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2018-03-29 00:37刘春玲
关键词:中华政治传统

刘春玲

(长春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2017年1月25日,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2]新时代,高校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源泉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周易》为发韧。周易曰:“天地之在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同时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名,与四时合其序”[3],深刻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精神。“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基本内核,儒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都进行了鲜明的阐述。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强调人、地、天应遵循道的规律,即自然法则。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5],主张天与地本来就是合一的;荀子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6],强调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万物共生共长;董仲舒提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把人与天地同视为万物之本,与天地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人的活动影响自然变化。至此,“天人合一”思想上升为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共融、共生,在和谐共处中以求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敬畏自然,牢固构筑美丽中国的思想意识,同时有助于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涵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和谐的人际观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正如钟明善所说“在世界伦理思想史上,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这一优良传统,中国确实是尤为突出的”[7]。

(二)“和而不同”的思想精神

“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儒家伦理规范。《道德经》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在儒家思想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若能各安其位,各得其宜,方能恰到好处。如乐之“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这就是“和”。费孝通老先生言简意赅地总结成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而不同”,就是认同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特征,主张在平等相处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和谐共生、保持特色、互相借鉴,并生共补。“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8]。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精神,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光芒,成为当今多极化、多样化、多元化的新时代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中国与世界差异的精神指南,铸造着大学生崇尚和谐、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追求整体协调的精神。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我认为宽容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品质,它也将成为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最伟大的品质。”[9]

(三)“仁者爱人”的思想核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的主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以处人,有序和谐”。孔子提出“仁”学以来,“仁”日渐成为儒家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把“仁”作为公民个体道德的评价准绳,把“爱人”作为道德的行为规范,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广义的“仁”包含:仁、义、礼、智、信。五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准则一脉相承。“上下相亲谓之仁”。“仁者爱人”主张,人对人的爱,首先是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进一步指出:“仁之实,事亲是也,”“亲亲,仁也。”这里的亲亲,包括爱自己的父母,也包括爱其他的亲属。在爱亲人的基本上,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0]。《礼记·礼运篇》描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诠释了“仁爱之心”的精神实质。“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人的身心、言语、行为都必须以仁义为统率,否则就是自我放弃和人类理想的放弃。新时代,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涵养大学生心存善念,崇尚仁爱,才能推己及人[11]。帮助大学生树立明辨义利、适当取舍的正确义利观,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脊梁。

(四)“经世致用”的思想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追求。圣人贤者诚意、正心、修身是为了治国兴邦、入世经世、经国济世。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这是儒家经世致用的起点,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究于实际,经世致用、崇尚实践的传统。《易传》提出:“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致用”就是讲求实际成效,“致用”为后人普遍使用。汉代贾谊著《过秦论》,关注天下兴亡、国家兴衰,研究治国施政之道,谋求“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唐朝杜佑面对大唐由盛转衰,江河日下的国势,“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愤然编写《通典》,总结经验,以古喻今,直陈时弊,探究治国安邦之良策。宋代司马光痛惜国家分裂的局面,“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耗时十九年,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以史经世、治国兴邦提供了最宝贵的精神典籍。时至明末清初,世界、中国局势发生深刻变化,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儒者安身立命,应该博稽六艺,精研史籍,斟酌当世”,旁及百家,服务天下。总之,中国古代学者一直把“经世致用”作为思想追求,治身治世,崇高实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2]。精辟概括了中国学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系民族前途,生民命运,忧患天下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荡涤大学生的思想,使之着眼中国大局,激发时代的责任感,主动担当起国家民族的责任,积极投入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政治观念上存在偏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一路坎坷。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各类思潮更是纷至沓来,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浸透,使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很多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的残渣余孽,是落后的、过时的东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有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必须纠错政治偏差,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仰。

(二)课程体系尚未系统化

目前,吉林省高校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必修课,尚未系统性、专门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素质通选课中有所涉及。没有统一整体规范的课程方案,讲授内容往往根据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出发,有的教师单纯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范畴进行讲授,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单一性、零散性。

(三)传播媒介运用不充分

第一课堂仍然是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新媒体新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尚未得到有效运用。灌输式、注入式教学为主,理论性强,说教味浓,教与学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教师与学生无太多交流互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很难调动起来,往往造成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听得恹恹欲睡的尴尬局面。

(四)教育者素质亟待加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是关键。“从1990年到2005年间有75%的教授被取代,代替者的质量和他们融入学校生活,极大地视现有教授的公民品德质量而定”[13]。高校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本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度的认知和积累,文化底蕴相对薄弱。无法做到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也尚达不到触类旁通,将两者融会贯通。

(五)文化断层与实践滞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用历史的、现实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的知识架构和系统的认识,难免出现管中窥豹、断章取义的情况。要善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表达。譬如我们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相通。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不曾间断,因此要不断与时俱进,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滋养与现实应用的对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

(一)统一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的政治意识,坚持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融入出发点

习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领导,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论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全过程,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牢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有机融合,古为今用、推陈布新,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时效性。”文化是人类进化的主要方式,社会关系的体现与“文化化”的体现都离不开人根植的传统文化背景,大学生作为“人”,首先应以文化自觉进行自主发展的哲学思考,并获取生命的能量源泉。而这正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14]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以文载道,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二)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融合,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一盘棋”

2017年1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中华文化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15]“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校的办学理念,要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不仅要搞好教书育人工作,还要抓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工作。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6]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改革,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鼓励教师打破学科藩篱,立足学科优势深入挖掘专业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资源;完善大学生课外思政教育模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第一、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的有机结合,促进知行合一。打造基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校各部门为要素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一盘棋”,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建设,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新载体

大学生是网络用户最密集的群体,网络必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重要阵地。积极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首先,建立一个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其次,依托学生手机群、QQ群、微信公众号等,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公共平台;再次,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培养中引进“慕课”教学模式并加强微课建设;最后,开辟云计算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网络新平台。总之,运用网络,构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网络新载体,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互动共享,使学生在新平台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四)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本要靠人。“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高校教师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巧于学习,树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理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凝聚队伍合力,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教师政治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荣誉感,要让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有深度接纳感、认同感,不断提高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学术性、专业性、师范性三者融合的多面手,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有一支业务精、师德高、理念新的队伍,从而保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循其步,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五)结合时代要求继承整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要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形式和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舆论新阵地,努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抢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中,与传统节日、社团活动、礼仪规范等融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形象化、互动化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的交汇融通,切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6]要坚持把文化自信作为工作出发点,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将大学生培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播者和弘扬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中华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