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老工业区经济结构重组问题比较研究

2018-03-29 00:37
关键词:工业区工业化韩国

刘 威

(吉林财经大学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长春 130117)

一、引言

老工业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中引起了很多关注,老工业区可被视为地理上集中的单一结构聚集体,主要由重工业和资源工业或轻工业主导,由于遭受去工业化和高失业率两个主要原因的影响,因此老工业区经济发展的问题未来将持续发挥重要影响。老工业区经济的发展为新兴经济体未来的结构调整问题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案,由于全球工业活动从北美和西欧转移到日本,后来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和印度,老工业区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已经发生了变化,还有新一代工业经济体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NIEs)。过去十年,在各个国家老工业区结构调整的结果各异,这是由于经济主体的空间异质行为以及这些国家的不同历史条件、政治体制和产业多样性所决定的。关于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产业政策以及后期工业化强劲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很多,比如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雁行理论强调了日本在东亚经济体的产业和国际贸易的连续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然而,还是有很多学者对这个模型提出了质疑。但需要注意的是,“雁行模式”的形成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本国的产业结构要始终保持在“领头雁”的位置,由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长期乏力,这些因素是最终导致日本“雁行模式”衰落及走向终结的关键所在。[3]并且“雁行模式”可能更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但不一定适用于国土面积巨大、区域发展差异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解释日本和韩国的产业政策与中国的产业政策之间存在差异:前者侧重于通过逆向学习,培育没有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型国内企业集团,而中国侧重于外国直接投资相关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学习过程。还有学者强调了发展中国家通过巧妙和快速变化的进出口贸易促进了后期的工业化进程。

关于解释整个东亚和个别国家的经济增长有非常丰富的文献。但是涉及到东亚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的文献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首先介绍相关的理论框架,然后回顾和比较日本、韩国和中国老工业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探索这些国家经验的异同,来分析吉林省老工业区结构调整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相关理论框架

自工业革命以来,区域经济的周期性上升和下降加速,因此,老工业区的经济结构重组和适应性研究在欧洲和美国一直都是研究热点。在实证研究的同时,很多学者已经发展了几种经济理论来解释老工业区经济结构调整和适应性的不同程度的成功。最新的理论和概念主要包括在两种经济理论范式中:演化经济地理和政治经济地理学。特别是演化经济地理学在老工业区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演化经济学涉及经济景观、经济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空间组织。还有一些特别重要的概念用于解释老工业区经济结构重组,包括路径依赖、锁定、适应性、区域弹性以及产业相关和不相关的变化。

最近的研究文献指出对老工业区产业重构的主要内部障碍是路径依赖和锁定,路径依赖是指一个过程或系统其结果随着过程或系统自身的历史而演变。相关的路径锁定又被定义为“……历史意外事件与自我强化效应的结合,将技术、行业或区域经济引向一条路径而不是另一条的想法”。路径依赖不等于过去的依赖性,而是取决于具体的背景。演化经济学的路径创造概念是指区域经济从负面转变为相关的新的创造的路径。Boschma提出要注意适应性和适应能力之间的基本权衡:适应性涉及先入为主的路径中的变化,而适应能力则涉及开发新的途径,即偏离现有路径。[4]区域复原力可被视为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相关的最广泛概念。[5]它由三种类型组成:系统从震动中反弹、吸收冲击的能力、系统在预期冲击方面的积极适应性。 Park最近试图整合路径依赖和区域弹性的概念,以提高“对区域经济随时间和空间的动态的理解”。[5]虽然路径依赖、路径创建、锁定、适应性和适应能力往往集中在具有强大的工业专业化的区域经济的部分,但相关和不相关的变化是用于探索专业性与多样性对于适应性的优势的概念。

三、东亚各国老工业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一)日本

由于日本的工业化进程远早于中国和韩国,因而对老工业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研究比其他东亚国家早几十年。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依赖资源进口,与主要煤炭生产国中国相比,对原材料开采业的依赖要少得多。由于采矿条件不利,缺乏竞争力,这些行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衰退。20世纪60年代,煤炭开采和铝工业受到结构调整问题的影响,日本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口石油和煤炭,而这些和其他不易生存的工业行业,如纺织和造船业被宣称为“结构性萧条产业”。当时,日本企业开始国际化,转向东南亚外包,以此带动经济高速发展,技术不断创新,制造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1995年,日本政府宣布将重点放在高技术工业化和知识经济上,日本工业化发展的经济地理标志着制造业向周边城市(如东京和大阪)的迁移,同时也向该国周边地区转移。这些趋势是由于几十年来城市人口大量增加,被动要求工业在城市郊区找到土地,以及靠近港口城市来进口材料。制造业,如汽车和机械,越来越聚集在名古屋和周围的东海地区。周边地区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政府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

