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2018-03-22 11:43陈铃
读天下 2017年14期
关键词:感受体验互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我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处于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然而,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今后的逻辑思维。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感受;体验;互动

一、 引言

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版块,它占据着语文教学三分之二以上的课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另外,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育的重要时期,感知觉发展迅速,在阅读学习中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不是灌输。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关于阅读教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二、 “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感受—升华”的阅读教学方式由感受、体验、思考、交流、个性表现以及能力升华六个部分组成。教学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个性能力,遵循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规律,从而构建教与学有机结合的高效阅读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如下:

(一) 个性化学习理论

个性化学习理论是指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和思维特质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手段、进程、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认知观念上均衡、全面的发展。

(二) 感性教育理论

感性教育理论即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感受来去体验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从而对事物形成“真实”的表象认知,以自己对事物的实际感受,使自己的本性能力得以开发。感性教育的突出特征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思维潜力。

(三) 体验学习理论

体验学习理论是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感受、体验、思考和交流等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升华,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已知和未知的知识,从而掌握某些学习技能,养成具体的学习习惯。

三、 “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感受—升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具体包含六个环节——“充分的感受、深切的体验、积极的思考、多向的交流、大胆的表现、自然的升华”。这既是教学实践的开展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过程。

(一) 充分的感受

受到小学生的年龄和社會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和知识面都相对狭隘,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难以体会到文中的精髓思想。阅读教学开展的第一步便是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文本知识。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之前向学生讲述文本有关的信息和背景知识,为学生的下一步阅读理解提供信息支撑;其次,指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词和新词也是一条重要的教学途径。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和教师指导的方式,达到对生词的理解,从而扫除阅读上的文字障碍;再次,通过大声朗读或教师范读的方式,让学生理清课文的基本框架和感情脉络。

(二) 深切的体验

深切的体验是指在扫除文本障碍和理清文本脉络的前提下,感受文中内容,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情感经验来深入地体验文本内容。

(三) 积极的思考

当学生在深入了解文本内容并产生各自的情感体验之后,头脑中便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轮廓,对文中问题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疑问。教师应该结合文本内容,对各种可能性的问题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自主思考。一方面,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能够启发思维的引导性问题,如“文中有几个人物?”、“他们的各有什么性格?”、“你们都喜欢哪些角色?”、“为什么喜欢他们?”、“课文都有什么语言来描写他们?”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教师释疑、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展开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既需要引导学生感悟,也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审视,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

(四) 多向的交流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创设活跃、融洽的阅读教学氛围十分必要。其中,教师需要把握的教学目标为将文本内容上的互动升华为心灵上的互动。通过文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道德因素、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内容实现对学生心灵上的教育。针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前提下,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种多向交流的好处在于在进行下一环节大胆的表现时,学生有了同桌、小组两次交流的检验,都能十分自信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五) 大胆的表现

学生在感受、体验、多向交流这一系列阅读教学活动之后,心中定形成自己的认知感念并渴望向同学和教师展示出来。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压抑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展现愿望。“感受—升华”的阅读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1. 个性朗读。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进行富有感情的个性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个性。

2. 动作再现。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肢体语言来丰富阅读过程,让学生通过切身行为表现来表现出自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六) 自然的升华

阅读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并不是让学生们一味地在文本的情境中感受、体验、思考,而应该是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最终变成学生内部的态度、价值观,使其得到升华,从而实现自我超越。此环节的实施讲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应该是一层一层地深入理解,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层层叠加。具体可以采用下列方式:(1)回归生活的土壤。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俞吾金认为:“创造思维的最后源泉不是在文本中,而是在生活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现实生活,延伸课文的内涵与主题,触动每个学生的感情,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自然的升华;(2)通过出示课外相关资料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路,得出更有高度的结论与想法。

四、 总结

总之,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深刻理解文字并有所感悟,从中受到启发,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教师既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阎光霞,邓少滨.小学生阅读心理调研及策略[J].图书馆学刊,2007,(03).

作者简介:

陈铃,重庆市,重庆市渝北区金鹏实验小学校。

猜你喜欢
感受体验互动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