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研究

2018-03-19 15:02李小川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人才

李小川,谭 敏

(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应用型本科院校,顾名思义,是指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征的一种新型高校[1]。潘懋元教授概括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四大特征:第一,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第三,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第四,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2]。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最大区别是其定位和发展目标相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能是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就翻译教学而言,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让学生获得翻译能力,毕业后直接进入就业职场,胜任翻译工作,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相对研究性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也相对滞后,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上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翻译教学的目标是“……毕业生应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3]。近年来,研究者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上存在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翻译教学内容与市场、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毕业生英文功底缺乏竞争力,特色不十分突出等问题。学者们从翻译师资、翻译教材、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探讨了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方式和翻译教学模式[4-7]。现有研究为同类院校进一步完善翻译教学体系、改进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然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地域差异和各校专业设置不同,翻译教学从教材编制到教学方法选择都不能千篇一律。翻译教学如何突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设网络教学平台和泛在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保障,能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进一步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模式和实施途径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 更新翻译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翻译课被认为只属于外语专业,所有教学活动只限于语言转换的狭小范围,学生视野无法拓展,始终停留在语言学习的层面。但是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工具其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翻译活动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8]。所以,首先应该明确认识,翻译教学与纯粹的语言教学不同,汉、外语言知识仅是翻译的基础,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做的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与认知和跨文化交际紧密相关的智能活动,绝对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因此,要彻底转变观念,翻译教学应该从语言教学转换到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教学更应强调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翻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严格遵守职业化人才培养要求。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教学中,应一改从前的以“理论技巧讲授”为中心的老套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环节由枯燥乏味、缺乏实践转变为师生互动、知行合一,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应用”贯穿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操练等环节,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入门阶段,为学生就业和深造奠定基础,翻译课堂教学应突显“实践”和“实用”并举的特征,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难度和广度。

就课堂教学而言,传统的英语本科翻译课以教室为教学场所设计和开展教学,具有单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机械、教学效果低下等缺点[9],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倡导“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平等参与等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从学习资源开发到学习效果评价,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方面,翻译教学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实践平台,合理利用校企合作渠道,切实培养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和翻译职业素养,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二 整合多学科专业知识,凝练学科内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翻译教师应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在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上借鉴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多学科知识,凸显翻译学多学科交叉和应用性强的学科内涵,建立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翻译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是教材编写。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都定位于高雅文本的移译与欣赏,范围历来比较狭窄,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不能适应国家经济与对外开放的需要[10]。翻译市场需要专业化和多元化的人才,要求译员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双语转换能力。长期以来的翻译教材只注重翻译理论、翻译技巧方面的内容,翻译文本多限于文学材料,很少涉及科技和应用性文本,大部分英语和翻译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的广度和专业的深度上无法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当前市面上的口、笔译教材虽然数量和种类繁多,但鲜有以此类院校学生为受众的技能培训性教材,普遍存在语言难度过大,篇幅、题材未能遵循由易到难的编写原则等问题[11]。如果使用与研究型本科学校相同的统编教材,翻译教学内容就会与市场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翻译教材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教材编写的原则应充分关照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学习兴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学校重点专业知识,选取难度适中、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的材料,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翻译教材。将翻译理论和技巧融入到专业知识文本中,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翻译能力并适应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教材内容上体现“双渗透”特点,一是与本校特色专业内容渗透,二是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内容渗透。邀请学校特色专业的教师和企事业的专业人员共同开发教材,突显教材的“双渗透”特点。结合本校的专业优势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将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讲练融入翻译教材中,涵盖学校重点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既要将工程专业、经济管理专业、新闻传媒专业等学校特色专业知识融入翻译教材,也要将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文件、当地的景点介绍、报关材料、会展材料融入教材,使学生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熟悉翻译对象,在训练翻译技巧的同时掌握行业知识,实现“知行合一”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改进培养机制,建立本校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培养的“双师制”师资体系,整合本校师资和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将校内校外师资相结合,本校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内容、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实行校内外翻译师资“双管齐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聘请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进课堂,将翻译的职业性特点融入教学全过程。课程设置应该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尽量突显学校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教学方式上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整合校企课程和院际课程,采取“交叉式”教学。一是交叉实施课堂教学与职场实习。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行业知识和行规,另一方面在现场实践中强化对翻译知识的理解。借助信息平台呈现多学科知识,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呈现形式丰富多彩,供学生选择性学习。教师可以将课程PPT、讨论问题、作业布置、课外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学生择时进行个性化学习、调动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实习现场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网上课程,通过在“做中学”切实领会课堂知识,通过信息平台学生可以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释疑解惑过程中也可以将所有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作为今后教学内容设计和课件制作的素材,不断改进翻译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与职场需求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学有所为”。

