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国际化形象建构中东坡效应的研究与实践

2018-03-28 16:54魏际兰高旭东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东坡常州苏东坡

魏际兰,高旭东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引言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才能“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1]。他在诗词、散文、文论、书法、绘画、考古、农业、医药、养生等方面造诣颇深,是灿烂华夏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率真、旷达、博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是一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君子。

在国外,苏东坡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是2000年欧洲大报——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的1001—2000年间的12位“千年英雄”中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在西方汉学家的心目中,没有一个中国传统文人能像苏轼这样得到肯定和重视。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浩瀚渊深的‘苏海’,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2]

国内的苏学研究者有的注重东坡生平的介绍,如王水照在《苏东坡传》和《王水照说苏东坡》中描绘了一个宠辱不惊、乐观旷达、诙谐幽默、和蔼可亲的智者形象,曾枣庄在《苏轼评传》和《苏轼图传》中塑造了一个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于中国大地上的居士形象;有的聚焦东坡的作品,分析其中涉及的各种意象,如舟船意象、月意象、山意象、水意象和雨意象等;有的研究东坡的山水观、人生观、政治观、饮食观和女性观;有的探讨苏轼的佛禅思想、老庄思想、诗学思想和归隐思想;有的分析东坡诗文中的用典、用调和创意等表现手法。正如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所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在黄州、惠州和儋州三地的作品备受研究者的青睐,特别是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期间的诗词,国内研究较为深入、细致。苏轼一生创作了2 700多首诗,400多首词,4 200多篇文章。要全方位地研究苏轼其人其作,了解其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必须关注苏轼创作的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他那些被忽略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作品。

常州,是东坡眼中的君子之邦,鱼米之乡,不二的归隐佳境,他曾十几次到访常州,多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3]。据统计,东坡留下的与常州有关的诗有66首,词有10首,散文有103篇,对常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常州情结是东坡人生经历中一个重要的动因,鸡黍之约,庐里之约,多次游历,买田阳羡,终老常州,在东坡看来“殆是前缘”,亦有常州的内在魅力使然。在东坡文化享誉全球之时,常州可依托东坡效应努力建构城市的国际化形象,迎接更好的发展机遇。

一、东坡效应的内涵

东坡效应有别于心理学上的苏东坡效应。苏东坡效应源于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的是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这种心理现象。而东坡效应指的是与苏东坡相关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包括东坡其人,其作,其作涉及的人文景点、饮食养生、价值取向等)对当地的文化、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换言之,苏东坡效应是心理学的,是静态的心理学发现,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为人处事时必须特别注意的认知问题;东坡效应则是文化的,是动态的文化发展战略,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依托,也是发展地方文化的抓手。

二、常州国际化形象的定位

城市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准确的定位。合理的定向定位,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能大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大、更广的空间,赢得更多、更好的机会。城市定位要具备历史眼光和长远打算,既要注重发展经济实力,又要强调丰富文化内涵。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打造一个有实力、有动力、有活力、有潜力的城市。从历史的、地理的和经济的角度来看,常州既要重视传统的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电子仪表业、建材业、化学化工业,还应大力发展人文旅游业,增强城市的文化动力和活力。

只有了解历史,面向未来,才能更好地发展现在。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东坡文化无疑对常州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文献表明,清代常州诗人邵长蘅、陈维崧、黄永、陈玉璂、徐永宣、黄景仁、赵翼、洪亮吉、赵怀玉等都写过怀苏的诗歌,并深得苏诗之精髓。清代的两大常州词派——清初的阳羡词派和乾嘉之际的常州词派均对苏词十分推崇,饱受东坡词之沾溉。在东坡一路向上、豪放旷达的创作风格影响下,常州的诗学、词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4]。东坡足迹所至之地,东坡心驰神往之所,东坡推崇备至之人,东坡魂牵梦萦之物,对常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对常州人文化自信的树立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大好形势下,要构建常州的国际化形象,必须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研究东坡文化的效用,准确定位城市的文化发展方向。

被东坡称为“毗陵我里”的常州贤才俊杰辈出,尤其是隋唐推行科举制后,文运更是昌盛,常州一府先后出了1 546位进士,9位状元,至于封疆大吏、征战良将、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更是难以计数。两宋时期,常州科第极为发达,仅319年间就出了674名进士。据葛胜仲《丹阳集》卷12《朝议大夫施公墓志铭》记载,熙宁六年(1073年),神宗廷策士,擢余中为天下第一,与开封礼部第一任皆著籍常州。是岁,州举进士中第者40余人,号称东南儒学之盛。宋代常州登科占全国百分比变化可分4个阶段,其中,第3阶段,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至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常州登科人数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波动,在治平至熙丰之间达到最高峰。熙宁三年、六年,总登第人数分别为33、39,占比9.3%、9.75%[5]。自科举考试制度实施以来从常州的青果巷走出了1位状元100多位进士。近代从这条进士街走出了国际语言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中国的“舒伯特”——赵元任,汉语拼音之父、现代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和常州“三杰”之一——瞿秋白。因此,常州的第一个国际化形象定位就是进士故里。

