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自由思想的自由性与非自由性及其当代启示

2018-03-20 06:29洪祖利
关键词:天籁大鹏庄子

洪祖利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留给世人的《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真经》。《庄子》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3个部分。学界对于《庄子》是否是庄子的作品一直存在怀疑和争论。有学者认为,“内篇”是庄子的作品,“外篇”中的部分作品是庄子所作,“杂篇”则非庄子的作品;也有学者认为,“外篇”和“杂篇”才是庄子的作品,“内篇”并非庄子的作品。在没有定论之前,我们先摒弃这些各家之见,把《庄子》一书看成是庄子的作品。《庄子》一书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庄子的自由思想则是其哲学思想的重点。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宋国,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礼崩乐坏,民不聊生。庄子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但任职时间较短。其实,以庄子的才识和能力,想要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也并非难事。但是,因为庄子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坚持,所以,他并没有任何欲求。庄子对各家各派都有所了解和分析,并有所批判。据《史记》记载,当时的楚威王听说庄子学识渊博、才识过人,便请其做相国,但却被庄子拒绝了。庄子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他却始终精神饱满、悠然自得。纵观庄子的自由思想,自由性是其核心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非自由性。

一、庄子自由思想的自由性

自由性是庄子自由思想的核心内容,离开了自由性庄子的自由思想就不复存在。所以,庄子自由思想的自由性应该放在首要的位置,这也是其自由思想的开端和归宿。庄子的自由思想贯穿于《庄子》一书中,集中体现在“内篇”的《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3篇之中,尤其是《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既显示了其内容的引导性,又显示了其内容的重要性。

“庄子人生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生的逍遥游,‘逍遥的核心就是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小大一致,休于天钧,则无不逍遥矣。’这种逍遥游就是作为体道的结果,而体道就是对一种精神自由的追求,以期达到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的逍遥境界。”[1]庄子自由思想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无待”的境界,但是,“无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无待”的低一层次便是“有待”,而大部分事物则都处于“有待”的境界之中。在《逍遥游》中,庄子列举了几则寓言故事,如庄子一开始就描绘了大鹏的形象。大鹏在庄子的笔下已被夸大和神化,它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宽,它的翅膀若天边的云,当它迁往南海时,其翅膀拍击水面达三千里,借着旋风能飞上九万里。而后,庄子又通过蜩和学鸠的故事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12庄子通过这些“大小之辩”,说明了大和小之间存在着差别,大在小之上,前者的自由程度远高于后者。庄子强调了大鹏的大的优势所在,但是,大鹏也没有达到庄子自由思想的“无待”境界,大鹏和其他动物一样,都需要有所凭借,大鹏依旧是处于“有待”的境界。由于大鹏的展翅高飞需要凭借风的力量,所以,大鹏并未摆脱对其他事物的依赖,依旧是受到束缚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18在庄子看来,要想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就要把握天地的本性,顺从天地的变化,而游于无穷的境遇,这样就没有什么依赖了,便可以达到“无待”的境界。“无待”的境界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其自由思想的核心所在。这种“无待”既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又是超越了主观和客观限制和束缚的境界。所以,庄子这里所说的“无待”具有两方面的超越意义:一方面是对主观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对客观的超越。对主观的超越,主要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超越;对客观的超越则主要是外在的物质层面的超越。大鹏展翅高飞九万里,而它并没有脱离对客观事物的依赖,依旧要凭借风的力量。列子虽然可以免于行走而漫游于天际,但是,也需要借助外在的风的力量。在庄子看来,虽然这些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是,并未摆脱外在的限制和束缚,所以,无论是庄子笔下的大鹏还是列子,都是处于“有待”的境界。庄子又进一步说明,只有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18的状态,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至人”是境界最高的,所谓的“至人无己”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自己,如果连自己的身形都没有,那么,其他一切也都不复存在。庄子的“无己”指的是对自我和自我之外事物的扬弃,摆脱主观和客观的束缚,从而达到自由的境界。

《齐物论》中,庄子表达了人与自然万物,以及自然万物之间有机统一的思想。庄子的这一思想需要以“成心”的消除为前提,而“成心”的消除则要求我们达到“吾丧我”的境界。“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2]62说话的人都有其所说的内容,而他们所说的话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2]56如果依据自己的成见作为是非的标准,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标准的,即便是不懂得变化相待之理的人也是可以有的,愚笨的人也是如此。庄子要表达的是我们不应当存有“成心”,如果存有“成心”,则以“成心”为标准,否则,我们必将最终失去标准而陷入混乱之中。由此可见,“成心”是人所固有的,是人认识自然事物以及人自身的一个障碍。如果我们以“成心”之状态来寻求自由以达到“无待”的境界,那么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达到自由的“无待”境界,首先就要消除“成心”。“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2]46在这里,庄子通过南郭子綦和颜成子游的对话来说明了何为“吾丧我”,并且解释了“人籁”“地籁”和“天籁”。“《齐物论》开篇先以‘吾丧我’发端,暗示物论之不齐,皆由执‘我’之见所致,因此要齐同物论,非先忘‘我’不可。”[3]由此可见,“吾丧我”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目的。

