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及其消解
——基于市场经济视域

2018-03-20 06:29
关键词:生产力市场经济物质

胡 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两次变化:第一次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二次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第一次到第二次的转变根源于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的不断发展,因为“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1]。从市场经济视域下探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而且有利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消解。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民需要的转变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要矛盾包含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从需求层面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要是指对物质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需要。在物质方面,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在统一分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经济活动的,又由于经济建设底子薄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消费产品和生活资料相对匮乏和单一,此时人民首要的需求就是物质层面的需要,尤其是对于物质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需要;在文化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主要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轻视了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忽略了人民在文化和精神上的需要,夸大了意识形态斗争,以致给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造成了重大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需要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满足人民对于文化产品多样性和丰富性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始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和发展经济,物质文化产品日渐丰富,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逐渐得到了满足。

具体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从总体上满足了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是和外界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交换,它使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产品得到了丰富,也给人民大众提供了选择更加贴合自身需要的产品的空间;市场经济的自主性,不仅包括企业进行生产和管理的自主性,还包括劳动者选择职业的自主性、消费者选择消费产品和消费方式的自主性。私营企业的自主生产和人民大众的自主消费从主、客体两方面满足了人民对于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品消费的比例大幅提高,“仅图书种数就从1980年的21 621种增加到 2016 年的 499 884 种”[3]740;贫困人口大量减少,“按照1978年农村贫困标准,1981年农村贫困人口有15 200万人,到了2016年,按照2010年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 4 335万人。”[3]19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被划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基本需要存在着固定的顺序,而且“当这些需要依次地得到满足之后,又会有新的(仍然是‘更高级的’)需要产生”[4]。也就是说,当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总体上得到满足之后,人民就会更多地关注更高层次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集中体现在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5]11。在市场经济发展之初,我们既惊喜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之后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和优越性,又由于之前物质上的极度缺失产生了不安全感,进而造成了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因此,当时我国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而这遗留的弊端就是我国的政治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其中,政治制度的不完善、法治系统的不健全,不能给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制度保障;自然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不能给予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备、公共设施建设不均衡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的现状,不能使人民群众普遍获得幸福感,等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出发点,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可见,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在总体上满足了人民对于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更高层级的需要,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落后”是相对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的,主要是指社会生产在发展水平上的落后和发展方式上的落后。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之前,我国主要依靠单一的计划经济手段进行经济建设,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计划经济还暂时不能完全发挥其优越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脱节使我国的经济建设面临严重困境,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十分落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工业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农业现代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国家相比发展方式相对落后。因此,在把握时势的基础上,邓小平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他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后的社会生产现状需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加快经济建设来改观。

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手段的运用确实使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得到了改变。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把人和社会推向前进。市场经济的自主性,使企业能够自主选择生产的种类、数量和销售方式,给经济运行注入活力,加速了经济发展;同时,还使劳动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尽可能地挖掘自身潜在的劳动价值,从而实现了市场的繁荣和生产力的进步,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则是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运用先进的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变了之前落后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能够同时发挥作用,能够在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特性快速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抑制市场经济带来的两极分化的弊端,从而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在198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4 935.8亿元,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了744 127.2亿元”[3]56,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 5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5]3,“落后”已经不再是中国经济的代名词。

社会普遍存在着矛盾,解决了旧的矛盾自然会出现新的矛盾,在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得到改善之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必然会面临新的矛盾。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市场经济能够使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弊端:在以“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人都是为了追逐自身利益进行经济活动的,尤其是直接的利益和当前的利益。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而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是直接的利益;相对于绿色可持续发展而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则是当前的利益。单纯注重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就容易造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程度较低之间的不匹配,还表现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的不协调。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产业结构、环境质量、民主参与程度、法治完善程度依然较低;城乡居民和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5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 790.3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10 772.0 元”[3]171。“2016 年的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 654.7元,而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 006.2元,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8 406.8元”[3]163。发展的不充分不仅表现在高质量的发展不充分,还表现在发展的动力和效益不充分。我国虽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大部分产业仍然停留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或中端,许多高端科技产品、高端消费品仍需大量进口,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发展不够充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市场和政府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展现得不够充分;对外开放的范围、程度、格局较为有限,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够完善,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效益不够充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使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弊端也随之而来。

三、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社会主要矛盾的消解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消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来看,市场经济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2个方面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从一个较低层面转化为较高层面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事物产生原因的改变,能够影响到事物的结果的变化。因此,继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能够抑制和消解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并推进社会主要矛盾向更高层面转化。尤其是当前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法已经完全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已经与社会主义制度深度融合成为更加成熟、更具优越性的经济形态,而对它的继续完善和深化改革,也一定能够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有力地消解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

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事关能否更好地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问题,强调的是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公平享有美好生活的权利。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是事关能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强调的是发展生产力的质量、效益和动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对市场经济内部进行深化改革来完成。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对此,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中高端消费、现代化产业建设和技术创新,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不协调问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发展融合机制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协调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优化发展,推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地区和边疆地区协同发展,以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当前,我国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主要是指高质量的发展不够充分、发展的动力不够充分。对此,要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解决高质量的发展不够充分的问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和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增强市场主体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共商、共建、共享过程中,通过竞争与合作不断创新发展方式,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优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进行了调整,要求我们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同时,要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5]11。对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发挥经济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入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这个国家的政治文明程度、精神文明程度、生态文明程度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继续深化改革,也必然会影响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意味着更清晰的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更完善的经济运行保障机制,能够促进廉政建设和法治建设,创造更加廉洁、法治的政治环境;意味着对外开放程度、范围和格局的继续扩大,在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先进文化,能够培育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味着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能够给予政府更多的再分配的资源,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力度的强化,推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公平和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意味着更优的发展结构,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能够推动更加绿色的生产,建设更加和谐的生态和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从而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矛盾向更高层级的转化意味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进步和发展,也在实践上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优势。矛盾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面对新的矛盾,既要勇于挑战,又要实事求是,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要求,砥砺前行,不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从而推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消解,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4]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4.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生产力市场经济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