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忆与坦荡的诉说
——读《生正逢时:屠岸自述》

2018-03-19 05:00张立群
传记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自传经历

张立群

辽宁大学文学院

直到《生正逢时:屠岸自述》的“尾声”,讲述者屠岸才解释为何以“生正逢时”为题:这四个从作家吴祖光那里借来的字,意指“生活经历如此丰富,岂不是生正逢时?”很难想象,经历20世纪多次风云际会、是年已八十五岁的屠岸仍然保有如此积极、乐观的心态。他将“继续向前,绝不回头,绝不气馁”作为“尾声”的题目,小心翼翼地讲述着曾经经历过的往事。他的诉说如此坦荡,内心如此纯净,以至于让人读来心生暖意。

成长的足迹与多重身份的凸显

在《生正逢时》中,屠岸从1923年自己的出生开始讲起,下至2009年8月此书定稿之际,记录了其八十五载的生命历程。《生正逢时》正文共分19章,其中有7章标有明确的时间,具体为:“第一章 童年(1923年11月-1930年8月)”、“第二章 小学、初中、高中(1930年9月-1942年8月)”、“第三章 大学(1942年9月-1946年5月)”、“第四章 青年党员(1945年8月-1949年5月)”、“第六章 与戏剧结缘(1949年5月-1972年12月)”、“第十章 初到人文社(1973年1月-1979年12月)”、“第十二章 受命挑重担(1980年1月-1987年11月)”。这7章标注时间前后衔接,全面展现了屠岸的家族史和他“童年—少年—青年—成年—晚近”的人生轨迹及相应的阶段分期,可视为《生正逢时》的叙述主线。

与这条清晰的主线相比,从“第五章 译笔初试”开始的余下12章以“穿插”的形式置于其间,作为之前有明确时间标注章节的“有效补充”,这种“平行叙述”且彼此“交叉相间”的结构形式,除了让人耳目一新之外,还在具体阅读中避免了因某一段生活史的丰富、集中和单列一章而造成的文字过于庞大、头绪过多等实际问题。不仅如此,那些单列的、穿插其间的章节常常是突出了屠岸在文艺工作方面的多重身份以及由此生成的人际关系史和交往史。阅读这些章节,人们不但可以看到屠岸兼有翻译家、诗人、出版家、文艺评论家的多重身份,看到他在不同文艺领域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贡献及相应的成长过程,还可以了解他在这一时段内重要的人生经历。以“第六章 与戏剧结缘(1949年5月-1972年12月)”和“第七章 难以忘怀的同事”、“第八章 荒唐岁月”、“第九章 几位领军文艺家”的关系为例:“1949年5月-1972年12月”在整体上确定了这四章所述内容的起止时间。四章内容就自述者本人而言,第六章主要是记述了他50年代初期调至北京、参与创办《戏剧报》以及再到剧协戏剧研究室等工作情况。从第七章开始,屠岸主要讲述自己这一时段内的交往经历,张颖、伊兵、葛一虹、唐湜、张真、田汉、张光年、吴晓邦、黄源、曹禺等与其共事、交往过且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与事,皆被详细记录。鉴于屠岸在讲述自己工作、生活和交往过程中所经历的人与事彼此之间也有“互见”和“交集”,如田汉、葛一虹、张颖、伊兵在第六章中也曾出现,是以,四章内容在逻辑上其实形成了“树状网式”叙事结构:彼此之间既各为枝干又互相交织,这一时段的历史就这样得到了立体、繁复的再现。