“吾丧我”的前提是物论之不齐。正是这种前提的存在才需要“吾丧我”的境界,而当达到“吾丧我”之后便可以实现“齐同物论”和“齐物之论”,那么,“成心”便自然消除了。籁是古代的一种箫,在《齐物论》中指的是声音。庄子对“人籁”和“地籁”进行了解释,“人籁”是以箫管而吹出来的声音,“地籁”则是众多孔窍发出来的声音。而关于“天籁”庄子则没有给出相应的答案,给人以无限遐想。但是,从庄子对“三籁”的层次划分来看,“人籁”应在“地籁”之下,而“地籁”应在“天籁”之下。“人籁”以人为基础,离不开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又很容易引起和形成“成心”。“地籁”虽然是自然万物众多孔窍发出的声音,但是却参差不齐,而且会受到“人籁”的影响,与人有一定的联系。“天籁”是“三籁”中最高的层次,庄子的“天籁”首先是超出了“人籁”和“地籁”;其次,“天籁”已经摆脱了人的因素,不受人的主观影响和束缚,它是自由的;最后,“天籁”其实已经达到了齐物的标准和境界,通向了真正的自由。“此篇希望人们不必执定于有条件、有限制的‘地籁’‘人籁’,而要倾听那自然和谐、无声之声、众声之源的‘天籁’,以消解彼此的隔膜、是非和有限的肉身生命与有限的时空、价值、知性、名言、概念、识见及烦、畏乃至生死的系缚,从有限进入无限之域。”[4]由此可见,“天籁”是无条件的、无限制的,是一种无声之声,但是,这种无声之声却是其他有声之声远远不及的。“天籁”不是一般人可以认识和触及的,由于我们囿于“成见”,最多只能认识到“人籁”和“地籁”。因此,认识“天籁”,其实就是消除“成见”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达到“吾丧我”的境界,这样才能获得最终的自由。

“一部《庄子》,通篇都在呼唤寻求人的自由。而人之所以不自由,乃由于自己不能支配自己,也即自己的本性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和扩充,而处处受到外力的牵扯、限制和支配。所以,自由的获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不与外物对立;二是自己决定、支配自己。”[5]庄子拒绝进入仕途,拒绝高官厚禄,这也是其自由思想的外在体现。庄子的自由思想,主要指的是精神上的自由状态,但对于庄子来说,他却用实践去诉说着自己的自由思想。庄子在其妻子死后,敲着瓦盆唱着歌,这让惠子颇为不解。庄子死之前,他的弟子们打算将其厚葬,而庄子则吩咐他的弟子们不要将他厚葬,“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2]933这些都体现了庄子自由思想的至高境界,体现了庄子的坦然、淡然和自然。“庄子的哲学,于物而言,在倡导万物平等的博爱精神;于人而言,则是为了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境界,落实到现实层面则转变为保持人之为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6]庄子的哲学,不仅仅局限于人或者局限于物,而是两方面兼而有之。而庄子的自由思想也是如此,既有人的自由性也有物的自由性,以及人与物两者的统一性。因此,庄子的自由思想并非是单一的甚至偏颇的,而是完整的无所不包的。

二、庄子自由思想的非自由性

庄子的自由思想其自由性表现在各个方面,自由问题是庄子哲学的重点问题,只有在理解了庄子的自由思想后,才能真正理解庄子的“道”。“因为庄子之‘道’不同于老子之‘道’,庄子之‘道’是在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后,由宇宙万物所构成的一个具体生动的自然世界,一个存在着诸多‘物个体’(以个体形式存在的物)的世界,所以,在庄子哲学里才有一个‘自由’的问题。”[7]庄子的自由思想看似圆满,实则不然,因为其自由思想又具有一定的非自由性,可以说庄子的自由思想是存在于一种艰难的挣扎的处境之中。庄子的自由思想具有自由性与非自由性这样两重性,我们在看到其自由性的同时,不应忽视其非自由性的存在。

庄子的宿命论思想,与其自由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而这种宿命论思想,则又体现着庄子自由思想的非自由性。“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2]220庄子认为,生和死都是命中注定的,他用白天和黑夜来说明生和死,认为其是自然规律,是无法改变的。根据庄子的看法,从生死、存亡、穷达、富贵……到毁誉,甚至饥渴、寒暑,都是事物变化的结果和天命注定的[8]。由此可见,庄子的宿命论不仅仅是关于生死的问题,他认为人以及自然事物都是具有宿命的。可见,庄子已经把宿命论普遍化了。庄子宿命论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其自然性和命定性。人以及自然事物都有其原本的性质和规律,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看待人以及自然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保持一种正常的心态,也就是自由的状态。庄子把宿命论和其自由思想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捆绑式的联系恰恰又暴露了其非自由性。宿命论可以解释为是一种依据自身发展的、内在的、不以主观和客观而改变的观念。不过用这种宿命论来解释自由性,就显得牵强附会和苍白无力,即使从某种角度上看是可以的。因为一切都是命定的,所以,一切都是自然的,一切也都是自由的。这充分体现了庄子自由思想的非自由性。宿命论本身就包含了自由性与非自由性的两重含义。从宿命论命定的角度来说,这体现了自由性,而从宿命论不变的规定性来说,则体现出了非自由性。然而,在现实中人以及自然事物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这就改变了宿命论中自由性是其非自由性的体现的看法。

