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蒙巴萨的列车“很中国”

2018-03-23 07:03刘金河
国际人才交流 2018年3期
关键词:蒙内本地人内罗毕

文/刘金河

本文作者(左四)与热情的非洲乘客合影

蒙内铁路(蒙巴萨港—内罗毕)是东非铁路网的起始段,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全长480公里,是中国帮助肯尼亚修建的一条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的标轨铁路,也是肯尼亚独立以来的最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于2014年9月开工,2017年5月31日建成通车。

蒙内铁路刚开通,车票很难买。在试运行阶段,每天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往东部海港城市蒙巴萨只有一趟火车。周五,我们社会实践队的三个同学终于坐上了开往蒙巴萨的火车,感受了传说中的“很中国”的铁路。

在内罗毕车站的正前方有一座记录这条铁路建设的纪念碑,分别用英文、中文、斯瓦希里文写就。检查进站需要过很多关,物品安检的机器上有中文商家的标识,安检员经常会用中文说“你好”。车站里的布局跟国内很像,广告牌位是中国商家提供的,检票口有几个中国员工在指导。车厢上有各种中文标识,且不说那些专业的中文技术术语,就连“小心脚下”“列车员服务准则”都有中文版本,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一节车厢墙上都并列贴着小小的中国和肯尼亚的国旗,显得特别和谐。对在外的中国人来说,最亲切的莫过于看到五星红旗了。

不过最感染人的还是从车站到车厢洋溢着的节日般的欢乐气氛。因为这条铁路刚开通,这在肯尼亚是一件大事,很多人期待体验这一趟火车。检票进站后大家都感到很新鲜很开心,车厢里也是一种愉悦欢乐的气氛,可能跟周末不少人去蒙巴萨度假有关。蒙巴萨是肯尼亚的第二大城市,是个有着漂亮沙滩的度假地。虽然乘客们都还没有熟识起来,坐在对面的两个非洲人很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拍照。边上的一群本地女人也很开心,她们一上车就开始自拍,还热情地接受我们合照的请求。一路上我们就这样跟本地人聊天,虽然英语口音不一样,经常要用“Sorry”来跟对方再确认一下,但是车厢里依然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息。以前听说本地人幸福感很强,现在从这趟列车上就能感受到一二。虽然能坐火车的本地人一般不会是穷人,但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应该是共通的。

坐在对面的Peter和Pax是叔侄,他们一家一起到蒙巴萨过周末。Pax是一个学计算机的大二学生,Peter是一个为政府工作的工程师。Pax很健谈,他告诉我他家里有茶园,房子在山坡上,茶园连绵到山谷,山谷里种粮食。他还告诉我他喜欢美式足球,他的教练去过上海。我告诉他清华的计算机专业很强,建议他本科毕业后到清华来读硕士甚至博士,他听后显得特别兴奋。Pax语言天赋很高,他向我们学汉语,发音惊人地标准。但是我们跟着他们学斯瓦希里语就完全学不来那种舌头需要夸张抖动的发音。当Pax看到窗外好玩的景象就指给我看时,我突然感觉人与人之间并不会因为肤色、语言、种族而隔离。当窗外有大象,对面的一群女人欢呼雀跃时,我们也跟着一起凑热闹,一起开怀大笑,这时候这种无隔阂感显得更加强烈。到了蒙巴萨车站,隔壁座位的几个本地姑娘在拍照,让我帮忙,然后邀请我跟她们一起合影。跟一群非洲姑娘拍照是件有趣的事,虽然大家并不熟,但是依然可以共同享受这种旅途的愉快。

本来以为蒙内铁路最重要的是体验中国元素,但是让我感触更深的却是这种不同民族间的无差别的交流。其实,如果不去刻意区分民族,人都是一样的,有同样的喜怒哀乐,有一样的幸福或不幸的生活,有大致相同的朋友圈和家庭。差别在于,生活在发展程度不同的社会里,只能按照各自的轨迹发展,也许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然后对自己的生活会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对幸福的感受和追求,却是大致相同的。

猜你喜欢
蒙内本地人内罗毕
本地人
本地人
本地人,外地人
基于综合思维素养的地理课程案例分析——以蒙内铁路建设为例
皱眉人
肯尼亚,我们来了
—— “中国制造”蒙内铁路首批内燃机车交付
大选登记
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