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

2018-03-28 17:03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权威高校教师教学活动

张 磊

教师权威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然而,在“互联网+”的今天,高校教师权威受到来自于学生、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逐步面临消解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高校教师还需积极应对挑战,主动提升各方面素质,努力构建平等师生关系,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才能真正赢得教师权威。

一、高校教师权威及其存在的意义

(一)权威与教师权威

1.权威。“权威”一词由拉丁文auctoritas演变而来,原意是指威信及创始者。辞海对权威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权力和威势,二是人类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1]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权威理解为“在社会生活中靠人们所公认的影响和威望而形成的支配力量。”社会学则认为“权威是使人信从的力量。”

关于权威的类型,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和个人魅力型权威。随后,美国学者克里夫顿和罗伯兹在韦伯观点基础上,把权威类型进一步划分,分为传统权威、感召权威、法定权威和专业权威。从以上可以看出,权威主要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来自于权威主体的外部,更多是形式上的。二是来自于权威主体的内部,更多是实质上的。因此,权威主要是形式和实质的统一。

2.教师权威。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活动。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师道尊严”“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从“天地君亲师”就可以看出教师拥有较高的地位。教师权威主要来自于教师职业的赋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权力,并且这种权力应是合法的,具有合理性,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在这种合理性的权威保障下才能正常开展。基于此,教师权威本质上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基于认可所形成的支配与服从关系。[2]

虽然高校教师面对的是大学生,并且他们是一个成熟的个体,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但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样需要权威,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宽广,高校教师传递知识能力的降低,使得其作为知识唯一传授者局面受到破坏,教师权威面临多方面挑战,传统的师道尊严逐步被消解,高校教师权威亟待重建。

(二)高校教师权威存在的意义

权威是人类生活的客观现象,是社会生活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专门对权威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没有权威,团体生活、共同的精神、国民教育、军事秩序、国家与法律效用都是不可能的。”[3]因此,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教育领域,都离不开权威的存在。

1.高校教师权威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要有良好的秩序和环境,这离不开教师权威的保障。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拥有权威,能更好的发挥引导作用,大学生在知识、道德、心理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离开父母走进大学校园,更加需要有人以积极的价值观加以正面引导,以使他们能形成追求真理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一言一行都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示范者,教师需要权威的力量来处理突如其来的违纪现象和师生冲突。伽达默尔说过,权威的本质是承认和认可。因而,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来让学生信服和认可,这样学生就会自觉服从教师管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来。

2.高校教师权威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永恒的话题,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亲历者,他们乐意主动与教师交往,愿意主动信赖依靠教师,这些信赖与依靠,尊重与顺从,来自于教师权威。这种权威,不是压迫,不是独占,而是能让大学生从内心真正的对教师知识、人格的尊重,这是大学生对教师信任依赖的基本前提,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和理解,教育活动在对话和理解中进行,教育意义在对话和理解中生成,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因此,和谐师生关系得以形成。

3.高校教师权威是建构良好教师职业形象的保障。韩愈言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知识的代言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职业在社会中有着很崇高的形象。但在当下,教师队伍中失德失范现象越来越多,从幼儿园教师体罚殴打幼童,到中小学教师收受学生家长红包,再到高校教师学术腐败,师德师风情况不容乐观。在自媒体时代,这些事件被迅速传播,加之社会舆论引导不力,导致教师职业形象每况愈下,教师在社会众人心中的地位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神圣、伟大。虽然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保障了教师正常履行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但这些法定权威无法真正帮助高校教师建构良好教师职业形象,因此,还需要社会多方合力,积极营造“尊师重道”的社会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社会影响力,逐步构建良好教师职业形象,树立和维护教师权威。

二、高校教师权威面临消解的现实表征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完全处于“互联网+”的时代,以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传播媒介为代表的自媒体逐渐席卷大众生活,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更是“互联网+”时代的主要参与者,这些创新变革深刻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权威的影响力源于“制度规范、专业知识和个人品质”三个方面,教师权威也相对体现为制度性权威、知识权威和个人权威。[4]高校教师权威面临来自学生、社会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在现实中呈现消解趋势。

(一)多元价值观冲击使高校教师法定权威旁落

我国的《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赋予教师合法的权利,教学过程在教师掌控之下,教学内容选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评价手段等都由教师依照法律法规来进行,以此来确保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这同时这也是高校教师法定权威的来源。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者,需要以压迫的姿态向大学生传递,而不管大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但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多元价值观念在“互联网+”时代轮番上阵,不断的冲击人们的大脑,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逐步发生转变,他们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高校教师所坚持的价值观念不再成为大学生们不容质疑的信条,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逐步面临消解,多元价值观念被迅速接受,高校教师法定权威逐步旁落。

