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8-03-19 15:02熊娜娜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茶山号子文化遗产

熊娜娜

(怀化学院图书馆,湖南 怀化 418000)

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界定,所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1]200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与研究的动员大会——“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这标志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开始进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随后并得到进一步的实践与发展。2008年6月,经过相关政府部门与学者的努力,怀化瑶乡茶山号子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这一颇具浓郁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政府部门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之外,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怀化学院图书馆来说,也理应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一 “茶山号子”的历史渊源、价值与现状

(一)历史渊源

在湖南辰溪南部边陲素有“瑶乡”之称的黄溪口片区,居住着古老的瑶族人的一支——七姓瑶人。几千年来,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其中,“茶山号子”就是瑶乡文化中的一朵亮丽牡丹,它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茶山号子”源于明清时期,是繁居在这里的瑶族人民在秋季挖茶山时为解除疲劳、振奋精神、统一劳动节奏而创作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谣,其基本特征是高亢、激越、响亮、悠扬,极具艺术穿透力和感染力。1957年,“湘西歌王”舒黑娃进京参加文艺汇演,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茶山号子”这颗沧海遗珠因此闻名于世,迸射出夺目的异彩。

(二)主要价值

怀化市辰溪县的瑶乡“茶山号子”在全国民歌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湘西优秀的民俗文化。研究其特别的发声方法——高音区特别尖和高,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将对中国民歌的演唱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启示作用,从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著名歌唱家何纪光先生所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等代表歌曲,就是因为充分掌握了此高音区的特别发声方法而轰动全国、一举成名的。“茶山号子”除发声方法奇特外,音乐旋律也非常独特,可以作为音乐素材进行新的创作,如《瑶族茶山号子》、《瑶山伢子嗓子好》、《瑶山魂》等大量的音乐舞蹈精品,都是在其基础之上加以提升创造出来的。可以说,“茶山号子”的保护和利用,对宣传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现状

“茶山号子”产生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舒黑娃以歌唱表演的节目形式将它搬上了舞台,使“茶山号子”变成了“茶山号子歌”,并以最快的速度普及开来。至此,“茶山号子”发展到顶峰时期,即舒黑娃时代。但是,“茶山号子”是随着用锄头挖油茶山的集体劳动而产生的,其不可避免地也将随着这一集体劳动的消亡而逐渐消失。据相关记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具体来说是1994年以后,辰溪瑶乡再也没人组织过集体挖茶山打锣鼓、喊号子等活动。而且“茶山号子”仅为口传心授,在舒黑娃之前无任何文字记载。由于其发声方法及演唱技巧极为难学,高音区特别尖和高,不少人望而生畏,再加上没有专门的培训条件,在2007年4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除少数年纪较大的老艺人外,年轻一代会“茶山号子”的人已是凤毛麟角,这一艺术形式已濒临失传。

二 传承和发展“茶山号子”的条件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一项主要职能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世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从各级各地申报、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看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地方品质;二是各地民众创造与传承的文化精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地方高校作为本土的最高学府,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依托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整合发展地方特色资源,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为自身发展争取到更大的优势。在1975年国际图联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就一致认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以及开发智力资源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履行保护职能,积极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开发活动,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二)怀化学院图书馆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任何一种民间音乐艺术都具有地域属性,鲜明的地域特征正是其自身艺术个性和民族性的具体表现,同时必须得力于地域特色传统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促其发展。“茶山号子”作为怀化瑶乡地区的民间音乐,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瑶乡区域文化的独特个性和审美特征,以及民间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多样性。它涵括了瑶乡地区的语言、风俗习惯、口头文学和瑶乡人民对音乐创作、演唱技艺的本体认知等丰富内涵,地方色彩、独特的文化特征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都得以完美彰显与诠释,使其成为瑶乡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呈现出典型的瑶乡地方文化的特色。此外,每一种民间音乐都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地语言文化的影响,而该号子是在怀化瑶乡区域得以传承与发展的,自当与当地的方言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怀化学院作为本地的文化代表,该校图书馆更是地方文献汇聚地,足以对当地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并且,相对于其他地方的机构而言,该图书馆中有部分研究人员对本地方的方言更是了解,这为保护“茶山号子”赢得了明显的地域优势和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三)怀化学院图书馆拥有实力雄厚的人才团队

