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与审美评价

2018-03-29 00:43余维君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徽派徽州装饰

余维君

(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徽派建筑的逐步成型的完善过程,体现了南北经济与文化的交融。南迁的中原贵族将西汉时期便已发展成熟的北方单层四合院形式移植到徽州,创造性地将南部干栏与北方四合院结合起来,建成一种新型的居所形式,即天井厅堂楼居式民居。到了明弘治年间,徽州知府何歆,为防火患,将岭南地区防台风的山墙再度推广应用到徽州,演化出后来的“马头墙”,并以其高耸挺拔的造型成为徽州建筑的一大重要特征。至此,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典型特征的徽州古建筑基本定型,形成了特色鲜明建筑形式和独树一帜的审美意蕴。

1 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

1.1 选址规划设计

中国古代建筑历来讲究布置之规制,将宗法、风俗、礼仪、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寄托并呈现于建筑平面的规划布局上。其中,中国古代风水地理是根据当时的哲学观念和民俗意识发展起来的一种环境评估体系,广泛用以选择和营造生活环境,使城市,村庄,住宅以及墓地对自家更为有利。它包含了对自然环境进行地形分析、地理位置及方位的分析、环境规划布局的学术思想与方法。以当时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天文、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入选择地址、规划布局的工作当中。

徽派建筑的选址,就是依据与借鉴中国古代风水理念,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自然或客观因素,尊重与适应自然山水大环境。因地制宜,布局合理,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以山峰为背景和衬托,山外有山、重峦叠嶂,形成层次丰富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景观的深度感和距离感;以河流、水池为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造成绚丽的画面。从形式上看,徽派建筑基本遵循三面环山,水口紧缩,中间微凹,山水相伴,环抱有情的较为完整的微观地理单元。黟县的宏村在徽派建筑中闻名遐迩,不仅在于其拥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更为特色之处就是它的整体规划。从高处俯瞰整个村庄,就像一头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成为“牛胃”,一条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桥,谓之“牛脚”。这种匠心独运的村落水系规划设计,既满足了村落的各种生活和消防用水,改善了村落的小气候,还塑造了一个柔和秀美的村落形象。

1.2 空间形态表达

徽派建筑非常追崇外观整体性。众多单体建筑有序布置、合理组合、相互穿插延伸,形成一片风格统一、气势恢宏的建筑群。飞檐翘角马头墙,错落有致,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与青山、绿水、白墙、黛瓦交相辉映,在质朴中透着清秀,体现着独特的节奏与韵律感。由于可用面积狭小、人口密集且聚族而居,徽州古民居不可避免地拥挤,为了防止火灾蔓延,普遍采用了高低起伏、参差错落的封火山墙。其最初目的是预防火患,是出于功能实用的需要,由于其独特的形式美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建筑装饰,在徽州民间俗称为“五岳朝天”。徽州老建筑多以天井为中心,四面高墙围护,仅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的建筑特征叫做“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此种形态除了防盗以外,还有对暗室生财、“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迷信。

单体建筑却是较为灵活的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高耸的宅院、幽深的天井、宽敞的大厅组成多进院落式布局,结合其不同的功能、规模与地形,因地制宜,灵活编排,使原本复杂而巧妙的空间形态更加富有律动感。就单体民居而言,地狭人稠的乡土背景,使得老房子多为楼上架楼,普遍均为二层或以上。看上去是干栏式建筑的遗存,其目的既是减少山区湿重的潮气对居住者带来的健康影响,同时也是为了预防山洪爆发对房屋的侵蚀。

1.3 建筑装饰艺术

在徽派建筑实体中,装饰是很重要的手段,它可以较具体地表达出建筑主人的人生理念与追求。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制度使广大农村始终处于农耕社会的自然经济条件之下,“渔、樵、耕、读”成为广大农民的理想生活与追求,尽管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这种理想多不能实现,但毕竟成了农耕社会的一种思想模式,在徽派住宅上多有这方面的装饰。农夫或手持渔网,或肩担手扶柴木,或扶犁耕种,或手捧书本,他们与四周山、水、植物、建筑组成两幅或四幅木雕画,分别放在厅堂格扇的绦环板或雀替上,成为住宅中最主要的装饰,它们表现的内容比那些只具象征意义的个体形象更为直接与明朗。

在建筑装饰应用象征手法时,还经常借助于主题名称的同音字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如莲与“连”“年”,鱼与“余”等,这种手法称为“谐音比拟”[1]。徽派祠堂和民居装饰中经常出现的蝙蝠形象,就是取其名字与“遍福”谐音,以吉祥之音迎合人之所求。厅堂案几上摆设形态各异的花瓶与或方或圆的盒,具有“平”与“和”的谐音,瓶中插四季花或者麦穗象征“四季平安”“岁岁平安”的美好祈愿。

这种主要用象征、比拟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装饰内容相对单一和浮浅,不如绘画、雕塑作品那样能够表达出比较丰富、完整的思想内容,于是一种带有情节内容的装饰画面以“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形式便生动巧妙地出现在建筑上。这些精美的细部装饰,如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实体有机融合,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完美结合,形成徽派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

