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传统文化教育推进的路径选择

2018-03-27 19:15李怡净铜仁学院人文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历史精神

李怡净 铜仁学院人文学院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因此,在新时代下,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建构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高校历史教学中需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其中,我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及其教育价值的发挥是较好的切入点,可以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实现教育目标。具体来论,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培育学生的仁爱精神等方面,阐述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一套方法。首先讲究练习,从小教育儿童洒扫庭院,礼让应对,形成习惯;稍大一点就要读书明礼,通过学习经书子集,学习做人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卦·彖辞》)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包括“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卦·彖辞》)中宽厚、兼容的品格。[1]这样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崇尚统一、追求和谐、注重实用而又强调道德的特点。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代表性的人物和事迹,均可以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体现美的美学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实际上属于美学的概念。“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是指各色交叉的纹理,即花纹。“花纹”即是美的。《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释:“文,错画也,象交叉”,这里的“文”,都是包含审美属性的。[2]“文”在此基础上,又有了若干引申义。其一指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而“郁郁乎”,不仅是说周代典籍很丰富很重要,也是说周代的这些典籍显示出了美,能够给人美感。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重视伦理道德,也非常重视审美,而伦理道德本身,也处处展示着美。具体到传统文化教育上,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审美的教育。通过审美而让人达到人格的完善。孔子就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理想人格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完成的。孔子的另一个名言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被看做是人的精神成长的最高境界。[3]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培育学生的仁爱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是仁爱精神。以“仁”为根基,以“爱人”为主旨,并将仁爱思想进行推广。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把对父亲、母亲、孩子的感情逐步推广,推到人、自然、动物乃至世界,这是“仁”。从“己所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广出去,这是儒家的基本信念。现代的学校教育,多是重视科学技术文化的学习,这具有其必要性。然而,只重视科学技术的教育是不够的。[4]教育,应该是使人心灵丰富,使人的认知、意志和情感全面发展。人的成长需要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仅仅是求真,是不行的,人的“求真”的活动,若是离开了人类的另一种价值,即“善”、道德,可能会是很可怕的。

二、高校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进路

前已述及,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培育学生的仁爱精神等教育价值。对此,在我国高校历史教学中探索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按照历史教学规律,可以在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构建路径,即教学内容层面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上需要甄别与利用积极因素和改进传统历史教学的单一式方法。

(一)教学内容层面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融入其中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对此,教师应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分类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容融入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并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对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通常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的分类大体涵盖传统文学教育、传统艺术教育和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提炼分析,需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来选择有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并注重引入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确保高效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上需要甄别与利用积极因素

在坚持教学内容层面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存在积极与消极并存问题,在选择上需要重视甄别与利用积极因素。我国传统文化整体上都是引导积极向上和努力进取的,但也存在部分消极思想内容。具体来看,在我国中学历史教材和高等教育的有关历史教材中,多数章节均选取的是富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目的在于发挥其对学生的良好教育价值。基于这一情况,在两者融合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对于提高两者之间的融合程度以及文化传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5]例如,在进行中国古代史教学过程中,很多历史人物都有着非常高尚的民族气节,比如岳飞、文天祥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挖掘他们身上的高尚的品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鉴别真善美的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改进传统历史教学的单一式方法

为了从实质上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还应对目前的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目前,高校的历史教学仍旧是沿袭应试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运用上主要是讲授法,其不仅仅为限制学生的课堂参与,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法无法有效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历史教学的融合目标。因此,改革现行教学方法具有其现实性和必要性。具体到实践层面,第一,创新教学课程设计。在对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计。[6]第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始辅助教学。在高校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以及网路技术,能够更为直观和形象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教育效果。

三、结语

总之,我国富有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培育学生的仁爱精神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推进与实现我国高校历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应当从教学内容层面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上需要甄别与利用积极因素,以及改进传统历史教学的单一式方法等向度进行路径的构建。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历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新历史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