值得指出的,是“第十二章 受命挑重担(1980年1月-1987年11月)”虽标明了具体的时间,但从之后的章节叙述情况来看,屠岸的自述显然是超出了“时间的限制”。由于谈及与一些师友的交往(如严文井、聂绀弩、楼适夷、萧乾、绿原、韦君宜、牛汉等)已进入21世纪,所以,《生正逢时》的最后几章就明显呈现出开放的状态。以翻译和诗歌闻名于文坛的屠岸从第十五章开始着重讲述了自己从事翻译的历史和诗歌创作的历程,其中也涉及到自己的家庭及亲友和诗界师友。由于这些经历常常起于屠岸的青年甚至是儿时母亲的诗歌启蒙和少年时的习作,所以,讲述就时间上来看常常是贯穿一生的——相对于此前的章节,它们平行并置,既是融汇,又是贯通;既是拓展,又是补充。它们是屠岸“痴迷一生”的部分,也是整部书中最能体现主人公人生成就的部分。

心灵的剖析与人格的自我塑造

《生正逢时》虽为一部由他人参与整理的自述,但无论就内容还是叙述本身而言,都保留了屠岸一贯秉持的真善美风格:客观、公正、自省、说真话、温文尔雅……这些修饰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归纳的难度”,而笔者使用“心灵的剖析与人格的自我塑造”也只是期待以最大的限度予以概括。

缺乏真实的“自传”、“自述”和“回忆录”显然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既然是自己讲自己,想要实现“真”就必须要敢于面对自我,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直至揭示自己的隐私。屠岸在《生正逢时》中讲述自己与董申生女士的爱情是令人感动的,他诉说“我看到她独自在笑,觉得那笑像蒙娜丽莎一样,我一生都不会忘记”“她的手泽,她的发香,永远刻在我的心里”,让人读来有无限遐想。他思考并结论“为什么我今天仍有刻骨铭心的感觉呢,因为和申生的初恋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女性的美。外表与内心有时是分离的,有时是统一的,但在申生是统一的……她的形象在我心里永远不会消失。她的面容、身形一直伴随着我。她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最美丽的”,感性与理性并存,可以唤起青春的记忆。而他讲到妻子妙英初闻这段刻骨铭心恋情后的不悦,妙英临终前希望“我”和申生结合以及申生的早逝等令人读来心生感慨。由此可见,真实的文字总是源于真诚的内心,真实的文字就其本身而言是纯洁的、一尘不染的,它能打动每一位读者并唤起内心的共鸣。

当然,最能深刻体现屠岸灵魂自我剖析的是他在特定年代的心路历程和对尘封往事的真实记录。像巴金在《随想录》中严格地解剖自己,屠岸从未回避、辩解自己的问题。对于著名戏剧家田汉,屠岸反复强调自己“做过错事”“不能原谅自己”“我负疚,无法补偿”。对于诗人唐湜,屠岸也坦言“觉得内疚”,“因为定他为极右的那三篇文章,都是我发的”。对于经历“荒唐岁月”的自己,他写到过想要自杀,“死亡对于我来说,是亲切的,甜蜜的”。此外,屠岸在写“我的焦虑症及自我疗救的方法”时也颇为耐人寻味,他以入睡前吟诗进行自我疗救,可视为自我剖析时有趣味的“闪光点”。“对我有恩的人,我不会忘记,我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我就帮。”“一个人能被肯定和认识,也是一种幸福。”类似这样严肃而真诚的叙述和贯注于字里行间的自省、坦荡以及诚挚的情感,在《生正逢时》中是随处可见的。结合这些有质地的文字,考察屠岸的人格,以谦谦君子、儒雅等形容绝非溢美之词。如果说屠岸在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吟诵诗篇时的音色与字正腔圆体现了他的雅(在笔者与屠岸共同参与的多次会议上,他的发言、吟诵历来是颇受与会者欢迎的,而且受众者的年龄不分老年与青年);如果说以《济慈诗选》为代表的翻译和洪子诚、刘登翰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中的评价,即“屠岸是执着的‘美’的不懈追求者,细心且有耐性地去发现事物中的美、圣洁、欢愉”,客观地道出了屠岸对“美”与“真”的追求,那么,这些融合到一起见诸于文字,则显现了屠岸人格中的“善”。正如屠岸自述最看不起忘恩负义的人,崇拜坚持真理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是牺牲生命的人,屠岸的内心是棱角分明的。他为人低调,不争名利,但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律令。《生正逢时》的编撰者之一李晋西在“后记(二)”《温暖之旅》中提到屠岸订正此书时坚持的原则,即“别人说自己好的话,不要出现在自己的书里”“批评别人的话不要说得太重”,以及发出的感叹“这不是性格决定命运,是性格决定书”,恰恰可以作为屠岸人格自我塑造的一个绝佳注脚。