日本战后时期这些经济结构变化浪潮和经济奇迹,过去二十年中除了涉及经济和社会历史背景外很少有研究,因为日本经济已经从制造业转向了服务和高科技产业。日本最近的相关研究涉及公司、城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集群,以及产业政策和政治经济学,其他相关研究调查了产业集聚及其区位分布,但都没有重点研究老工业区的结构调整问题,或者部分研究侧重于社会和劳动力市场问题,而不是仅仅限于结构调整过程本身。此外,在许多西方学术研究中,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往往不带有负面含义。相反,它们被看作是特定行业的“再生”或“再生产”的不同过程。日本的解决重点不在于解决工业衰退的问题,而在于创新地调整生产工艺和产品以适应市场趋势。

(二)韩国

韩国的工业化较日本的工业化起步较晚,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开始加速发展。韩国与日本的一个相似之处是韩国缺乏原材料,这导致韩国对石油、铁矿石和煤炭进口的强烈依赖。工业化后期,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工业区,政府对其影响程度不一。第一类地区包括在城市社区内发展的那些区域,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之间,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发展随着轻工业如纺织、服装和电子器件而开始发展起来的,这些工业区是在没有政府的强力干预下形成的。另一类地区的特点是用于重工业的大型工业联合体,如炼油、电子、机械、造船和汽车制造。前两类工业区是在现有城市内发展的,第三类工业区是在20世纪70年代规划形成的大型工业城市,如古密、泊杭、乌尔山、长原、光阳和耀苏。

其中,第三类新型工业城市的工业区被认为是近期的主要研究对象,特别是由于整体经济停滞以及最近韩国经济支柱——造船业的危机。学术界对这类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以Lee(2008)为例,分析了龟尾和昌原两大工业园区的特征和创新。[6]在另一项研究中,Kim则重点研究龟尾工业园,龟尾工业园在1969年被韩国指定为国家项目,以包括纺织品、化学产品、电器和电子设备等产业在内的工业区,虽然它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为韩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做出了贡献,但是现在它正遭受其经济活动活力下降的痛苦,因为一些公司面临破产和关闭业务,而另一些公司则打算迁往其他地方。[7]相比之下,Park(2015)则对Gumi工业园区的重组研究更为积极,并强调了创新型集群政策、地方政府和地方大学在支持其转型方面的作用。[5]在另一项对九个国家工业综合体的研究中,Lee和Chung(2007)得出结论,大多数工业园区都倾向于采用共同的战略,即高科技产业(包括服务业)取代传统制造业。他们认为产业缺乏专业化以及同类产业太多导致产业缺乏竞争力是最大的风险。[8]此外,Koo(2012)在工业综合体的重组工作中使用了产品生命周期和路径依赖的概念。[9]Lee(2017)最近在韩国地区的定量研究中运用了相关品种和非相关品种的概念。[10]

(三)中国

日韩的工业化涉及家族式私营企业集团,而中国的工业化主要是通过发展国有企业来实现的。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建国初期的工业化(1949—1976年)明显呈现出重视重工业发展,并且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中国工业空间的早期地理位置主要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2000年以来的老工业区经济结构调整一直与国家规划有关: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4年的“中部崛起”和2009年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帮助下,中国正努力地减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等,或者重点解决过去政策造成的负面结果。这些计划有助于老工业区经济结构摆脱停滞,走上新的发展道路。目前很多相关研究侧重于提供政策建议,比如要么扩大现有产业链,要么发展替代产业。然而,这些政策研究往往过于关注地方内生因素,尤其是国家政府对制度和产业变化的影响,而忽视了外生力量的作用。因此,今后重点的产业政策研究应该因地制宜,并且应重点考虑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

四、结论

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继续,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将在新兴经济体中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么对于中国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则更为典型的是中国东北三省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根据本文的分析,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首先,可以通过研究自己国家的具体问题来推动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地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第二,通过更积极地参与区域和产业政策讨论,将有助于解决结构调整问题。中国经济地理学家一直非常积极地向各级政府提供咨询意见,因此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采用在其他国家有效的政策时应该谨慎,因为历史的特殊性很重要。第三,中国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不仅要推动相关各级政府产业政策的重试和支持,同时也要利用演化地理经济学进行细化的、具体的、科学的实证分析论证,只有将所有能够影响到老工业区的相关因素尽可能地考虑周全,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

猜你喜欢
工业区工业化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韩国走马观花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关于老工业区污染场地管理的探讨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编制难点分析
珠海市临港工业区首期市政配套工程经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