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2018-03-21 02:08
关键词:中医药学会血瘀指南

亓 颖

(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 莱芜 271100)

2型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消渴”范畴内,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使居民的饮食习惯也不断变化,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压力,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须及时防治糖尿病。中医认为,体质是在先天禀赋与后天获得基础上形成的,疾病亦是如此,因此疾病与体质存在密切联系。本组实验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的临床症候和体质之间的联系,为今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奠定良好基础,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55例,平均年龄66.5岁,平均病程8.5年,糖化血红蛋白(8.7±1.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性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1.2.2 基本手术方案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消渴病诊断标准。

1.2.3 中医体质分型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体质分型标准。

1.3 纳入或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超过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标准:(1)年龄未超过18周岁;(2)危重病患者,难以对疗效产生准确评价者;(3)心肺功能严重不全患者,合并伴有肝肾、心血管、造血系统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中医主证分布情况

所有患者中气阴两虚证最常见(80%),其次为阴阳两虚证(12%)、热盛伤津证(8%),见表1。

表1 中医主证分布情况(n,%)

2.2 中医兼证分布情况

兼证中血瘀证最常见(65%),其次为痰(湿)浊证。见表2。

表2 中医兼证分布情况

2.3 中医证型兼证血瘀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

兼证中血瘀证与中医体质血瘀质、痰湿质、平和质相关。2型糖尿病中血瘀质例数最多,其次为痰(湿)浊证,血瘀质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中医体质对糖尿病的影响

3 讨 论

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后世医家宗其理论提出消渴应从“阴津亏耗,燥热偏胜”论治。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明显降低,中医理论中有:“百病皆有瘀”的说法,认为淤血是导致消渴病的根本机制,并分析其基本在于:津血同源,互为滋生,迈道不充,阴血不足,其次燥热消烁津液,导致阴血损耗,血气运行不畅,出现淤血停滞;三是由于患者体内阴虚津亏,损耗氧气,出现鼓动无力的现象,导致瘀血内停,因此在糖尿病患者致病因素中,血瘀证毋庸置疑成为治病因素之首。

本组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中血瘀质例数最多,其次为痰(湿)浊证,血瘀质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因素。综上所述,血瘀在消渴发病中至关重要,本组实验中血瘀证比较常见,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同时为预防糖尿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1] 桑绍绪.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杂志,2009,25(2):53.

[2]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10.

猜你喜欢
中医药学会血瘀指南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召开第五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
话说血瘀证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委会召开2020年学术年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关于2021年世界睡眠日活动的通知
基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中医血瘀证研究概述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传达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血瘀与活血化瘀在斑秃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