柳鸣九主编屠岸译《济慈诗选》

诗人自传的艺术性与文献价值

按照“现代传记学”理论,“回忆录”和“口述历史”可作为“亚自传”,从属于“自传”范畴。“在亚自传中,口述历史算是新起的文类,同回忆录一样,其自传因素比正式自传为弱;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性质所造成的:回忆录是因为对作者生平没有完整和系统的叙述,而口述历史则是因为增加了新的因素——录音机的使用和采编者的出现。”《生正逢时》由屠岸口述,何启治、李晋西编撰,有些口述部分是根据屠岸的日记和书信的内容。“在屠岸先生的口述、日记、书信、著作的基础上,我整理出一部分,交给何启治先生编辑后,再交屠岸先生订正,前后共三十多万字。受丛书篇幅所限,我曾跟屠岸先生商量删一些内容。但是,他要么说,那些都是有史料价值的,要么说,那些人比他更重要,如果因为篇幅太长,他选择删去谈自己的部分。我说过好几次同样的话:一本屠岸自述,不说二分之一,也有三分之一的篇幅‘让’给了别人,他没有一次松口。”通过编撰者之一李晋西的话,我们可以知道现在看到的《生正逢时》其实删减了许多关于屠岸自己的内容。不过,即便如此,《生正逢时》仍由于其真实性、丰富性和文字的美感而堪称一部优秀的现当代作家自传。首先,《生正逢时》以屠岸个人经历为经,以与人交往的经历为纬,通过个体的记忆和视角纵横交错地记录了他所经历的20世纪的个人历史,由于他的经历、个人成就和与之交往过的田汉、葛一虹、唐湜、张光年、曹禺、夏衍、阳翰笙、严文井、聂绀弩、楼适夷、萧乾、绿原、牛汉、韦君宜、卞之琳、冯至、艾青、臧克家、邵燕祥、郑敏等,皆为20世纪中国文坛的大家名宿,所以,《生正逢时》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对于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翻译以及历次文艺界运动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何况,《生正逢时》是由当事人口述,是个人亲历的见闻所得且图文并茂,附有“年谱”,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也远胜于他者所写的一般性传记和评传。其次,《生正逢时》出自于一位诗人、翻译家、出版家之手,其文字除了具有准确度之外,还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诗人严于律己、解剖自我的态度又提升了其艺术品位。阅读《生正逢时》,字里行间充满着从容、坦荡、积极、不怨天尤人的意绪,而其娓娓道来的诉说方式也使自述本身温暖亲切,带有浓郁的抒情性。屠岸曾说:“我的精神寄托是诗歌。诗歌是我一生的追求,诗歌是我的希望。”在我看来,《生正逢时》完全可以作为一部优秀的诗人自传加以定位,这是因为从叙述到艺术追求、从美感到质感,《生正逢时》都充满了诗性,具有诗的内在品格。

总之,《生正逢时》是一部难得的文人自传,它的成功源于传主屠岸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坦荡的胸襟和在文学艺术上深厚的修养。阅读《生正逢时》,可以领略到时代的波澜壮阔,可以体味一个百折不挠、真诚纯粹的文化人的人生经历,进而从中获得启迪和心灵的净化,而其文献史料价值也使其成为研究屠岸和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参考书!

猜你喜欢
自传经历
陈独秀的自传缘何戛然而止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云的自传
《李敖自传》
悲伤的中奖经历等
诺贝尔的自传
经历与感悟
邵洵美主编“自传丛书”始末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