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民居建筑文化探析

2018-03-28 20:06刘晓静黑龙江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萨满教鄂伦春族狩猎

刘晓静 黑龙江大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放弃了具有自身民族传统的生活,而选择了更为现代化的生活。这种选择有利有弊,有利的一点在于现代化的生活可以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和生活质量,不过弊端也非常明显,即逐渐遗忘、丧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饮食习俗、甚至是语言文字。1953年,鄂伦春族在政府的帮助下,走出了世代生活的山林,放弃了原始的狩猎生活,在政府为鄂伦春族人民兴建的房子中定居了下来。虽然新兴建的房子在设计上也参考了很多鄂伦春族的传统建筑,但是相较于真正的鄂伦春族传统民居建筑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建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以鄂伦春族为例,鄂伦春族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民族传统等都可以在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有所体现。自鄂伦春族人民搬入新居开始,还有很多古老的手工艺和习俗,如制作桦皮船、萨满仪式等和传统建筑和狩猎生活一样被放弃的。鄂伦春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则是继承和发扬鄂伦春族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驯鹿人——鄂伦春

鄂伦春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是一个非常古老、非常原始的民族,他们依靠原始宗教——萨满延续他们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1]

鄂伦春族属于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人口稀少,但是民族文化却非常丰富。鄂伦春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却有自己的语言——鄂伦春语。鄂伦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伦春”这一名称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驯鹿人”,第二种含义则是“山野中的人”。这两种含义都体现出了鄂伦春族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无论从哪个角度对“鄂伦春”进行解读,仿佛都无法分割鄂伦春族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鄂伦春族人民信仰萨满教,他们对大自然有着无比的敬畏和崇拜。萨满教主要分为四个体系:即天神系、山神系、畜牧神系、生殖神系。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包括对自然、对动物崇拜和对祖先的崇拜。萨满教最主要的神职人员是“萨满”,萨满被奉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他可以将人的心愿传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旨意传达给人。萨满教最主要的宗教活动是“跳大神”,即萨满身着系有彩色飘带的裙,手持萨满鼓等“萨满神器”进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也称作萨满舞。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萨满教的影子,包括各类民居建筑、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的颜色、材质、形状、图案等都不同程度收到萨满教的影响。

二、鄂伦春族文化

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因此鄂伦春族人的衣食起居、音乐舞蹈等方面均带有明显的狩猎民族的特点。例如,生活工具的制造、居住形式以及原始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就纪录了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名叫孟金福,他与妻子保持着几近原始的生活:打猎、祈福、祭祀,并始终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然而正如纪录片中所提到的那样,现在懂得鄂伦春族传统的人已经不多了,无论是萨满教仪式“跳大神”,还是桦皮船制造这种古老的手艺都濒临失传。1953年,国家为保护鄂伦春族人口,投入大量资金帮助鄂伦春族人走出山林,搬入新居。然而,较为优越的新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鄂伦春族的人口,但却没有考虑到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承问题。鄂伦春族自元朝开始,就被誉为“林木中的百姓”,他们在深山里过着几近原始的狩猎生活,包括语言、宗教、服饰、建筑、舞蹈、音乐、手工艺等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都是以山林为土壤生根发芽的。山林是鄂伦春族文化发源的背景,而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他们生活环境的真实再现,鄂伦春族离开了山林,就势必会对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

鄂伦春族历史悠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鄂伦春族文化:鄂伦春族的妇女善于刺绣,因此鄂伦春族的服饰上经常能见到带有鄂伦春族民族特点的刺绣;由于鄂伦春族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一带,大兴安岭的桦树资源非常丰富,鄂伦春族人经常将桦树皮制作成器皿和儿童的玩具,也会采用兽皮对服装的边角、口袋进行改良和装饰;鄂伦春族擅于用猎刀对兽骨、树皮等材料进行雕刻,以满足日常生活和宗教祭祀的需求。

三、鄂伦春族传统建筑——斜仁柱

因为鄂伦春族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山林,冬季漫长、寒冷,所以鄂伦春族在本民族的建筑文化上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传统中,鄂伦春人的建筑形式主要有“斜仁柱”、仙人柱、木刻楞、奥伦、土窖子、桦皮棚、祜米汗等,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第一种——“斜仁柱”。斜仁柱又叫撮罗子,是一种以桦木杆、桦树皮、苫草、兽皮等为建筑材料的类似圆锥体的建筑单体。斜仁柱制作时先选用较粗的木杆作为主杆,在将若干根木杆搭在主杆上,架起来类似圆锥形的骨架,再将圆锥形骨架的顶端套上柳条枝,然后在其周围再搭若干根木杆,最后将狍子皮覆盖在圆锥形骨架上,并在顶部留下出排烟孔,以作为通风和采光之用。这样,一个“撮罗子”就做好了。还有有一种较小的“斜仁柱”,是为产妇特别制作的,名叫“恩克那力新哈汉”,也称为“仙人柱”,形式和制作过程类似,只是整体上小了一些。

鄂伦春族还有一种比较出名的“木刻楞”,“木刻楞”较之“撮罗子”则要复杂很多,首先,木刻楞要将若干根圆木截成同等长度,再刻出统一的凹槽,然后令这若干根圆木相互咬合,用作房屋的四面墙;然后,在其上部盖以木板,并配好门窗;最后,再用泥巴将所有的缝隙封住,这就是“木刻楞”建筑。

除了日常的居住建筑,鄂伦春族还有一种特别的存储建筑——“奥伦”。“奥伦”是一种高脚的仓房,用来存储短期内不用的食物、器物、衣物。搭“奥伦”时,要用四根木柱和一个屋顶,这样一个简易的仓房就搭建而成了。“奥伦”一般无人看管,使用时需要凭借梯子。这也体现出鄂伦春族在山林中生存的环境及鄂伦春族存储物资的智慧。

以斜仁柱为代表的鄂伦春族的建筑充分体现了鄂伦春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以斜仁柱搭建过程为例来说,斜仁柱搭建简单,易于拆卸,这样的建筑非常适合狩猎民族的生活;从取材角度来说,斜仁柱的材料非常丰富,作为在山林中生活的民族,木材是很容易获得的原材料;加上日常打猎留下的狍子皮,一个斜仁柱建筑就搭好了。这些建筑都充分体现了鄂伦春族人民的智慧,也体现了鄂伦春族作为狩猎民族的文化。

四、结语

鄂伦春族作为一个狩猎民族,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度里是比较罕见的,因此鄂伦春族的文化自然有它独到的地方,然而历史悠久的鄂伦春族文化却面临着传承的困境,这不禁让相关研究者感到焦急。建筑,作为文化最好的传承载体之一,对传承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之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上应该引起政府和学界的重视,通过保护鄂伦春族传统的建筑,为鄂伦春族的文化保住生存场域,进而保护优秀、珍贵的鄂伦春族传统文化。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如何在今后的鄂伦春族建筑中保留、发扬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是值得学界思考的。

猜你喜欢
萨满教鄂伦春族狩猎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萨满教研究概述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关于麻扎文化形式的研究综述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秀逗原始人④狩猎惊魂
倾情浇灌艺术花:记鄂伦春族老教师陈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