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剖析

2018-03-22 12:51何坤福
魅力中国 2018年3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剖析

何坤福

摘要:当前我国沿海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社会保障健全等优越条件的驱使,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涌进发达地区务工,这样,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大城市所带来的附属产物。因此,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照顾和有效的教育、指导和管理,他们往往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及成因进行一些剖析,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剖析

《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一文中报道:湖南省婺源市荷塘镇遭遇大洪水,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名是留守儿童。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父母在外省工作时间越长,儿童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儿童不仅仅是一群缺乏父母照顾的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另类“孤儿”,他们的成长与我国的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可见,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大城市所带来的附属产物。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去城里工作赚钱,争取获得另一种满意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们无法带孩子进城,因为他们在城里,或者他们很难保护自己,或者没有地方可以立足。虽然留守儿童有父母,但他们必须接受“分裂血肉”的生活现实。

留守儿童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受到亲生父母的照顾或抚养,缺乏父母的爱可能轻易导致精神缺陷。由于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乏父母照顾和有效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灵常常会有不适感,而严重的儿童则会导致心理畸形的发展,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不正常行为,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根据调查,这些留守儿童主要与祖父母,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监护人通常受教育程度较低,年龄较大。这些留守儿童一般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成绩差,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形式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的自卑情结、抑郁的人格、自我封闭等。有些孩子产生了仇恨心态,甚至有暴力倾向。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性格内向。留守儿童从小与父母分离,父母关爱严重缺失,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務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 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尽管有些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 自卑心理。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 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3.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六年级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 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 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困难、感到无助。41%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有的留守儿童被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这样的儿童约占留守儿童的4.7%。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样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管缺位。

2.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 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

3.社会环境存在“雷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 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 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三、结束语

总之,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教育链中存在“缺陷”,因此,很容易导致失去帮助,失去学业帮助,失去控制,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政府、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国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因剖析[J].速读.2017(9).

[2]杨建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J].陕西教育.2016(7).

[3]柴乾.渭源县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第32期.

[4]杨艳.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学园,2011,第22期.

[5]卢旗英,开辟留守孩健康成长的“绿色通道”:试论农村留守孩的心理困境与教育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2,第7期.

注:本文系贵州省黔西南州第七批州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7QXN73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剖析
创作剖析
“角”的常见错解剖析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