地方高校汇集了本区域内大量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相对于地方上其他文化保护部门来说,其图书馆除了具有较为完善的文献体系和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之外,还可以整合出一支务实肯干的专业技术与研究人才队伍来,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大显身手。就怀化学院来说,成立了怀化学院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作为怀化学院的信息研究与服务机构,主要依托学校图书馆组织校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协同开展针对性研究工作。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和开发五溪流域地方文献,构建五溪流域地方文献区域共享平台,为怀化市及周边地区提供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在五溪流域地方文献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地方文献研究中心通过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必将对“茶山号子”这一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 传承和发展“茶山号子”的主要措施

“茶山号子”作为当地民众所创设出来的一种独特文化,其在演唱表演形式和内容构成上,都与瑶族先人的历史、信仰、生活生产方式等息息相关,是瑶乡社会文化融合交织的重要标志与象征。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不仅有利于瑶乡人民了解、珍惜自身的历史和文化,更有利于促进和谐瑶乡之构建。

(一)收集有关“茶山号子”的资料

怀化历史悠久,自古就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侗、苗、瑶、土家等4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着独特的民族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这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没能得到有效、完整和及时的记载,从而处于不断被遗失的境地。具体到“茶山号子”而言,其史料记载文献相当稀少,因此,我们除了尽力去搜寻那些散落在地方的有关该号子的原始资料、文献之外,还要收集其他方面的素材,如各级政府、部门的调查报告、影像资料等。在搜集过程中,需遵循原生态、代表性两大原则,保持“原汁原味”的指导思想,按照专题化、专业化要求,组织专业团队深入瑶乡采集资料,用文字详实记录,用录音笔、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器材录制相关图片、音频、视频资料。通过后期加工、处理纳入馆藏系统,这样既可丰富馆藏,又能为读者提供详实的第一手科研资料。同时根据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这一情况,必须趁他们还健在,及时走访传承人,调查、收集、挖掘文字资料上缺少的细节,弥补史料上的空白。

(二)建立“茶山号子资料数据库”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之具体要求,收藏单位必须“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2]。在当今时代,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时代中的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革新,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从征集单一的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逐渐走向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电子资源)并行发展的新格局。鉴于“茶山号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存在和表现形式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进行收集和保存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此,需要怀化学院图书馆在既有的方法基础上不断实施创新,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的载体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譬如:将相关历史文献、图片以及文字、音频、影像等资料,通过分析整理、数字化加工、存储等专业处理,然后再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分类编目,最终建成一个富有特色的“茶山号子资料数据库”,并作为五溪流域专题特色数据库“五溪文化数据库”的子库,以为读者查询、利用该资料提供极大的便利,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三)积极开展“茶山号子”的宣传教育活动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提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3]根据这一指示精神,怀化学院图书馆一方面除了可以通过建设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向广大读者免费开放,以此起到宣传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之外,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普及和传播民间文化知识,展示文化研究成果。例如在2016年全民阅读活动中,怀化学院图书馆就利用微信平台中的特色栏目——“五溪文化” 专栏中有关侗族方面内容制作了一期专题,并以“铁板烧”展板形式在东西校区中展出,师生们反响强烈。同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可借鉴此方式将收集、整理出的“茶山号子”有关资料制成专题展示给广大读者。再者,音乐是视觉与听觉的感受,“茶山号子”的独特魅力在展板文字上无法做到完美展示,为弥补这一缺憾,可以协调校内其他部门把传承人、民间表演团体请进学校,提供宣传和展示的平台,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魅力,从而进一步扩大“茶山号子”在广大师生中的影响力。

在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既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图书馆文化内涵、建立特色馆藏的需要;同时还是顺应时代发展,加大与地方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持地方文化本色、特性的基石。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史庆艳.浅谈高校图书馆中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发展建设[EB/OL].http://www.studa.net/Library/120422/11442232-2.html,2012-04-22.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猜你喜欢
茶山号子文化遗产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与文化遗产相遇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唱起号子走汉江
快乐茶山行
茶山谣
万亩茶山 十里飘香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