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超声诊断分析

2018-03-17 18:29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471900李纳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17期
关键词:肥厚型浅表胃壁

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471900)李纳

在各种胃病中慢性胃炎占首位,以往临床对该疾病诊断多采用胃镜或X线钡剂造影检查,且临床证实胃镜检查可作为慢性胃炎诊断的金标准,然而,随着超声检查技术和仪器分辨率不断改进与提高,超声检查也被广泛应用到慢性胃炎疾病诊断中,其具有操作方便、无创、无痛等优势,更适用于不愿做胃镜检查的孕妇、儿童及年老体弱类患者[1]。本文选取81例慢性胃炎患者,主要分析了慢性胃炎的超声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7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1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7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分布:10~79岁,平均年龄为(40.2±3.6)岁,该项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在研究前均已知情并同意。患者入院后均行胃镜和超声检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胃镜和超声检查,检查前1日,需引导患者晚餐进食清淡易消化且不产气的食物,并在检查前禁食8h以上,胃镜检查采用olympus奥林巴斯200型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前需引导患者将膀胱排空,然后取左侧卧位,入境检查。超声检查仪器为西门子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3.5MHz,行超声检查前,需引导患者饮500~800ml温开水,然后引导其分别取半坐位、左右侧卧位和仰卧位,再对其胃体、窦、底及幽门部横切、纵切、斜切和多方位进行连续扫查,并对各部位胃壁层次、厚度和黏膜层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对比胃镜和超声的检查情况,计算超声对慢性胃炎诊断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分析数据,采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诊断,81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胃镜共检查出54例(66.7%)患者为浅表型胃炎,8例(9.9%)患者为肥厚型胃炎,19例(23.5%)患者为萎缩型胃炎,超声共检查出53例(65.4%)患者为浅表型胃炎,6例(7.4%)患者为肥厚型胃炎,18例(22.2%)患者为萎缩型胃炎,4例(2.0%)患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超声与胃镜检查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且将胃镜检查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5.1%,见附表。

3 讨论

慢性胃炎发病率高,且病情未有效控制易进展严重,为此,临床需尽早对疾病进行确诊,再行针对性治疗,才能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往临床多采用胃镜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但是,有研究证实,部分患者行常规胃镜检查时难以耐受,患者诊断过程中较为痛苦。随着超声诊断技术和仪器分辨率的不断提升,二维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重视和受到患者的欢迎,超声扫描可观察胃及周围比邻器官,因此,其对慢性胃炎也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2]。

本研究通过对比胃镜和超声检查结果,得出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5.1%,并且通过超声检查,可知慢性胃炎主要分为浅表型胃炎、肥厚型胃炎及萎缩型胃炎三种分型,三种不同分型的胃炎超声影像学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浅表型胃炎超声影像图表现为胃壁层次清晰、厚度正常,黏膜层呈锯齿状改变,毛糙,稍增厚且可见增强回声,黏液回声和黏膜层表面气体在胃黏膜糜烂处附着较多,该类患者胃蠕动良好。肥厚型胃炎超声影像图主要表现为胃黏膜明显增厚,基底窄,突入胃腔内,呈息肉样或小绒球状增生,边界清晰,病变部位胃壁弹性良好。萎缩型胃炎超声影像图表现为胃蠕动减慢,黏膜变薄,胃壁层次尚清晰等。

综上所述,对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超声诊断,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因此超声检查结果可作为疾病诊断的有效依据。

猜你喜欢
肥厚型浅表胃壁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家族聚集性明显的肥厚型心肌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
超声心动图诊断乳头肌肥厚型心肌病1例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剖宫产术后浅表伤口愈合过程中使用白砂糖的效果观察
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