常州宗教气息浓郁,许多老地名,如石柱弄、正觉寺弄、天王堂弄、大庙弄、仁寿里、真武庙、天宁寺、太平寺和清凉寺等默默地承载着常州的历史变迁,有效地传承了常州的历史文脉。常州庙宇众多,笃信佛禅的苏东坡常去太平寺和报恩寺(今清凉寺),与太平寺钦禅长老、报恩寺长老过从甚密。从海南归来时,报恩寺长老一如既往地善待他,一起说经论文,慢慢地成为了知己。感念长老的深情厚谊,东坡曾在报恩寺墙上题诗两首《赠常州报恩长老》。鉴于此,常州的第二个形象定位应是宗教圣地。

苏轼酷爱牡丹,在杭州任职时,曾去杭州(武林)的观空(即杭州吉祥寺一个阁)观赏过“千叶牡丹”。熙宁七年(1074年)常、润赈灾期间,他曾来到常州太平寺观牡丹。《常州太平寺观牡丹》这首诗中的“别后湖山几信风”道出了前后两地欣赏牡丹的时间间隔,东坡感慨花事守岁,岁月无情。虽然他似乎已“白首”,仍不减对“鞓红”(一个名贵牡丹品种)的喜爱。“白首对鞓红”,通过色彩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此地牡丹的喜爱之情;托物抒情,反映了他对常州的向往之意。元佑六年(1091年)(赵翼称元丰八年:1085年)东坡重游太平寺,净土院牡丹绚丽的色彩犹如“天雨曼陀”,令人眼花、陶醉,唯有一朵淡黄色的,虽不如鞓红、魏紫有名,却让东坡眼前一亮,情有独钟。目前,除了武进区有一个姹紫嫣红的花博园外,常州各大公园都有特定的花卉展,红梅公园有报春的梅花,青枫公园有傲霜的菊花,紫荆公园有绚丽的月季,东坡公园有富贵的牡丹。基于此,常州第三个可以树立的文化形象是江南花都。

“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苏东坡钟意常州,终老常州,既因喜爱常州乡野美妙绝伦的神韵,更因感念常州友人忠肝义胆的壮举。蒋之奇,单锡,胡宗夫,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都是苏东坡的莫逆之交。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钱公辅逝世时,苏东坡作《哀辞》表态“逝将此焉止息”,皆因“眷此邦多君子”。元丰二年(1079年)当他知湖州时,常州宜兴的亲友听说后纷纷前去探望;谪居黄州的4年多里,他仍与宜兴亲友保持书信往来。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后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东坡被贬惠州,老友钱世雄派人从江南步行代送家书给东坡,结果遭到官府立案追究;流放海南时,音讯难通,竟有一位从未谋面的名叫葛延之的常州人因久慕其文名,崇仰其人品,千里迢迢,前去探望;东坡自儋州归来返朝之时,途中于真州罹患暑疾,栖止于常州,是钱世雄择顾塘桥畔孙氏馆赁屋予其寓居。这一切让苏东坡感激涕零,成就了苏东坡与常州文人的绵绵友缘,加深了苏东坡对常州“人杰地灵”的认识,塑造了常州“君子之邦”的形象。

综上所述,着眼东坡效应,可把常州的国际化形象定位为进士故里、宗教圣地、江南花都和君子之邦。

三、东坡效应在国际化形象建构中的运用

苏东坡不仅在文学艺术以及哲学思想领域造诣深厚,在生命实践与人格境界方面也率先垂范,为后世所彰表。当前在苏学研究全球化的进程中,常州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应借力东坡文化,善用东坡效应。