二是提倡教师交叉教学,学生交叉学习。一方面加强多学科教师切磋交流,翻译教师和专业教师互进对方课堂,既可强化翻译专业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同时也能使非翻译专业学生熟悉翻译技巧和语言转换规律。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为:以工程应用类学科专业群为主体,文化创意类与现代服务类学科专业群为两翼,理、工、文、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翻译教师应与本校重点专业课教师,如土木工程、机电工程、影视传媒、金融、物流等专业教师加强教学合作,共同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应用翻译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翻译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至二门专业课,深入专业课堂或平台学习,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基本掌握相应专业的重要理论和核心概念,提高对专业领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从事翻译工作奠定基础。同时,理工、文管专业的学生也可深入翻译课堂,强化翻译理论知识学习和翻译能力培养,使学生既具备专业优势,又有较强的翻译能力,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三 创设真实翻译环境,突显应用特色

翻译教育是培养翻译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最大区别是其学习目标相异,应用型人才获得翻译能力,毕业后直接进入就业市场[12]。翻译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因为口、笔译课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大量的课内练习和课外实践,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实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任务教学法。

课前翻译教师与企事业专任教师共同设计实践任务,利用信息平台发布翻译任务,让项目进课堂。课堂中,教师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做实战操练,课堂实践形式应改“学生练习,教师讲评”为“基于任务的小组讨论”,对各成员的任务分工合理、目标明确。“任务法”能一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做中学”。小组成员根据翻译任务相互沟通与讨论、相互协调与配合,在实践中理解翻译知识。课内实践既能够训练学生的翻译实操能力和参与意识,又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课外实践方面,依托泛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材料、创设真实翻译场景。根据应用翻译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种途径与地方企事业或社会翻译机构联合创建翻译实训基地,以此作为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创设真实翻译场景,将翻译职业要求引入实践教学。从企事业单位承接翻译项目或模拟翻译项目,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翻译现场,严格按照职业翻译程序操作,学生可自荐项目经理,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翻译项目。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指导和监管学生翻译项目的实施,项目完成后学生对译文做自我评估,通过信息平台呈交项目报告,进行课堂演示。课外实践能让学生熟悉翻译行业,包括行业运作过程、翻译业务、翻译项目管理等流程,理解和内化翻译理论知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升专业素质及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翻译工作。

此外,教师可以“项目分包”的形式驱动学生的翻译实践。教师以自己申报科研课题的形式,统筹规划,将课题研究内容梳理、分类,分别将课题分为若干子课题分配给学生,要求学生成立课后翻译小组,指定项目组长,对公示语、路标、路牌、企事业单位网页主题的翻译现状进行调研,根据所学翻译理论知识发现译例中的误译并进行统计、分析原因,尝试对译文进行改进,最后形成研究报告。教师利用信息平台,监督和指导学生的翻译纠错实践。

各种翻译实践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课堂所学知识,熟悉译者素养和行业规范,提高翻译操作能力,使学生无缝对接就业市场。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教学应更新翻译教学理念,整合多学科专业知识,创设真实翻译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翻译教学和实践平台,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依托“双主”教学理念和“双师制”师资体系、采用“双渗透”式翻译教材、实施“交叉式”教学方式和“项目分包”式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拓展知识视野,提升翻译职业素养,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7]管机灵.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2]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3]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洪溪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5][11]阮广红.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0).

[6]孙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学习、翻译能力现状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7,(1).

[8][12]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2013,(2).

[9]刘悦明,熊宜春,陈勇.创建网络翻译课堂,推进翻译教学改革——以一堂翻译课为实例[J].外语界,2011,(1).

[10]何刚强.切实聚焦应用,务实培育译才——应用翻译与应用翻译教学刍议[J].上海翻译,2010,(1).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