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取消门诊在焦灼中前行

2018-03-21 02:46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康全科医疗机构

理想是,通过三级医院取消门诊这一杠杆,让不同医疗机构各司其职;而现实中,却遭遇三级医院放不下与基层医疗机构接不住的尴尬。

“三级医院将逐步取消普通门诊”的消息在传出之初,就炸开了锅。

“应该就不像现在这样忙死忙活了吧!”“医院可能不再需要这么多的医生。”“都来基层医疗机构,我们能忙得过来吗,收入会不会像大医院专家?”……医疗界观点繁多,站位多样。

虽然争议不断,但是事实上,各地市早有动作,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例如,贵州取消便民门诊,要求诊间每半天门诊量不得超过40人;东莞三级医院和镇街医院要逐步压缩和关停普通门诊,仅保留专科(专家)门诊;青海减少医院25%的门诊量;北京引导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上海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将不设门诊;天津三级公立医院取消门诊现场挂号,采取预约放号,以控制门诊量。

理想:不同医疗各司其职

谈三级医院将逐步取消普通门诊,必须回溯其背后的初衷,即分级诊疗的落地。这与中国的国情是分不开的。

在国外,一般是80%的医疗服务由基层提供,大医院仅提供20%;而我国,却倒了过来,80%的医疗服务由大医院提供,基层医疗成了配角。这种“倒金字塔”结构,成为医改挺进深水区后不得不搬开的石头。

这也预示着大医院发展进入了增速换挡期,大规模扩张式的发展已然成为历史,专注于疑难重症将是新业态。

多年来,依靠医保报销优惠等措施引导市民到社区医院首诊,效果并不明显。此次直接从结构上砍掉大医院普通门诊业务的政策,也未尝不是破釜沉舟的一种探索。

打造没有普通门诊的三级医院,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认为,一旦取消门诊,三级医院的损失谁来补偿?如果医院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来填补缺口,势必造成住院费用的提高,也势必带来患者的抱怨。

政策的支持方则认为,国外先例比比皆是,在很多国家的医院都没有门诊楼,多是以急诊和住院部的形式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况且,三级医院不设门诊,只做疑难杂症患者的诊疗,更有利于推动医生成为社会人,将会给社会办医带来机遇。

现实:放下与接住间存尴尬

不少业内人士提出质疑,取消三级医院门诊就能分级诊疗了吗?未免有些纸上谈兵了。从三级医院门诊体量、患者的就医习惯、基层医疗机构的短板以及医生的成长等方面拿出了不容小觑的依据。

从供给方分析,首先,对于三级医院来说,其一,意味着在药品零加成后,又将失去一个重要的收益来源,这一损失将如何补偿?其二,若仅能专注于疑难重症,三级医院势必要精减人员,控制成本,年轻医生如何成长,经验丰富的医生如何留得住,也给医院带来挑战。

其次,由于患者的刚性需求仍在,取消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带来的缺口,按照规划,势必要转移到基层医疗机构,然而当下基层医疗机构更是沉珂重重。

第一,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的缺口是巨大的。即使是资源比较丰富的上海,目前社区医院中能达到全科医生水平的仅有3000多人,缺口达5000多人。基层医生的数量缺口短期内几乎不可能补足。

第二,基药的限制也为不同医疗机构间留下了沟壑,能否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值得怀疑。

第三,由于长期以来的缺医少药,设备落后,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大打折扣,也是一大障碍。

从需求方分析,老百姓对健康需求的注重日益增长,生病时多考虑享受更有保障的医疗服务,因此到基层就诊的意愿并不强烈。另外,长期形成的生病了先到医院门诊就医的习惯,也会增加取消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实施起来的困难。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国恩曾表示,无论是从大医院的利益关系来看,还是从老百姓已经形成的就医意识来看,取消三级医院普通门诊短期内实施起来都是困难的,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调整。但不管怎样,这个目标是必须明确的。

多边动态平衡:让配套设施先登台

不少业内人士曾发声表示,分级诊疗的推行,决定着医改的成败。切掉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这块蛋糕,有利于分级诊疗的推行,将是大势所趋,不同的只是各地的进度和时间问题。

一个事物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清晰的阻力点。接下来,让配套设施跟上,让众多未成熟的条件走向成熟,才是成为多边动态平衡的关键。

取消普通门诊后,三级医院不仅经济上有所损失,富余人员的安排也将是一大难题。湘雅医院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

湘雅医院与湘雅萍矿合作医院、湘雅博爱康复医院以及湘雅常德医院组建医联体。让医生在医联体内部多点执业,合作医院给予医生一部分报酬,这样既解决了医生薪酬问题,又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才不流失。

与此同时,三级医院可获得医联体内部的疑难重症患者,提高效率、缩减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少运营压力。

在另一个层面,患者是不听行政指挥的,得让他们自愿,这也倒逼提高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关闭大医院门诊,就意味着要增加基层医院的门诊。基层得能接得住,要有医生、设施、药品等。深圳社康中心的一些做法或许值得参考。

在深圳,首先,财政带路,去基层首诊。提高社康中心的门诊补助标准,逐步降低或取消三级医院的门诊补助标准,但提高其住院补助标准。

在人才方面,大力培养全科医学人才;规定全科医生年薪不低于同级专科医生,还可“超岗”聘副高以上职称;在社康设立专科医生工作室,专家进社康有专项补助,规培毕业生进社康也可享受补助。

猜你喜欢
社康全科医疗机构
公安高校学生介入社戒社康工作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社区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深圳市N区为例
专科-社康序贯治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生活质量的研究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运营效率评价及发展建议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