(一)完善东坡文化基地建设

在常州,与东坡直接相关的两处景点是东坡公园和苏东坡纪念馆,前者是常州的AAAA级风景区,后者已被江苏省侨办、江苏省文化厅确定为“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对东坡文化基地的介绍与宣传,首先做到“全民知”,要让城里的居民,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新市民,都了解东坡文化基地,激发他们前往观瞻的兴趣。可利用移动公交窗口、常州网络发言人网站、地方电视台、新媒体等加大对东坡文化基地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东坡效应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目前,东坡公园的各个景点都有中英文的石碑简介,而苏东坡纪念馆的各景点文字介绍却只有汉语版。为了使东坡文化更好地面向海内外游客,让常州的“东坡”“东坡的常州”走向国际,一定要完善景点的多语版介绍,既要做好准确、生动的景点介绍的英译工作,还应增加日、韩等语种的景点介绍和多语种的语音讲解服务。文化基地的建设要与时俱进,可考虑建设微信公众号,加大景点推介力度。开展相关活动应在纸质媒体和网站、微信公众号同步进行双语报道;设计、拍摄贴切的、优质的纪录片反映东坡在常州的生活,再现宋代常州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辉煌。

苏东坡纪念馆和东坡公园都在常州的主干道——延陵路上,该路段属于常州的繁华路段。苏东坡纪念馆位于前后北岸这条历史文化古街,但清丽绝美的紫藤花却被浓郁的商业气息所淹没。来到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炫目的店牌和奢华的装饰,门前一排整齐的商店包括两家金店、一家眼镜店、一家养生会所和一个常州梳篦店,马路对面则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东坡公园的位置虽很特别,东望朝阳桥,西靠天宁寺,北临文笔塔,京杭大运河绕园而过,园内历史古迹丰富,艺术造景优美,然而周边的配套设施依然不够完善,文化气息还是不够浓厚。如能统筹安排周边的环境设施,把诸如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书画精品等文化产品的销售与东坡文化融为一体,突出环境创设的人文性、整体性和本土化,将会扩大东坡公园和苏东坡纪念馆的文化辐射力。如果可能的话,还可开设一条精品旅游路线:青果巷—双桂坊—苏东坡纪念馆—天宁禅寺—文笔山庄—东坡公园,将这些历史名胜链接起来,打造慕文之旅,有效建构常州进士故里、宗教圣地的形象。

(二)建设校园东坡文化基地

常州国际化进程中,还应考虑建设校园东坡文化基地,组织中小学生参观东坡公园和苏东坡纪念馆,在特定的时间开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尝试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分别选取一所学校创立东坡文化研究基地,推进东坡文化的常州化。

当前面向英语专业学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校园东坡文化推广的尝试,主要包括:组织竞赛、考察景点、项目研究和论文写作。

首先,举行东坡人文知识竞赛和东坡诗词翻译比赛。结果表明:虽然中小学教材里包含了许多东坡诗词,以及与东坡相关的文章,但学生对他仍然所知甚少,95%的同学不太了解他的贬谪经历和艺术成就,更不知道他与常州的渊源。在诗词翻译过程中,很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名词或专有名词学生很难用恰当的语言和策略进行翻译。

其次,带领学生参观东坡公园和苏东坡纪念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东坡遗风。然后让学生用英文介绍东坡公园、苏东坡纪念馆乃至常州这座城市。实地考察时,学生们普遍反映在常州上学4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两个景点,也从来没有参观过这两处景点。他们觉得这两处景点的周边环境过于商业化,文气无法凸显;园(馆)内的景点英文翻译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人名、地名的翻译与名家的翻译并不一致,有待查证、完善。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们增进了对常州与东坡的了解,树立了学习文化的信心,提高了学习文化的兴趣,明确了今后英语学习的目标。

再次,带领学生开展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有3位同学参加了“苏轼诗词英译的比较研究”的项目研究。课题组已经收集、整理了苏轼诗词的不少英译本,包括许渊冲翻译的《苏轼诗词:汉英对照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苏坡诗文选》,以及华兹生的英译本《苏东坡诗选》。通过关注不同英译本的苏轼诗词,比较同一首诗词的不同英译,分析同一诗句的不同译法,尝试再译诗句,学生们提升了审美能力,提高了翻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组织学生开展苏东坡专题研究。参与研究的66位同学分组完成了20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汉语研究论文,论文总字数达206 548字。他们在充分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东坡的创作风格、性格特点、贬谪经历、佛禅思想、人生观、女性观和饮食观。通过项目研究,学生们加深了对东坡的认识,从东坡身上汲取了更多的学习动力,了解了东坡文化传承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现了东坡精神在为人处事方面的重要价值。

实践证明,校园东坡文化基地的建设,既有利于构建积极的东坡文化环境,又能培养优秀的地方文化人才,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力。

(三)深化东坡文化研究

1.东坡经历之常州记忆

2017年7月,由湖北省黄冈市委市政府、湖北广播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与观众见面了。该片以苏轼贬谪黄州4年的生活为线,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维度,解读苏东坡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同时,辅以当今最新的苏东坡研究成果,再现了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全片共分为《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和《南渡北归》6集。唯一遗憾的是,东坡终老常州,只被一笔带过。

