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三心”养成科学态度

2018-03-28 10:57郝秋菊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三心科学态度意志品质

郝秋菊

2017年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态度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目标与之前的课程标准内容既有相同也有变化,如何把这些新的要求落到实处,转化为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效,相信很多教师都在研究。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研究,认为小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关键是要保护和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塑造学生尊重客观追求真理的明白心,锤炼学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求知心。

一、“三心”教学实践的形成

对于态度的定义最早是斯宾塞和贝因(1862年)提出,认为态度是一种先有主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倾向,即心理准备。百度词条中指出,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迈尔斯(1993年)指出,态度的机构涉及三个维度:情感、行为意向和认知,即态度的ABC结构。

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和教科研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情感维度的教学关键是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认知维度的教学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尊重客观、尊重事实、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认知态度,我将其概括为“明白心”;行为意向维度的教学关键是要不断强化学生追求真相真理的意志品质,不轻易放弃,不做半途而废的事情,我将其概括为“求知心”。在2017年新课标颁布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进行归纳整理,也多方进行学习求证,2017年新课标颁布之后,感到之前的想法还不够完善,于是,又结合新的课程标准进行了新的对照和思考。

二、“三心”教学的实践应用

1.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好奇是探究之始,人的好奇心与生俱来,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特质。《新课程标准》“科学态度总目标”第一条就提出“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实施小学科学教育,首先要认识到小学生这种好奇心是天生的,会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理性成分,逐渐成为一种志向、意愿,而不是教师可以简单地传授或教给他们的。过去,我们对待学生的兴趣经常喜欢用“培养”这个词,在教学目标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用“培养学生的兴趣”之类的说法。这种说法的背后反映出教师的一种观念,即兴趣、好奇心或求知欲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教会、给予的结果,而不是呵护、开发的结果,这个观点是比较偏颇的。既然学生的好奇心是呵护与开发的结果,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传授。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首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关注学生的各种提问,不管是有意义的,还是很幼稚的,都要重视,要抱着足够的耐心、包容心给予答复。有些问题课堂上没有时间回答,可以下课以后再告诉学生。不要不回答,更不要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比较幼稚,或是错误的,就不理不睬,甚至讽刺、挖苦学生,从而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旦被挫伤,往往很难修复,有些甚至终身无法弥补,成为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2.塑造学生尊重客观追求真理的明白心

《新课程标准》“科学态度总目标”中第二、第三条中提出“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不同意见和理解别人想法”“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等等。这些素质不仅仅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如果从小学生阶段打好基础,一辈子就很难为错误的思想束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从三个方面强化和培养学生的“明白心”:一是凡事都要问为什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课堂教学时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都设计“为什么”环节,一方面主动启发学生问,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另一方面对好问为什么的学生充分肯定,还在班级设立探究奖,谁问得多,问得好,就奖励谁。二是不轻信、不传谣,眼见为实。多渠道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实事求是精神,引导孩子不说“别人说的”“不轻信别人说的”“看到后、求证后再信”。三是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纵向深入探究,从源头上找答案。在班级设立了很多课外兴趣小组,让孩子通过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看课外书深入了解小学课本中的知识点。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要锤炼学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求知心

这个问题属于意志品质的范畴。《新课程标准》“科学态度总目标”中提出“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从小学生开始就要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复杂的、曲折的、艰难的,如果没有勇攀高峰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有创新创造的。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正确的态度也能够养成,但决定人生最终成就的就是意志品质了。这个品质我通俗地概括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求知心”。我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孩子设计一些时间跨度比较长,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得知探究结果的课题,并協助他们完成探究任务,和他们一起享受探究乐趣。不让每一个课题、每一个学生半途而废,从而逐渐地锤炼孩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科学品质。

三、“三心”教学的效果

根据本人的教学教研实践,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明白心、求知心,教学效果比以前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都爱提问题了,提问题的水平都提高了。不仅是科学课堂,其他课堂教学的气氛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学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每个功课的探究兴趣;学生思考能力提高了,以前很多学生很胆小,容易相信别人、顺从强者,通过不断培养强化,慢慢都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意志品质增强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兴趣小组中来,阅读课外书的兴趣也都有了明显提高。从教学成绩上看,所带班级各科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到教研室工作之后,我逐步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在全区推广,被很多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越发感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贴近学生需求,加强教学研究,就一定能够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平顶山新城区教体局 河南】

猜你喜欢
三心科学态度意志品质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八省适应性物理考试中的体现
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丰子恺的“三心”养生法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探究
不同运动水平男子冰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
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研究
课文学习的“三心”“二意”
冷与热、科学态度与献身精神的结合
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习恩格斯研究军事历史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