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思考

2018-03-19 06:40张小锋
甘肃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分层作业数学教学

张小锋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分层作业;感知知识;培优带差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3—0111—0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中,让学生体会成功,实现全面发展。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给学生布置分层作业

初中生已经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业水平,对此,笔者尝试“分层作业”。所谓“分层作业”就是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潜能的差异,将每班学生分成幾个不同层次,每天布置作业时,将作业分为“基础作业”、“核心作业”和 “额外作业”,并施行“一顶二”制度。后进生需完成“基础作业”,量较多(6-8道),重在夯实基础,但若能挑战自己完成一道 “核心作业”,则可顶替2道“基础作业”,且得到教师表扬的机会;中等生则需先选做一半“基础作业”,再完成 “核心作业”(3-4道),量适中,重在突破提升,但若能挑战自己,加把劲完成一道“额外作业”,则可顶替2道“基础作业”或“核心作业”,且得到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的机会;优生则要求选做完成至少4道“基础作业”或“核心作业”和所有的额外作业(2道)。作业为逐级梯次设计,逐步增加难度。这不仅关乎作业“量”的多少以及作业“质”的高低,更关乎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并选择合适的作业完成。分层作业对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学生本身存在个体差异,分层作业其实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差异。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一大堆自己能力不及的作业,无异于在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展示潜能的机会,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这实际上是因材施教。

二、引导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在教材的编排和对教师的授课要求都较好地体现了活动性和实践性,且课堂知识生成的过程往往也是实践性最强的环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因教学时间或条件等限制,实践性教学往往会被几个环环相扣的活动“代表”,或者是被教师所设定的固有程序所“淹没”,进而导致一部分学生由于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没有跟上而“混肚子”,出现即使是在合作探讨中他们也往往是踊跃发言、盲目听从的情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面向全体,多为全部学生搭建在实际操作基础上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舞台。如,在教学《相似的图形》这一章节时,从剪一剪到量一量再到试一试,包括课后的检测,学生投入的活动积极性很高,人人都主动在观察、测量、操作中想办法,寻帮助,一步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并抽象成数学定理。这一定理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伴随很多例证的活资料,而不是记忆的死公式。这个公式的获得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了学生感受数学、理解数学。

三、注重培优带差,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差生、转化差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上的某些缺漏。在辅导差生时,既要注意弥补他们知识的不足,更要注意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另外,教师还要暂时降低某些较高要求来转化差生,先只要求他们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能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跟上全体同学的学习步伐。同时,也要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

总之,在课堂中,教师应更新观念,不能做书本知识的传授机器,而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分层作业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