(二)信息革命发展使高校教师专业权威式微

在信息化还没有高度发达的过去,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为狭窄,传统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高校教师在专业知识领域拥有绝对优势,专业权威地位较高。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知识呈现几何级的增长,知识更替的速度加快,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知识的获取渠道也变得更为宽泛,学习知识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者学校图书馆,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就可以从因特网下载你所需要的内容,并能够及时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互动交流。大学生有着极强的领悟能力,在面对新事物和新技术时能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便利,他们汲取新知识就好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由自在,但部分教师在面对这些变革时缺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难以适应,高校教师不再处于知识的高位,专业权威面临挑战。

(三)学生主体性提升使高校教师个人权威弱化

传统的主客二分理论,将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划分为主体和客体两端,教师在文化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掌握话语权,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学生要想获得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前提是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下,教师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更愿意追求独立,彰显个性,勇于挑战权威,他们更愿意认同和信服具有极强人格魅力的教师。这些变化,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也逐步获得了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部分话语权,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教师个人权威被弱化。

三、“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权威的重构

“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的高校教师权威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虽然这些冲击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也带了很多直接的后果。学生对书本知识的不尊重、逃课现象的普遍发生、价值观念的混乱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反而更加需要教师积极的正面引导,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对教师权威进行认识和理解,结合新情况,寻求合理解决路径,重构现代高校教师权威。

(一)强化多方合力,保障高校教师法定权威

作为社会和高校来说,教师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因此,必须坚持树立和维护高校教师权威。在当前教师权威面临消解的局面下,要重构教师权威,首先应通过不断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明晰高校教师的职业属性,细化相关条款,严格监督落实,加强对高校教师的信任、支持和关怀,赋予高校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对于侵扰高校教师职业地位、工资福利等合法权益方面的因素或行为进行明确制止,从制度上切实保障高校教师的法定权威,赋予权威合法性。其次,应努力提高高校教师职业待遇,逐步改善高校教师工作条件,加强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尽力为高校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最后,全社会上下应努力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对教师队伍中害群之马严加惩处,但对那些真正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教师,加以鼓励和积极宣传,努力维护和树立教师的正面形象,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社会各方面要积极加强配合,努力营造良好环境,重塑高校教师法定权威。

(二)加强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权威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权威运行的基础,是教师内在权威的载体,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5]虽然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宽广和便捷,很多知识都可以在因特网上进行自学,高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主体,当大学生不再“附魅”高校教师的专业权威时,何谈信服和遵从?

首先,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诚然,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被淋漓尽致的体现。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关键一环,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教师要主动应对世界的变化,加强对教育现实的反思,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建构正确的教育理念。

其次,高校教师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人。当今知识更替加快,高校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结构难以跟上大学生的需求,如果不能加以积极学习补充,抱着吃老本的姿态,这样的教师必将被淘汰。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成为一个学习型的人,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拓展新的教育教学技能,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在不断总结和反思中成长。

(三)努力锤炼修为,逐步建立个人权威

个人权威是由教师人格魅力以及被学生主动认可和遵从而产生的权威,主要表现在教师的道德修养、个性品质、人格魅力等内在修为方面,这些与任何规则无关,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散发出来并得到学生认同,个人权威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师权威最大化的发挥。当今的大学生,有着较为独立的思想,并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反对父母、教师的管教,在教师面前表现出仅有的服从也只是表面现象,但根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却对那些具有极强人格魅力的教师表示认可和尊重。因此,在多元文化相互冲突交融的今天,法定权威的旁落,专业权威的式微,个人权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教师在提升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的同时,也应努力锤炼个人修为,向学生敞开心扉,以爱和包容主动去接纳学生,高校教师只有建立起个人权威,才能真正让学生“服从”。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传统高校教师权威受到诸多挑战,甚至面临消解。但是,教育需要权威,教师更需要权威,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这些变化,认真分析新情况,重构适应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权威。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部.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276.

[2] 江金.论高校教师权威的重构—基于伽达默尔的权威观[J].现代教育科学,2015(4):132.

[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72.

[4] 何芳.教师权威消解的历史透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5(16):32.

[5] 李晓莉.《教师专业标准》视阈下教师权威内涵的转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119.

猜你喜欢
权威高校教师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权威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