庄子的自由思想主要体现在精神上的自由,而非物质上的自由,甚至可以说物质上是不自由的,但这并不妨碍庄子自由思想的发展。庄子把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和物质上的自由进行了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然而,庄子也并非完全忽视物质上的自由,如别人要请庄子去做官,他却予以拒绝,这说明庄子也在用行动去实践其自由思想。但是,这种脱离现实和物质的精神性的实践,是否可以持续下去,这也是一个问题,而这种自由又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和非普遍性。从庄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庄子的自由思想可以说也是其无奈的表现。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面对战争频繁、百姓多难,很多人都无安身立命之处的外在世界,庄子则去追求内在的自由世界,庄子的这种“出世”思想与当时的背景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这种自由思想也时刻受到非自由性的限制。庄子的自由思想在乱世之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避风港和世外桃源。当然,这种自由思想也难免成为逃避现实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对于乱世来说,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具有很大的消极意义。他使人们在痛苦中麻痹自我,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状态,尤其是艰难困苦的状态,放弃现实中的自我追求,转而面向自己内心的世界。庄子的自由思想,从内在来看无疑是一种自由和解脱,但从外在来看,这种与实际相脱离的自由思想则是一种束缚和羁绊。从表面上看,庄子的自由思想把人从束缚的状态带到了自由的状态,但实际上在无形之中又把人从自由的状态带到了束缚的状态。脱离外在的客观实际而一味寻求内在的主观追求,这本身就是一种束缚,这种理想主义的境界是很难实现的。

三、庄子自由思想的当代启示

在乱世之中,庄子自由思想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消极意义超过了积极意义。庄子的自由思想如果放在盛世之中,那么,其消极意义会有所缩小,而其积极意义则会有所扩大。因此可以说,庄子似乎是生不逢时。但我们反过来看,正是由于庄子生活在那种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的年代,也由于人们对于现实的种种无奈,才会产生庄子的自由思想。庄子这种带有一定避世性的自由思想可以说是当时的时代产物和思想结晶,是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的一种反面回应。正面的回应极为不易甚至不可能,而这种反面的回应则成了一种最好的方式。正是这种反面的回应,才让其自由思想具有自由性和非自由性这两重性,这也是其自由思想不彻底的体现。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还存在战乱,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形下,庄子自由思想的自由性则有利于展现,而非自由性则会慢慢减弱。

庄子自由思想在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处于相对安稳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发挥其积极作用。一方面,庄子自由思想的实现需要这样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庄子自由思想积极的正面的因素才能得以显现;另一方面,庄子自由思想积极的正面的因素可以巩固这种安稳的环境。在这种安稳的环境中,庄子自由思想的非自由性则很难得到体现,因为此时其自由性起了主导作用,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则更加接近“无待”的境界。但是,当今世界依旧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处于动荡的环境中,如中东、朝鲜半岛等,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中,庄子自由思想的自由性则很难得到体现。因为此时其非自由性起了主导作用,其自由性便受到了压制,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则难以达到“无待”的境界,只能在内心世界中寻求一种理想的境界。在动荡的环境中,当人们只能依靠这种内在的自由时,应该追问和反思造成这种环境的原因所在,因为这种追问和反思会促进外在的改变和进步,也有利于庄子自由思想真正的展现。我们所追求的无疑是庄子自由思想积极的正面的因素,而其消极的负面的因素应予以否定,但是,在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其消极的负面的因素时,这种消极的负面的因素也能成为我们反思进步的一种方式和动力。庄子自由思想与当今世界是相互促进的,庄子自由思想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起到了巩固和推动的作用,而当今世界的发展也促进了庄子自由思想的实现。

由此可见,庄子自由思想对于当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自由思想中积极的正面的因素,尽量避开其消极的负面的因素。其积极的正面的因素无疑具有进步性,能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效果;其消极的负面的因素则应该理性对待,在避开的同时,还应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所在,最终消除这些原因。

[1]梁恒.庄子的自由观:二论庄子的人生哲学[J].甘肃理论学刊,2005(2).

[2]郭庆潘.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张彩民.《庄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47.

[4]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4.

[5]暴庆刚.论庄子自由思想之超越品格(上)[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1).

[6]暴庆刚.论庄子自由思想之超越品格(下)[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2).

[7]王富仁.论庄子的自由观:《逍遥游》的哲学阐释[J].河北学刊,2009(6).

[8]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1.

猜你喜欢
天籁大鹏庄子
天籁
郑庆余《逝去的记忆
——天籁》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看图纸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天籁之诗(外四则)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