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疑 激发兴趣

2018-03-22 11:43王娜
中文信息 2018年1期
关键词:九色鹿信念课文

王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1-0-0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一位为师者都深信不疑的话。但我们又常常苦闷于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句感人肺腑的话、一个生动的故事、一节精彩的课,都会激起学生一时的兴趣,却总不长久。要想让学生长久的保持学习兴趣,首先就要找到一条导火索,而课堂上恰当的提问就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要想通过提问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就要在每节课的问题设计上下功夫。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首先要体现实效性,然后就是要以“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一、课始,质疑入手,激起兴趣

题目是了解文章内容的窗口。多数学生在读完文章的题目后,都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因此,根据课题来设疑,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项探索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我在上《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时,学生在读题后,马上提出了很多疑问:“是谁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什么要微笑着承受一切?”“一切指什么?”“她是怎样微笑着承受一切的?”……在学生这一连串的问题的背后,不用我过多的渲染,他们已经是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了。此时,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一种”求知若渴“,急于揭开谜底的浓烈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课中,巧妙设问,强化兴趣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就是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教师必须做到“任他千瓢水,我只取一瓢”。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质疑、有效合作、适度求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敢于说,乐于做,在课堂中共同成长,体验生命交融、对话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点拨要恰到好处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可以不同,但一定要遵循课文的宗旨。因此求异贵为适度。这个度如何把握,关键要看是否有价值。此时教师的点拨尤为关键。要立足于课堂和课本,向课外和生活延伸,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果子”。以《九色鹿》为例,学生从九色鹿斥责调达的话中仅仅体会到九色鹿的气愤和调达的背信弃义,而对九色鹿的机智勇敢、沉着镇定、成功的化险为夷却体会不到,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结合本段中“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中的“刀枪箭斧”一词体会九色鹿当时处境危险,但它仍然临危不惧、义正词严地在国王面前斥责调达卑鄙无耻,引起国王的愧疚,成功的化险为夷,并借国王之手惩罚了背信弃义的小人,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体会了到她的勇敢机智。

让学生想象调达起誓的誓言时,学生只是说到了“绝不会说出九色鹿的下落”,就没有了下文。我适时板书了“誓”这个字,并从汉字构成角度进行了分析:上面是个“折”,下面是个“言”。古人起誓是十分郑重的事,常常手拿枝条,说完后就把枝条折断,意思是如果不守誓言,说话不算话,就会像这根枝条一样。那说明这个誓言是不能违背的。“誓”就是一诺千金。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出的话那真是信誓旦旦,如:“如果我说出了你的下落,就會受到上天的惩罚”;“就会天打五雷轰”;“就会不得好死”……真正体会到了调达对九色鹿的感激之情,与下文他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形成了鲜明对比!为理解主旨“做人应恪守信用”做好了铺垫。

2.问题要有感而发

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让学生学会善问。一般来讲,要在知识的关键处,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处,有争议的地方等组织讨论。记得在教学《小儿垂钓》时,在学生自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针对为什么是“遥招手”而不是“遥摇手”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联系诗意带着“此时小孩在做什么,听到路人喊他是怎样的表情、动作,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会怎样做,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合作交流,因为有了前边自主理解诗意的基础,交流时非常热烈,在充分交流之后进行了全班交流,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了小孩的天真可爱、懂事、有礼貌。

学习《三顾茅庐》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诸葛亮是真睡还是假睡”的问题,《推敲》一课中学生提出了“‘僧推月下门中是‘推好还是‘敲好”,《公仪休拒收礼物》中提出了“‘公仪休拒收鲤鱼”是不近人情,小题大做吗?”《诺贝尔》一课中提出了“诺贝尔发明炸药,是功还是过?”《三打白骨精》中提出了白骨精到底是聪明还是狡猾?《清平乐·村居》中从‘茅檐低小可看出这家人的生活非常清苦,应该整天愁眉苦脸才对,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妇还喝了小酒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坐在一起,谈论着家事,那么快乐和满足?”正是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吸引着学生去探究、去交流、去询问、去查阅相关资料,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

三、课末,拓宽问题,延伸兴趣

现在的语文课都倡导与生活联系起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因此,在学完一课后,我都会在文本的基础,进一步拓宽、延伸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后,我并没有仅仅抓住文中的主人公谈迁不放,而是设计“你还了解哪些和谈迁一样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人?”学生大胆畅谈,有的说到了刚刚学完的诺贝尔,有的说到了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司马迁、霍金……接着我又进一步追问“那你们认为信念是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趣更高了,因为他们从这一个又一个代表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信念的力量,都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想法,更有几个同学还围绕着“信念”写出了诗歌。这让我清醒地看到孩子的兴趣在这一刻得到了延伸。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有思才有趣。课堂中教师富有趣味性、启发性、争议性的提问,能及时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的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循着“问”出学生兴趣这一原则,和孩子们共成长,撒下兴趣的种子,收获辉煌的明天!

猜你喜欢
九色鹿信念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为了信念
背课文的小偷
发光的信念
信念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信念的传承
星星树
快乐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