徽派建筑中大门在整座建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人都很在意大门的形象、讲究大门的装饰。徽州住宅的门头全部用砖筑造,依照木门头的形制,两边有垂柱,柱间有横枋,梁上置斗棋支撑上面的屋顶,顶上有瓦面、正脊,脊两端还有吻兽,它们很像一座木结构的垂花门头。其中讲究的门头有多层梁枋重叠,中央留出字牌,梁枋上满布砖雕;有简单的只在两側壁柱上联一道横梁,梁上几只大斗代替了斗棋,梁枋上雕饰较少。但这些复杂的或者简单的门头都很讲求整体的造型,由梁柱组成较方整的外形,通过出檐向两侧逐层斜出在上面组成屋顶。多层梁枋之间疏密相间,在砖面中留出几处粉墙,显得十分醒目。在砖雕分布上注意排列有序,雕法上以浅雕为主,因此总体造型端庄而不呆板,华丽而不繁琐。

2 徽派建筑的审美意蕴

2.1 建筑、自然、人的和谐共生

古往今来,中国人对居住环境追求均需一种形局好、气场佳、风景秀丽、具有良田广宅的优美环境。徽派建筑正是追求与自然山水的完美融合,顺应自然山水形势,并通过自然山水的烘托,构成深度悠远的风景层次。这种格局的追求,正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在山水画构图技法上所提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意境和鸟瞰透视的画面效果。而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笔架式起伏的山,金带式弯曲的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蜿蜒动态之美,打破了对称构图的严肃性,使整个环境更加流畅、生动、活泼。徽派建筑因坡就势,依山建屋、傍水结村,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浑然天成,反映了人的生活态度和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需求,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

勤劳智慧的徽州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在满足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融入自然,使居所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谐共存。徽派建筑之所以具有如此高度的建筑艺术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就在于人们以“天人和谐”作为建筑文化和建筑美学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手法,真正做到了“顺应自然一一利用自然一一装点自然”[2]。

2.2 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梁思成在其“建筑和建筑的艺术”一文中说过,“建筑虽然是一门技术科学,但它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科学,而往往又是带有或多或少(有时极高度的)艺术性的综合体;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创作”[3]。徽派建筑与其他建筑形式一样通过它的立面装饰样式和平面综合布局,运用线条、界面和空间等构件,以及各部分的比例、对比、韵律、节奏、色彩、表质等艺术元素,配以合乎情理、工艺美感俱佳的装饰手段与形式等取得它的艺术氛围。

谈及装饰,在建筑中似乎处于次要地位,但并不等于说建筑不需要装饰。结构和装饰的统一是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之一,抓住建筑功能和结构的关键加以装饰,很容易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功能。徽派古建筑从建筑内容到建筑形式上的特点,都与皖南山区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相适应,在讲究功能实用的同时,追求工艺装饰之美[4]。如前文提及的大门,以及结构上的柱头、柱脚、门窗的框子、梁和柱的交接点位都是功能与结构的关键部位,徽派建筑非常善于对这些部分予以灵巧的艺术处理,是功能、结构与艺术品位完美融合,而表现这些艺术效果的徽州三雕,本身就是自成一局的艺术创作,自觉遵循着形式美的艺术法则。

2.3 秉承儒学之风,彰显宗法伦理

建筑艺术作为历史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标志,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程朱理学的桑梓之地,宗法制度完备森严,人们日常行为完全被纳入儒教礼仪规范;建筑的格局与形式,自然也受到宗法制度的浸染[5]。

中国以“礼”为代表的人文思想,建立了中国文明的伦理秩序,而秩序的目的是和谐。儒家把人世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设定了行为道德标准,就是有名的五伦,这种秩序反映在建筑的空间上,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空间观。徽州古建筑的形成,凝结了明清徽商的经济资本、儒家思想的宗法观念、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是对古徽州社会历史文化及其时代精神的综合体现。在徽州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家族主义的特征显而易见,古民居均以家族或血缘关系而聚拢兴建,不同姓氏不得混居。即使同一村庄,各族之间也有明确界域,安居乐业,互不冒犯,是中国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的明显表现。各族房屋配置中,严格遵循宗族家庭的孝道伦理,按照家庭成员男女长幼,有序安排,营造出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的多元聚合,准确地演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观念。

2.4 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与诗情画意的浪漫情怀

徽派建筑围合封闭的景观形态,群山环绕,别有洞天,犹如远离人寰的世外桃源。这与中国道家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突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佛家不利锋芒、与世无争的出世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恰合了陶渊明崇尚自然、平淡达观、抱朴含真的美学思想,以及士大夫归田、退隐、出世的隐逸思想。

3 结语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意义不言而喻,其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更是别具一格、美轮美奂,直到今天仍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现代建筑规划与艺术装饰的研究与实践,为当今建筑设计、艺术构造提供参考借鉴。由此可见,关于类似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不仅是对其理论意义的深度挖掘,更是对其现实意义的应用传承和创新发展。唯有如此,我们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徽派徽州装饰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鲤鱼旗装饰坠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徽州绿荫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DIY节日装饰家