东坡曾14次到访常州,其足迹遍及常州的秀山丽水、古刹名寺。如能拍摄纪录片再现东坡的常州之行,将有助于凸显常州的人文气质,展示常州人的君子情怀。《与君同行》可作为纪录片的题目,既表示与君(东坡)一同游常州,也表示东坡与他那些君子一样的朋友同行之意。

东坡文化要在常州这块有缘之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还需要更多研究人员的参与。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的成立,吸引了更多有志于东坡文化研究、具备东坡精神的人走到一起,为弘扬东坡文化、打造人文常州做出应有的贡献。立足常州,研究继承和发扬东坡的诗词创作风格、人文精神的方法和路径,可以让东坡文化焕发新的活力,释放新的魅力。2017年,由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组织编撰的藤花馆丛书系列首批2部作品《东坡毗陵诗文编年》(徐曦编注)与《常州景苏资料辑录》(颜正源编)分别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与凤凰出版社出版。《东坡毗陵诗文编年》悉心搜罗了相关诗文200篇,起自宋神宗熙宁四年,讫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详备注释近600条,以便读者深入了解。《常州景苏资料辑录》选取两宋至满清末年历代文士所撰有关苏轼与常州的诗文共400篇,揭示了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2.东坡诗文之常州吟诵

如今,全国多地都在借“东坡”这股东风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要想建设富有常州特色的东坡文化,可将常州吟诵方法运用于东坡诗词作品的朗诵,出版发行音像制品,归化东坡文化,让东坡文化在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中大放异彩。2017年中秋夜东坡公园与常州图书馆联手打造的《东坡情,常州缘》中秋诗文朗诵会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3.东坡诗文之英译研究

苏轼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但是英语世界对苏轼诗词的英译与出版现状呈现出4个特点:起步晚,诗篇零散,数量少,成功者鲜见。国外苏轼诗词英译与出版较少的原因包括:国外译者获得苏轼诗词资料的渠道有限,译者抱有文化思维定势,从事专门翻译的译者较少,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边缘化,读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冷落。诗词的翻译非一般人所能驾驭[6]。著名的汉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巴顿·华兹生翻译了多部中国典籍。1994年他的SelectedPoemsofSuTung-p’o按编年史的顺序分5个阶段:创作初期(1059—1073)、创作中期(1074—1079)、初次流放期(1080—1083)、回归时期(1084—1093)和第二次流放期(1094—1101)。向英语世界读者呈现了116首苏轼诗词,突出了苏轼人生各阶段重要经历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苏轼整个人生轨迹[7]。《东坡诗文选》中林语堂主要翻译了东坡的一些政论文和几首名诗[8]。“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获得者——许渊冲先生的《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 000首》收录了他所翻译的46首苏轼诗词(16首诗和30首词)[9]。从译本来看华兹生在翻译策略的使用与文化意象的选用上,与林语堂、杨宪益、戴乃迭、徐忠杰、许渊冲大相径庭,各种译本呈现出意象的多元化和理解的差异性[10]。综观苏轼诗词所有英译本,可以发现东坡虽然一生创作颇丰,在诗词歌赋、散文方面成就极高,但相关的翻译工作还很不够,有待全面铺开。东坡在常州所作的诗词,包括《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浣溪沙》(倾盖相逢胜白头)、《浣溪沙》(炙手无人傍屋头)、《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都没有被翻译成英文。就常州的城市文化建设而言,这些与常州相关的作品更应该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只有这样,常州江南花都和君子之邦的国际化形象才能顺利建构。

(四)开启东坡文化创意产品研究

常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好,很多动画片和创意作品在海内外广受好评。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市,工业遗存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历史名人多。以东坡文化为主题,设计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有利于发展城市经济,还能助推城市文化建设。如能开展跨境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将有助于国外市场的开拓,也能促进常州传统而又时尚的国际化形象建构。

四、结论

苏东坡是华夏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强大的文化标记性。作为东坡终老之地的常州,应充分发挥东坡文化的辐射、渗透作用,加快城市文化建设,建构一个进士故里、宗教圣地、江南花都和君子之邦的国际化形象。运用东坡效应建构常州的国际化形象,完善东坡文化基地的建设,重视校园东坡文化的推广,深化东坡文化的地方化和国际化研究,启动东坡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

尽管校园东坡文化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但东坡文化基地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需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因研究时间有限,东坡诗词译本整理、比较研究还有待深化。东坡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配合,更需政府的财力支持。因此,后续研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猜你喜欢
东坡常州苏东坡
常州的早晨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苏东坡与佛印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苏东坡学无止境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