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通识选修课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8-03-22 10:39潘晓璐
考试周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调查分析

摘 要:在交叉学科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识选修课让学生有机会系统学习到专业知识以外的课程,不仅拓展了学习面,还强化了自学能力。但是现阶段各高校通识教育的成果却不尽如人意,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综合性大学通识选修课进行相应调查,发现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通识选修课;调查分析

一、 综合性大学通识选修课调查现状

1. 学生选修通识课的目的

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开设了涵盖各个学科的选修课程,并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要修够一定的学分才能顺利毕业。虽然学生都必须要选修通识课,但其目的却不尽相同。以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在校生选修通识课的目的,结果显示,超过半数学生是抱着修够学分,顺利毕业的想法的,他们也更倾向于学分比较高,老师要求低,学分比较容易拿到的课程。排在第二位的则是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中大部分人会选择专业之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拓展视野,学习到不一样的东西。还有部分人则会继续钻研本专业的课程,以求达到更深更广的层面。

2. 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满意度并不高,究其原因,部分学生认为是学校选修课安排有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及教师教学有问题。首先在学校选修安排上,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存在着学校开设课程与学生期望课程不吻合的现象。学生最期望的课程是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人数占调查人数的五分之二,而喜欢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课程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但是学校选修课开设最多的就是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大概占开设课程数量的五分之二,远多于真正想学习这门课程的人。这种课程设置没有贴合学生的需求,就导致学生想选的课程选不上,只能选到自己不喜欢的课程,自然对选修课的满意度就下降了。其次,学校及教师在选修课的介绍宣传方面做得并不到位。调查显示,仅有少部分学生在选择课程之前对该课程比较了解,大部分学生缺乏了解途径,选择课程时多是根据课程名称猜测其教授内容。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多学生反映教师上课内容和他们的预期出现一定的偏差。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看书写作,选修了阅读与写作这门选修课,之后才发现实际教课内容是如何阅读公文通报以及公务写作,并不是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素养。这就导致学生容易对选修课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讲。最后,在教师教学问题上,部分学生反映选修课老师教学内容乏味,授课方式落后,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有的教师甚至以放视频代替教学,导致学生出勤率大大降低。

3. 通识选修课出勤率较低

调查显示,仅有小部分学生能按时参加选修课,有一半学生经常逃课。逃课原因除了学生对老师讲课内容不感兴趣外,还有就是与学生个人活动时间安排相冲突。因为选修课多安排在晚上,而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多安排在晚上,易造成时间上的冲突。

二、 建议与对策

1. 优化选课系统

针对学生反映的选修课信息不对称以及人员分配不平衡问题,可以通过优化选课系统来改善。首先,学校应增加选课系统上对任课教师及课程的介绍。任课教师可以从年龄、专业、研究方向等方面介绍,课程可以附上简单的视频,PPT介绍等,让学生能从多方面了解选修课的内容。其次,在选课系统开放时,实行不同年级分流选课。第一周先让三四年級的学生选,第二周让一二年级的学生选,三四周再进行统一的调换。这样既能保证高年级能顺利选到选修课,修满学分,顺利毕业,也避免了系统偏向高年级的设置,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个人都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

2. 提高课程质量

学生对选修课不加重视,不满意选修课,归根结底还是选修课的质量出现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以供学生选择,保证学生选择的多样性。因为通识选修课的本质就是推动学生素质化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研究表明,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与学生应选择的课程至少要达到3∶1,而很多高校现阶段还不能达到这个水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激励老师多开设课程,同时还可以一门课程多名老师都开设,形成竞争氛围,激励授课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选修课质量。对于有些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开通网络选修课,鼓励学生通过网易云等学习网站学习其他知名高校的课程,学生直接在网上学习,讨论,交作业,考试。而对于有充足课程与师资力量的高校,也要不断更新授课方式,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对选修课感兴趣。

3. 考核方式多样化

多数选修课的考核方式是最后交一篇论文,这也是大多以凑学分为目的的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但是这也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来上课,随便从网上摘抄一些内容,最后一节课来交作业,最后高分通过选修课,达不到开设通识选修课的目的。要想真的达到开设通识选修课的效果,其考核方式必须要做出相应改变。不同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应不一样。有些课程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考查时就应该更侧重于实践能力。而有些课程偏向于理论研究方面,考核方式则应以考试论文为主。考试内容不宜偏难,让学生不会为是否能拿到学分而忧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 总结

通识教育体现了高校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视,同时,选修制度在给予学生最大选择自由时,也能让学生遵从自己的爱好兴趣,激发最大的学习兴致。现阶段各高校通识教育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完善选课制度,优化选课系统,提高选修课质量,端正学生对选修课态度,让学生愿意认真对待选修课,才能真正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翩,刘康莉,段占南,等.综合性大学通识选修课现况的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151-152.

[2]陈蕊.综合性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6.

[3]宋鑫.我国部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C].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2012年会暨高层论坛论文集,2012.

作者简介:

潘晓璐,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综合性大学调查分析
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
构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分析
综合性大学特色学院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探索
构建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