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枢性尿崩症1例

2018-03-18 15:29于文颜张运良指导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尿崩症太溪风池

于文颜,褚 红,张运良,王 锐(指导)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级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不足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1]。笔者跟师期间,针灸治疗中枢性尿崩症1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患者,女,59岁,2017年1月9日因“多饮多尿半年余,加重1周”初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烦渴多饮,小便次数增加,白天平均1h1次,夜尿4~5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于某医院经禁水加压素试验后诊断为中枢性尿崩症,给予口服弥凝1片,日3次,终生服药,症状有所改善,但仍影响日常生活。近1周症状加重,遂来就诊。刻诊:烦渴多饮,多尿,小便白天1~2h1次、夜尿3~4次,恶热,纳眠差,大便可,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舌中有裂纹,脉弱。中医诊断为消渴(脾肾阳虚)。西医诊断:中枢性尿崩症。治则:温肾健脾,益气升阳。针刺取百会、风池、风府、合谷、次髎、太溪、昆仑。患者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其中次髎采取0.30mm×50mm毫针,由外上向内下方向斜刺,刺入骶后孔,提插捻转使局部有酸胀麻电感并向小腹和下肢传导。余穴均采用0.35mm×40mm毫针,行平补平泻手法,百会向前平刺15~25mm;风池向对侧眼球针刺20~30mm,行捻转提插手法,力求针感向同侧头部或眼眶部放射;风府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15~25mm,不留针;合谷、太溪、昆仑均直刺15~25mm,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次髎接电针调至疏密波,配合TDP照射腰骶部,留针20min。隔日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前期仍口服弥凝1片,日3次,2个疗程后,白天小便2~3h1次,夜尿1~2次,口渴不甚,心情舒畅,嘱药量减为日1片;3个疗程后,白天小便约3h1次,夜尿1~2次,停用弥凝,继续针灸巩固2个疗程,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随访6个月,疗效巩固。

按:中枢性尿崩症属中医“消渴”范畴。本例患者年近六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年六十,阴痿,气大衰……”。精气亏虚,肾阳亦为之不足,而肾为水脏,主津液,肾阳衰惫气化失司,膀胱开阖失常,故见小便次数增多,夜尿频繁;肾阳不足,无以温煦脾阳,脾运化水液无力,津液布散不足,而心属火,赖水以宁,水不济则心火亢盛,可见烦渴多饮,恶热,夜眠差,舌脉亦为佐证。故治疗应以温肾健脾,益气升阳为原则。

针刺取三阳经穴、督脉及足少阴经穴为主。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难经·六十六难》曰:“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五行属火,且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故取太溪、昆仑补肾温阳;次髎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部,适对第2骶后孔,前直膀胱,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故取次髎调节膀胱府气;风池、风府皆在项后,分属足少阳胆经和督脉,且与阳维脉相交,督脉为诸阳之会,阳维脉维系诸阳经,《难经·二十九难》云:“阳维维于阳”,故风池、风府具有调节全身诸经阳气的作用。陈祥芳指出针刺风府穴能明显改善烦渴、多饮症状,减少饮水量及尿量,提高尿比重[2]。百会位于巅顶,归属督脉,《针灸甲乙经》称其为三阳五会穴,亦为百脉交会之处,可升阳益气,安神定志。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灵枢·经脉》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所生病者”,故取合谷以行气活血,升津止渴。

中医辨证,针灸治疗,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尿崩症太溪风池
突然尿量异常增多,可能是尿崩症
突然尿量异常增多,可能是尿崩症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温暖手脚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尿崩症的特点及诊断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