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

2018-03-27 08:36孙小瞻
财会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行政岗位事业单位

■//孙小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及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控。财政部2012年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文,并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随着中央大力彻底治理腐败进一步深入,2015年财政部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文,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确保内部控制覆盖单位经济和业务的全范围,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规范单位内部各层级的全体人员。在这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就需要加强从单位层面到业务层面,从制度建设到执行监督全员全过程的控制管理,不断提高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水平,合理防范风险。笔者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剖析,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应应对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内部控制观念意识不强,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由于对内部控制的知识了解不够,意识淡薄,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业务、轻管理,造成单位内控制度建立不全,或虽制定了内控制度,但没有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制定一套符合本单位发展的内控制度,操作性不强,形同虚设。

(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落实不够,关键岗位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分工不明确,会计人员弱化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对于关键岗位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没有相互分离。一些财务领导内控意识薄弱或考虑到某些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为了方便工作出现了本应由两个岗位完成的业务却交由一人完成等管理漏洞。资产管理不够规范,岗位划分不清,采购人员,记账人员和保管人员责任不明确,存在采购和保管一人兼任,保管和会计不能及时对账,不能做到定期盘点资产,出现账实不符,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

(三)一些单位仅将内控建设局限在财务、审计、纪检等部门内部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控制,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才能将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于未然。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还仅仅将内部控制局限在财务、审计、纪检等部门,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项行政工作和财务工作,与业务无关,业务人员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使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无法真正有效实施。

(四)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不够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即使设立内审部门也是在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下,缺乏独立性,无法保障内部控制发挥其应有的评价与监督作用。在外部监督上财政、审计等部门大多注重对单位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很少对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从而影响内控的有效实施。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陷的应对措施

(一)全体职工深入学习理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规范》不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不但涉及财务部门,而且涉及单位所有部门和所有活动,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组织全体职工深入理解《规范》。同时,单位负责人是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的责任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单位领导人更应加强内部控制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内控意识,建立并完善内控制度。

(二)完善制度体系,建全议事决策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一整套包括财务、人事、科研、资产、基建、后勤服务、档案管理等各方面管理制度,将内部控制镶嵌于各个制度中去。同时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应当明确实行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重大经济事项的范围,包括大额资金使用、大宗资产采购、基本建设项目、重大外包业务、对外投融资业务、重要资产处置、信息化建设以及预算调整等。建立健全一整套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议事机制,使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加强对决策执行的追踪问效。

(三)建立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关键岗位轮岗制度以及岗位胜任能力选拔制度

不相容岗位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等。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不相容岗位,由于客观和主观原因未能做到完全分离,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咨询、集体讨论等方式确定不相容业务,在岗位设置和业务安排时分离操作。对关键岗位员工定期进行岗位轮岗,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不重视财务人员岗位胜任能力的选拔,认为财务工作技术含量不高,谁都能干,一般都是单位子女、亲属等照顾对象,业务水平较差,而单位财务负责人往往都是“会计盲”,不懂得财务知识,财务风险就太大了。因此,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训和专业胜任能力选拔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加强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

内部控制评价包括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建设离不开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检查。单位应当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指定内审部门或岗位作为内部监督的实施主体,同时发挥纪检监察的作用。财政审计部门也应定期对单位内控制度进行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并整改,实现内外部门共同监督,充分发挥监督效力和内外部门制约作用,形成内外部门共同监督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季如菊.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5(33).

[2]王秀果,刘梅.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2016(05).

[3]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S〕.2012.12.12.

[4]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S〕.2015.12.21.

猜你喜欢
行政岗位事业单位
行政学人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