,惟此木一经暴燥,即不能重生香菇耳。(一)为日干法,即以摘下之香菇,摊于竹帘或苇席之上,而暴诸日中是也。(一)为火干法。此火干法又有两种。一用竹竿以香菇穿作一排,而置于火旁烘之,此法不良。以近火之处,易发生黑黝色也。一用小屋,于中间置火,而于屋之四周,层层悬以木板,以香菇摊在板上,然后自上而下,逐渐调换,如是则香菇并不近火,而亦易于干燥。[5]

1918年的这两篇(节)香菇文献,未注明出处。其谈到的四种接种方法前,先讲了对树木的处理:“采伐以后,因木之大小,截为四尺长或六尺长,再用斧锯,凿作数窟窿,每百根作一排,而斜倚于木架之上,木架以置于树林内略透日光而又湿润之处为宜。”[5]这已是把原木截成较短的一段一段,并在上面“凿作数窟窿”,“凿作数窟窿”即是沿用我国古老的“砍花”技术。

其“接种方法”有四:一是“以曾经生长香菇之木,择一二根,插在中间,香菇即自然生长矣!”这明显是我们所说的“嵌木引诱法”;其二是“或以香菇之种子,用水溶解,泼于有窟窿之木上,”这显然是我们所说的“孢子液灌注法”;其三是“或以曾经生长香菇之木,取其朽腐之处,用水作成粉汁,灌入窟窿之中,而后倚于架上”,这显然是“旧菇木粉液灌注法”;其四是“或择适宜栽培香菇之处,而即以有窟窿之木,置于附近,听其自然发生,均无不可。”这一方法显然是我国传统的“香菇孢子自由飘落随意接种法”,即现代所说的“砍花法栽培”。

可以看出,在认识了“孢子” “菌丝”均可作为“种子”后,该文叙述的四种接种方法,前三种接种方法是近代发展的新法栽培,不过使用的是非纯培养的“嵌木引诱法” “孢子液灌注法”和“旧菇木粉液灌注法”。最后一种接种方法是传统的“砍花法”栽培。从这个文献的记述,可以充分说明民国时期是香菇传统栽培与新法栽培交汇期。

2.3 香菇传统栽培与新法栽培的交汇期是一个漫长的时期

菌种和接种方法是衡量栽培技术水平的关键之一,从以上一段香菇栽培对使用的菌种及其接种方法的叙述,可以看到既有传统栽培,又有新法栽培,很明显,这是我国香菇传统栽培与新法栽培的交汇期。当时在生产中大部分运用的还是传统栽培方法,另外在一些接受先进技术较早的地区也进行着新法栽培的实验。在这一阶段,西方近代真菌科学知识,已经开始从知识分子手中转移到了香菇的实际生产中。但是这一时期是我国食用菌新法栽培的“传播试验期”,实则为新法栽培探索适宜菌种和接种方法的初级萌芽阶段,生产中应用新法栽培的还很少。

这个技术交汇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正如北京农业大学娄隆后教授1979年在他调查的《我国香菇的老法栽培》报告里总结的那样:“据我国历史记载,早在七百多年前,我国已开始栽培香菇。最早栽培香菇的地方是浙江庆元、龙泉县。近几百年来,由于浙江缺乏适合栽培香菇的林木资源,不少菇农在福建、江西、安徽、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的深山中取得了种香菇的权利。从而扩大了栽培范围。直到现在,庆元、龙泉两县每年还有几千名菇农有组织地到外省栽培香菇。这种技术目前叫做老法栽培。福建1957年生产香菇525吨,江西安远县1968年年产100吨,主要是靠老法生产的。”[31]“近十几年来,随着生产的需要和技术的发展,各地开始培养香菇菌种,人工接种,科学管理,发展了新法栽培,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31]娄先生1979年撰写的《我国香菰的老发栽培》调查报告,充分说明了在我国香菇传统栽培与新法栽培的交汇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9世纪90年代起,直至20世纪70年代,前后经历了约八九十年。

晚清是食用菌新法栽培的“知识启蒙期”,民国时期是新法栽培的“传播试验期”。这两个阶段的特点是新法栽培与传统栽培的交汇,这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初期发展过程。(待续)

S646

A

2095-0934(2018)01-057-04

为通讯作者,E-mail: wangruixia2893@163.com。

猜你喜欢
窟窿新法香菇
南通崇川区“十个一”系列助力新法入脑入心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香菇接种三招
亡羊补牢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养老窟窿如何补?
日全食
无痛肌肉注射新法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
小香菇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