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8-03-22 11:43肖钟平
中文信息 2018年1期
关键词:培养习惯问题意识

肖钟平

摘 要: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薄弱,主要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以及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必须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传授多种多样的提问方法和技巧,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 师生平等 传授方法 培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1-0-01

著名教授袁振国先生说,“教师应具备四种意识:问题意识、过程意识、综合意识、课程意识,而问题意识应该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我们教师能把多少知识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多提些问题;在课堂上,不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多么的得当、灵活,而是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提出他们的疑问;在文本的学习中,不是学生对文本理解掌握了多少,而是应该看学生提出了多少的批判。因此我们觉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一、营造宽松课堂,建立平等关系,激发问题意识

笔者认为,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他们对很多的事物都很好奇,都很感兴趣,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学生具有的这种潜在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民主的环境和氛围。可是,在初中阶段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这样的心理: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很幼稚好可笑,会让同学们当成笑话,也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让老师不高兴。因此很多学生都选择不回答,一贯如此下去,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活跃不起来,脑袋里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再者,现在的课堂,教师的主导地位,权威地位,常常让学生有问题都不敢提或者不想提。加上老师把考试作为唯一的目标,可以说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忽略了对文本学习的情感,这样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最终的结果是,课堂的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例如,我当时在一所农村初中任教是,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村里的,每一次能举手提问的学生寥寥无几,基本上是老师点名回答,被叫到的同学也是勉为其难地站起来,硬着头皮说几句,多数学生是低头不语,这样的课堂气氛肯定是很沉闷的,而且是低效的,教学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给学生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民主课堂,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非常必要。

美国教育学家莫里斯·L·比格曾经说过:“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鑒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应该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提问,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就是应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气氛是轻松活跃的,要做到让学生想提问,敢提问,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发问,学生被动地回答。在平等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对于有些有一点自卑感的学生,即使提出的一些问题可笑、幼稚,或者不着边际,作为老师应该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予鼓励,尽量消除这一部分同学的自卑感。这样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学生就会从“怕问”到“敢问”向“乐问”发展,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如,在探讨《我的叔叔于勒》中,谁是主人公的问题时,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觉得主人公应该是于勒,全班同学的眼光齐刷刷地盯着我,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让学生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得出结论,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写叔叔于勒,实际上作者想通过于勒的几次贫富的变化,刻画出菲利普夫妇那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丑陋的嘴脸,应该说菲利普夫妇才是主人公,通过这一行之有效的过程,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抓好知识基础,传授提问方法,培养善问习惯

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用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所以在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课文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就会出现提出简单、幼稚甚至荒唐可笑问题的情况,挫伤学生提问的热情。因此加强双基训练,打牢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提问方法。

1.设计问题紧扣主旨,紧扣中心——便于理解课文

例如我在讲授《我的母亲》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的标题是“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它内容好像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我让每个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明确问题答案。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起了奠基作用。总体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外,是贫乏的,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是弥足珍贵,刻骨铭心,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不是闲笔,也是扣住母亲这一中心来写的。

2.设计问题要从小处入手,从词语入手——便于学习语言

语文课堂离不开语言,文章的美丽是通过一个个词语实现的,分析好词语,就可以抓住要害。换句话说,词语分析可以作为分析文章的一个突破口。鲁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处出现“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分析词语,还会使学生加强语言学习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现代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营造宽松课堂,建立平等关系,激发问题意识,抓好知识基础,传授提问方法,培养善问习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推动学生各方面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培养习惯问题意识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课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